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试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作者:吴 仲
以上几种做法不可谓不正确,但是有失偏颇,殊不知没有读也就没有背诵,缺乏最起码的语言感悟力,又怎么能学好文言文呢?因此,我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一、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吕叔湘说过:“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进步。”所以,教文言文第一步是粗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先通读全文,第一遍尽管读得磕磕碰碰,结结巴巴,晦涩拗口,但只要坚持读完全篇,一边读一边找出难懂的字词句,同时,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书辨音正字,校正字的正确读法,弄懂字面意思,对难懂的字词多读几遍,咬准字音,放声朗读,加深印象,待文字障碍扫清之后,有如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现在眼前的是江阔潮平,繁花似锦,美不胜收,音韵和谐,朗朗动听。第二步熟读,文字障碍扫清之后,已是文从字顺,字清声畅,但到熟读还有一个量变过程,这时可以一展喉咙调动眼、耳、口、心,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会于心,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要读出变化,读出趣味,读出韵律。为避免朗读时的沉闷,可以全班朗读和小组朗读相结合,开展小组竞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教师适时指导,从韵律、节奏、情感等方面把握朗读技巧,全班洋溢在朗读的氛围之中,书声在荡漾,情感在激荡,或激扬慷慨,或沉郁顿挫,或明丽清幽,或缓缓倾诉,学生完全沉浸在文章的思想内涵中。个人朗读比赛,看哪位同学读得声情并茂、气韵生动、自然流畅。教师及时鼓励、点拨、指导,这样反复朗读,语调、句式、情感已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对文章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把握,
熟读的过程是一个陌生到熟悉,由表及里的过程,是一个感受美,含英咀华,感悟气韵的过程。“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清新盎然的意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豁达美好的心愿,“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积极向上、豪迈进取的凌云壮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爽朗明快的心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等等。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咀嚼才能深刻感悟。特别是古诗词,由于诗词语言与一般语言不同,跳跃性强,高度凝炼,言简意赅,只有诵读才能把握诗眼。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则是水到渠成。俗话说“重复是语言学习之母”,记忆是信息的输入、储存,而且还包括信息的整合、提取,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手段,就是背诵。现今我们想要上吐珠玑、笔下生花也得下苦功夫,多诵、多背。背诵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在朗读的基础上,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语调合理,对文章的思路、文意、结构都有一个大体的理解,于是开始背,要边背边思考、边理解、边记忆、心口并用。全部背出之后,对不够熟练、容易出错之处,要多下功夫,直到背得琅琅上口,滔滔不绝。在指导学生背诵文言文时,教师应率先背给学生听,教师放下架子和学生一起背,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建立起和谐的、融洽的关系,让学生置身于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情绪高涨,智力活跃,记忆旺盛,达到当堂成诵的效果。
二、深入感悟,讲练结合
学生对文章的熟读成诵为领悟文意、品析语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此时,要求学生以抓住作者的感情倾向为突破口,通过对语调抑扬、轻重缓急、感情色彩的体味,来推敲理解句意、文意,再设计一两个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读读、议议、悟悟、聊聊,以此达到训练学生语感的目的。如教《始得西山宴游记〉时,先指导学生抓住作者感情倾向——被贬后的沉闷抑郁,登山远望后物我两忘的惬意,再从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指导学生再次朗读,更深层次的体会思想情感,后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①说说柳宗元到西山前后感情有何变化?②有人评柳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联系课文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理解,这种设计紧紧抓住语言评析这一环,既突出教学重点,又能达到训练学生文言文语感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比较、拓展式的训练。不少篇目在外在形式、写作手法或思想内容上有它们的可比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相似点与不同点。这样,就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自己的见解。
初中文言文教学难度较大,但只要我们把握语感的积累,多读,多背,加上适当的引导、适量的练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贯彻使用这些方法,相信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为将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吴仲,教师,现居广东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