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在阅读中焕发写作的活力
作者:王银环
一、根植阅读的沃土 滋养语言的新芽
自古以来,回归自然成为人们共同的心声。我想阅读也该如此,归朴自然,我们倡导一种纯天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阅读。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应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平台。做孩子们读书的伙伴,与孩子们一同快乐阅读。这学期,根据教材编排特点,我适时每周拓展编选两三组文章来引导孩子们共同赏读,积累,使孩子们苍白的语言仓库变得丰盈起来。记得学完林清玄的《桃花心木》一文后,我拓展了他的《飞越沙漠的河》《突破人生的困境》《纯善的心》《一只鸟飞走了》《两只猴子》,在课上交流后进行积累,把文中的佳词句段落诵背下来。同时抓住学生阅读的兴奋点,推荐他们读林清玄和席慕容的散文集,并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位作者散文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做生活有心人。去留心观察,善于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片段,也能从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有感而发。孩子们在自主快乐的心灵空间,尽情吮吸着文章的养料。有时课余的交谈总会不时用上自己的积累心语,而且听起来那么的自然、贴切。阅读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有了灵性。
读书不是盲目的让学生去读,而是必须要有教师的引导,我与孩子们一同阅读,一同交流读书所得。一同写读书随笔,一同积累感悟。就这样师生在作品中徜徉,在阅读中共同成长,一路坚持下来,终于在阅读的沃土上耕耘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学生随笔日记和周记中,我既能看到往日文章里的妙词佳句,又能欣赏到孩子们稚嫩间成熟的心语。如一学生读完《纯善的心》写下的周记片段:“我很欣赏作者说的卖花的人要有一种活力,一种风采,一种如花般纯善的心,可养花的人呢,我想也有一种如花的心情吧,要不每天花草在她手中侍弄,怎么会那么有兴趣呢?如果我们都有一颗如花般纯善的心,该多好,世界是纯善的美好的。”这寥寥几句,分明透示着一种活力,一种早春新芽萌动的语言气息。
二、徜徉名篇 浇灌灵性的枝叶
回味我们的学习历程,大师的名篇随岁月的淘洗越发的清晰深刻。其蕴藏的文化魅力一直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应有选择地把名篇名作推荐给学生,与学生一同阅读。那鲜活的文字既可以纯洁孩子们的心灵,文章中丰厚的多维营养又能激起孩子们的创作激情。如阅读课上,我特意选编了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组佳作如《小麻雀》《济南的冬天》《想北平》等,选一篇作精读指导,反复咀嚼,研读,训练语感,领悟技巧。接着让学生进行开放性的阅读,根据自己的欣赏角度,来选择一篇或几篇创造性的赏读,第二节交流课上,让你感到孩子们与作品之间真的产生了心灵的碰撞。如《小麻雀》一文,学生评析:“我最欣赏这篇文章,我佩服老舍爷爷的观察力,文中对小麻雀的一双黑亮的小眼睛多次描写,让我们好像看到了一个恐惧无助可怜的小麻雀,我也曾养过一只小麻雀,那是我在老家一位哥哥给我打来的,现在想想它当时那神情,与这只小麻雀几乎一样,只是那只因疼痛,无力地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上,当时我以为它快死了,现在想想那是疼痛,是恐惧,它无力反抗,任凭我决定它的生或死……”显然文本唤醒了孩子曾经的体验,在回忆中加深了对小麻雀的理解。朱熹曾说:“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孩子精彩动情的评述,让我们感受到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已播撒进孩子心灵深处。我们与大师交流,我们听到的不仅是一个经典故事,最主要的是它的语言魅力在熏染影响着孩子们的语言、气质、情操。厚积才能薄发,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课余孩子们的阅读随笔更是情思泉涌,词采焕发。每一篇无不闪现着人文的情怀。
三、自由随笔 阅读生活化
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如果语文离开生活,就会失去它独有的魅力;如果写作离开了阅读,就如同植物离开阳光,死气沉沉而没有活力。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走近阅读,亲近阅读。用阅读装点美化我们的生活,让阅读焕发写作的生命活力。读其本质是吸收,写其本质是应用。因此教师应与学生一同阅读,每天坚持一小时。我率先躬行,用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来潜移默化带动影响自己的学生,不时把自己的读书内容讲给孩子们听,激发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一同与孩子们勤于笔耕,写读书随笔,把自己的随笔内容念给孩子们听,并一同与孩子们的随笔挂在墙上,孩子们可随时翻阅。随笔内容可给学生以最大程度自由,可摘抄佳词妙语,评析词句、人物,可总结作品艺术手法,可写读后的收获启悟等等,内容不限。总之,哪怕几句话,只要是心得之语,都能及时反馈当时积累的一点思想火花和语言灵感。一学期下来,我和孩子们的随笔本挂满了墙壁。我知道这片芳草地已文笔葱茏。
走近阅读,亲近阅读,为孩子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石。享受阅读,体会快乐,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舞台上自由笔耕。每节课上我都以积累名句佳段来开火车,听到的是哲思小语,欣赏到的是美景诗画,聆听孩子们的发言,我总有一种幸福的收获。那就是:阅读,为写作撑起一片翠绿的晴空;阅读,任孩子们的语言自由飞扬,尽享写作的无穷乐趣。
王银环,教师,现居河北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