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谈谈语文课的朗诵

作者:黄泰轲




  我上高中的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很优秀的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自学成才,知识很扎实,亦很渊博,稍显遗憾的是他口才不是很好,肚子里的墨水“倒”不出来。上语文课时,他很少讲,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朗诵:一组一遍、二组一遍、三组一遍、四组一遍、男生一遍、女生一遍、全班一遍,诸如此类,不厌其烦。一节课下来,我们很少听到老师拓展的声音,也很少看见老师讲解的板书,有时能见的仅是刚上课时他写在黑板上的课文标题。
  这样的教学,也许有它的高明之处,我自是不敢遑论,但是,说一句心里话,作为学生,我还是不大能接受。记得有一次上现代诗人写的几篇朦胧诗,他仍是这样叫我们反复朗诵体会这“多美的文章!”我天生愚鲁,读了几遍仍不明就里,我多么希望老师给我们讲讲这些诗歌究竟是什么意思,究竟美在哪里?但这个希望还是落空了。
  后来,我竟也鬼使神差地当上了语文老师,也许是受这位老师的影响,刚站在三尺讲台上的那阵子,总是我一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则万马齐喑,死气沉沉,这样的教学效果让自认为颇显激情的我大为不解。
  对此,我很是疑惑,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到底是以学生的读为主,还是以老师的讲为主?从上面我的经历看来,一味地读或者一味地讲都有失偏颇。在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我意识到读讲结合,按文本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也许才是语文教学的终南捷径,我把它概括为两句话:“一定要读,肯定要讲。”
  笼统地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教育,即使是文学,也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古人云:“好文章不读不知其妙。”因此,读永远是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在电视画面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读书人总是一本正经、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地读着,这其实就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相对古人而言,我们今天学习语文的时间大打折扣,“读”却是万不可忽略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教学时间多么的紧迫,教学过程多么的复杂,读是一定要有的,朗朗书声是一定要有的。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向很多老师学习的时候发现,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各式各样的教学手段得以运用,结果是给学生展示课件的多了,给学生观看图片的多了,给学生听音乐的多了,给学生讲故事的多了,叫学生谈体会的多了,和学生对话的多了,让学生朗读的却少了。在我看来,这种以抛弃朗诵为代价,用其它的方式来理解课文的方法,有“舍本逐末”之嫌。
  从这一点来看,我的那位老师的教法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值得我学习。但是,他亦走入了另一个误区——以读代替讲。传统教学是以文本分析,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朗诵,不重视交流,不破不立,为了迅速地抛弃传统教学的束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很多老师使用朗诵这一“杀手锏”。朗诵是重视起来了,但必要的讲解又不见了,课堂上自始至终全是读书的声音,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分段落读、分小组读、男生读后女生读,五花八门,花样繁多,课堂上搞得闹哄哄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还是什么也没有学到。比如在讲《范进中举》、《药》、《变色龙》这种主题较深刻,难以理解的文章时,很多老师就让学生分角色读,结果学生读得嘻嘻哈哈,全然没有读出对强权的讽刺和对弱者的同情,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
  文章有以语言美为特色的,也有以思维美和人文美见长的,对于前者,我们一定要重视读,但这个重视并不是落实在读的样式和遍数上,而是应注意朗读的目的,朗读的方法,朗读与对课文理解的结合。对于后者,我们也是一定要读,但是,仅仅是读还是不够的,因为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作者的隔阂,学生仅通过读还是不能了其大意,这时候老师还是要进行必要的讲解,要通过提供一定的拓展资料,教会学生填补因时空隔阂造成的文本空白,帮助学生进行“文本还原”,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
  上学期进行《论语选读》的教学,这样的文本就是需要朗诵和讲解相结合进行教学的典范,有些章节是要老师讲解的,尤其是文化层面上的东西。但对于古代文化知识,我们主张让学生随文理解,不主张进行系统的讲解,因此,老师只要讲清楚就行了,不宜扩展过多,尽量少延伸,少啰嗦,抽出时间来让学生读,因为读是熟悉文本的过程,学生学习《论语》,基础是熟悉文本,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让学生了解文化,吸取精华。
  
  黄泰轲,中学教师,现居浙江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