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高考诗歌鉴赏审题三部曲
作者:王 蕙
一、审题目。
一首诗的题目可能指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描写对象、抒怀地点、抒怀时令、也可能兼而有之。至于有的诗歌没有题目,常用《无题》为题,这样的诗歌,内容通常比较含蓄、隐晦,属于古代朦胧诗。下面就举几个例子,以便能更好地理解。
1.题目包含主要内容。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此题就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抒发郁结于心的情绪。又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题目就包含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旅途之夜抒发情怀。
2.题目指明描写对象。欧阳修的《画眉鸟》、杜荀鹤的《山中寡妇》、苏轼的《东栏梨花》、杜甫的《孤雁》等诗的题目都点明了描写对象。
3.题目点出抒怀地点。张旭的《桃花溪》、李商隐的《安定城楼》、杜审言的《渡湘江》、王维的《过香枳寺》、杜甫的《登岳阳楼》等诗都能够从题目就一下子看出诗人抒怀的地点来。
4.题目点明抒怀时令。有的诗歌,题目里就指明了抒怀时令,这有助于我们领会诗人因不同季节而引发的不同情感。例如,欧阳修《秋怀》:“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情随时动,因时抒怀。再如,白居易的《夜雪》、韩愈的《晚春》以及张籍的《秋思》等也都能从题目中看出季节或时令来。
5.题目暗含多种信息。除了以上这些以外,还有些是的题目是几者兼而有之。比如苏轼的《赤壁怀古》、王安石的《金陵怀古》、温廷筠的《商山早行》,既有地点又有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或者可以从诗歌题目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或者可以从描写对象的特点品出诗的内容来,或根据抒怀地点去品味诗人怀古或伤今的情怀,或由不同时令去揣摩诗人不同的情感。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解读。
二、审作者。
诗人有着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就共性而言,往往是指诗歌派别的分类,如:田园诗人、山水诗人、边塞诗人等等。我们应认识不同派别的诗歌风格和诗人所属的派别,这样有助于对诗歌基本格调的把握。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对诗人个性的把握。不同的诗人身世和人生际遇不同,情感倾向亦有所不同,诗歌风格也因此各异。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认真地审读作者,以便对诗歌主题及艺术技巧准确把握。
比如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苏轼的词旷达洒脱,辛弃疾的词慷慨愤世,王维和孟浩然的山水诗意境悠远,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意境空旷壮美,柳永李清照姜夔的词含蓄婉曲。
对于有的诗人或词人,我们可能比较陌生,对他们的身世风格不很了解,做题有困难,但要沉着,这样的诗歌鉴赏在答题时多与作者的身世无关,或者作者的重要信息会透露在题干中。
由此可见,审读作者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三、审语言。
诗歌语言是诗歌鉴赏信息的主要来源。在此说说对诗词关键字词的解读。
⑴动词:在诗词鉴赏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1、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个动词也是全诗的诗眼,可以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怨”字明显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⑵修饰词:修饰词在诗歌里多是指形容词,是诗词鉴赏重点关注的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凄苦,诗人内心之苍凉。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细”字,脉脉绵绵,自然万物中的细致和意趣尽显其中。
⑶特殊词:在诗词中,有一些字词,它们本身就很具特色,故称之为特殊词。①叠词:叠词的作用大概有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杨柳青青江水平,忽闻岸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以上诗词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戚戚”“青青”等叠词均起到了增强语感和强调的作用。
②拟声词:有些拟声词是叠词,有些不是叠词,拟声词能使诗文更形象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如,“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不难看出,“潺潺”“萧萧”“滚滚”这些拟声词使诗意灵动,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③表颜色的词:诗词中,表颜色的词往往可以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例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这些诗词中,“青青”“红”“碧”等表颜色的词语无不通过画面的色彩体现了作者的心情和感受。
为了在高考做诗词鉴赏题时能从容自如,积极思考,正确解答,认真审题目、审作者、审诗歌语言无疑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这从广度上拓宽发散了思维;另一方面也从深度上认识把握了鉴赏诗词的要领。所以,奏好审题三部曲,将会为诗词鉴赏开创一个美好的新局面。
王蕙,女,教师,现居四川华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