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浅谈诗歌的理趣

作者:周国光 陈树东




  再如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入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其实,指与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此诗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密切配合这一道理,具有理趣。
  在情语中生发。有的诗歌在抒情中富含哲理。如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这两句诗常被人引用,就是因为它体现了实现理想的渴望与必胜的信念这么一个道理。元稹《离思五首(其四)》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难为水”、“不是云”是典型的情语,体现作者对亡妻刻骨铭心的爱与怀念之情,无可替代。现在一般把它上升到哲理高度,这就是曾经美好的人、事、物再也难以出现。
  在环境中寻觅。有的诗句在对环境的对比描写中富含理趣。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酬答诗,最为有名的是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分别刻画了“沉舟”和“病树”的环境,一为“千帆过”,一为“万木春”,作为客体的环境对主体自然有影响。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伤惆怅,却又相当达观。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可谓境中寓理。
  在历史典故中采撷。有的诗中提到历史典故,而读者能从中感悟出道理。如王安石《乌江亭》一诗: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前两句“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写的是楚汉战争,项羽虽多次胜利,但经历百战,壮士已十分疲劳,显出哀伤、哀愁之态,对战争已感到厌倦,尤其是垓下之围,军心瓦解,项羽兵败,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无力回天,直至乌江自刎。这两句说明了人心向背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柴望《和通判弟随亨书感韵》中的 “世上但知王蠋义,人间唯有伯夷清”,就用了王蠋义和伯夷的典故,王蠋义是齐国著名的贤者。燕破齐,燕将乐毅请他到燕国去,蠋义辞谢不往。燕人劫之,蠋义遂自缢。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于殷亡后避居首阳山,采薇而食,义不食周粟,最后饿死于首阳山。后人遂用王蠋义不事燕与伯夷不食周粟的典故来表明要坚守气节的道理。
  综上所述,作为诗歌创作和欣赏中的理趣,有其独特的内涵,要在遵从艺术规律,符合审美特性的前提下,或诗人有意为之,或经过读者的再创造,从美景中,从记事中,从事物中,从情语中,从环境中,从历史典故中加以生发和引申,从而让这样的诗句既有理,又有趣,诗味、理味都具备,耐人寻味。
  理趣作为诗歌中的一种有意味的现象,是中国文化珍宝熠熠生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构建现代文化、道德的重要基石,因此,值得我们去重视,去品味,去研究。
  
  单位:湖北黄梅县一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