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课堂教学的大艺术和小艺术

作者:孟晓兰 吉 伟




  过去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老师们常常是分析课文的结构、课文的中心、课文的内容老三式。但是根据现在课改和新课标的要求,这种老三式的老师过多讲解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逐渐被淘汰。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新型的课堂教学呢?这是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不断探索的新问题。
  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理念,我认为要把教师的点拨作用真正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作用。这就要注意课堂的引导方式,要适当地放手和收手,也就是课堂教学的“大”艺术和“小”艺术。
  所谓的“大”艺术就是站存宏观的角度对一篇课文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能有一种自己感受课文的能力。不要逐层逐句的对课文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分析,把学生领进死扣字句的胡同。让他们在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自由驰骋,从各方面去考虑问题,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例如我在教授《孔乙己》这篇文章时,给学生提供了三个较大的问题:一、从全文看孔乙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二、读完课文,你内心最想呼唤的是什么?三、作者塑造的形象有哪些精彩之处,请找出来与大家共享。可以这样说,这三个问题给学生留下了相当大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能力,而且顺着学生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不是让老师牵着走。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从他的外貌、性格、遭遇诸多方面对他进行分析。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甚至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谈读完本义的感受及心里的触动。学生也能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浅谈本文的中心,更好的效果是让学生发出内心最真实的告白。相信这些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问题就更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人物的精彩之处可谈的角度就更多:我的学生有的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它的妙处,有的从选取的典型性分析,有的从事件的写法上来说,真是百花争艳,奇葩朵朵。而事实上,我也通过上述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把课文的内容、中心、人物都笼括在内。一节课下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均得到锻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而本课的教学目标也能顺利完成,岂不比传统的一言堂要有效得多?
  课堂教学的“小”艺术指的是从微观、细小处对课文的各个角度进行评析,但着眼点是课文的重难点和侧重点。例如我在教授余光中的《乡愁》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小题目:四个小节中分别用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有何表达效果?学生能从语言和表达中心方面谈词的作用,甚至还能触类旁通,解决其它阅读中的此类题目。但它同过去的逐段逐句的讲解还是有区别的。这个“小”是以点代面,而不是面面俱到。首先找有代表性的知识点,点到为止。通过一个分析,引领学生自己去找更多相类似的去解决,既启发学生主动去找问题,又让学生在寻找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其次要有侧重点。俗话说术业有专攻,每一篇文章都有让学生掌握的重难点。所以我们在设计小题目时,把这些重难点都带进去,而与此无太大关系的内容,可以省略或者放手给学生,自已提出问题自已解决,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掌握了重难点。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应是百花竞放的,我只就这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提出来和同仁们商榷,也想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一条最有益于课改的思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
  
  孟晓兰,吉伟,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