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初探
作者:刘明杰
一、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学习形式,它是认识和使用语言、思想的过程。通过阅读可以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反过来讲,积累的信息、知识越多,越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广泛的阅读还可以为写作提供多方面的营养,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最好的诠释。
阅读能使人诗意地生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书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改写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从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能领悟上下求索的精神;从《登幽州台歌》中,我们能品尝到房屋的孤独感;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通过阅读,学生能够超越时空,实现精神的远航,通过阅读,方能感受到眼前现代气息和人间的永恒智慧,终生学习的历程就是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渗透和阅读理念的更新。
二、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会感知揣摩,把握主旨
著名语文教育家谢象贤指出:“汉语学习的特殊之处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我们并不否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一定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必要性。但如果脱离了“感”的积淀,阅读能力培养必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时,应注意揣摩文章的字词。
语文教材中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从传神词语入手,咬文嚼字,有利于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不仅让学生体味比喻、拟人等修辞句式表达的精妙,还应注重引导学生揣摩精当、恰切、极具神韵的词语。例如:(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3)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例(1)中“钻”字生动形象地活现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既写出了小草茁壮的生命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小草悄然而出的喜悦之情。例(2)使我们想起了“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把蜜蜂飞舞鸣唱、采花酿密的热闹情境,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繁荣景象点染的细腻逼真,从侧面渲染了花香怡人。例(3)“斜织”一词体现了雨的动态,表现了一种宁静安详的和谐美,动静结合,各得其妙。如果学生能对中学阶段的每篇优秀课文精耕细作、含英咀华、从善如流,那么必将收获一笔巨大的财富。
三、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开采想象,去升华想象。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之后,想象能力就会随之升华。如毛泽东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诗句有无穷的韵味,能荡神激思,撼人心魄,跨越时空,驰骋想象,就是要让学生在久久的回味中,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诗人笔下的景物描绘出来,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
四、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萨特指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阅读材料的“辐射”,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的投入,解读文本内涵,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是阅读个性化的必然要求和集中体现。只有读出个人体验和感悟的阅读,才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思想的对话,读者才能获取心灵的慰藉,获取情感的满足,汲取思想的养分,使生命之树最终在阅读中枝繁叶茂。因为每一个读者都有在原创作基础上再创造的权利和能力,哪怕他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阅读的主人,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和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总之,阅读过程是各种知识信息、文化因子在头脑里积淀、碰撞、升华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想象、发现、感悟、反思和创新,促进学生个性的生成和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刘明杰,教师,现居山东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