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创造思想录》解读
作者:尤志心
使用你的想像力
这一段是讲想像力在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性。它由3个句子组成。句①是讲幼年时的想像力。句②是引用人们的话,从反面说。句③是引用名人名言从正面说。通过正反对比,说明了保持想像力的重要性。这一段与第三段紧密联系。“多问几个假若”,其中也包含使用想像力的问题。
想像是人们追忆形象的一种机能,更是一种通过温故而创造新形象的机能。人们把观察、了解到的各种材料,在大脑中重新组合,融会升华,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这种思维活动就叫想像。想像本质上是一种假设。想像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他的相对论学说,就是因他想像如果有人追上光速,会看到什么现象,人在自由下落的升降机中又会看到什么等问题而创建的。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分为感觉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像区四个功能部位。人们使用前三个区较多,而想像区利用最少。据测,一般人只用了自身想像力的15%。
孩子是富有想像力的。鲁迅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一个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一个点,问中学生是什么,中学生的回答是“粉笔画在黑板上的一个点”。这是惟一答案。但幼儿园孩子的回答却有50多种不同的东西。是压扁的臭虫,是猫头鹰的眼睛,等等。雪融化了是什么?老师的惟一答案是“水”,但孩子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孩子答是“春天”。你看孩子的想像力是多么丰富!
但是,当一个人进入青年时期后,知识贮量增加,判断力增强,这时,往往以判断代替想像,以抽象思维代替形象思维,不利用想像区以发展自己的想像力,从而导致想像力的衰退和枯竭。如果我们认识了想像的重要作用,重视开发自己的想像区,有意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就一定会使自己的想像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
孩子的想像力出于他们的好奇心。长大后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就要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像孩子一样想”。这正是毕加索所说的要“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灵性就是人所具有的聪明才智,对事物的感受、理解、想像能力。“怎样让艺术家一直活在你的心中呢?”培养创造思维就应该经常想想奥赫提出的这个问题。
以不同方式思考问题
“创造性思维就是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看待同样的问题。”作者在引用了这一论断后,举了无用的锯末、块状焙烧苏打、牡蛎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其实第二段中亚历山大解“高尔丁死结”的例子,都是属于同类的例子。
“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看待同样的问题”,讲的是转换思维视角。下面联系教学实际来谈这个问题。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讲不同角度看景物,会有着不同的形态。同一个事物,如果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结果会有所不同。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从不同的角度构思立意,往往就能翻出不同的新意来。选择新鲜的角度往往是创新的关键。例如,我们有一次要求同学写“滥竽充数的启示”一篇作文,一般同学从南郭先生角度考虑,以“滥竽无法充数”为题成文,表达了“需要真才实学”的观点。这个角度,一般同学都能想到,所以往往不容易“出新”。如果我们转换角度想,从齐宣王角度想,可得出“改革吃大锅饭的人事制度”“用人首先要真正识才”等观点;从齐湣王角度想,可得出“齐湣王勇于改革人事制度”的观点;从吹竽队角度想,可得出“包庇别人等于害了别人”的观点。这后面三个角度富有新意,且能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往往能写出富有时代色彩的创新文章来。
换角度想,还要善于以独特的视角选择新颖的材料。例如,歌颂教师是作文中常见的主题,一般学生都写教师带病上课、雨夜家访、孤灯下批改作业,或者写为了学生而耽误了自己的孩子等等。这些材料都是“大路货”,流于一般。有位同学却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写一位老师在退休的第一天,提着篮子上街买菜,不自觉地走进了学校大门。他每天提着备课本和学生的作业本,从家到学校,已养成了习惯,几十年如一日,从“小刘到大刘,再到老刘,再到刘老”。他刚退休,提着篮子上街买菜实在不习惯,故不知不觉又走进了校门。这个材料生动地表现了他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由此可见,新颖独特的切入角度,往往能使文章给人全新的感觉。
每一个同学懂得了这一点后不妨想一想:你的头脑中有些什么与众不同的想法?
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
在我们的头脑中有许多无形的思维框架——“经训练而成的思想疆界”。这就是所谓“常规思维”“习惯性思维”,这也就是奥赫所说的“你的箱子”。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改变思维角度,打破常规,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桎梏,“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作者列举了“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的例子来说明。
“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是逆向思维法。这是一种“倒过来想”的方法,在我国古代称之为“反弹琵琶”。它是以背逆常规现象或常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前提,通过逆向思维来实现发明或发现的方法。圆珠笔的改进就是一例。圆珠笔以其流畅方便的优点而受到欢迎,但它容易漏油。一般技术人员都着眼于改进圆珠笔的耐磨性或改进油的质量,而日本的中田藤三郞打破常规思维,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解决圆珠笔漏油的问题。他发现圆珠笔写到2万次才开始漏油,2万以内没有漏油的问题。他主张,既不要改造圆珠,也不要改变油彩,只要把笔芯的书写次数控制在2万次以内,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漏油问题。在科学发展史上,诸如此类的例子是很多的。军事上也不乏其例:如诸葛亮的“空城计”;苏军穿插时是把所有的车灯点亮,坦克浩浩荡荡地前进,使德军误以为是自己的部队。
逆向思维有三种途径:①从已有事物的相反功能去设想新的技术,寻找新的发明;②从已有事物的相反结构形式去设想新的发明;③通过倒转因果关系来发明创造。
每一个同学懂得了这一点后不妨想一想:在外面的什么领域能找到新的思想?
看到画面之外
这一段是来自生活的感悟。一个农民看到铁路,只想到铁路不过是“铁轨加火车”,而没有看到更深层的东西,那就是市场的发展,交通的方便,知识的分享等等。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他不能透过“画面”的表层看到本质。而具有创造思维的人,能“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即“进一步想”,发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所谓“进一步想”,又叫深层开拓法,就是在原来的思想、意见的基础上,看到在“画面”背后更深刻的东西,从而开拓出新的思想、新的意见。这“进一步想”有两种方式:一是更深入地想,即纵向开拓法;二是扩展地想,即横向开拓法。
纵向开拓法是纵向思路的体现。纵向思路又叫直通思路。它是前后联系的思维方法,也就是按时间线索展开联想的思路。“纵”是指事物的前后联系,反映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纵向开拓要求逐层深入思考,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使立意深刻透彻。所谓“深刻”就是立意不肤浅,中心开掘得深,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挖掘生活的底蕴。其关键是“进一步想”,也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做“小草”这个话题作文时,一般学生都想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赞扬“小草精神”。如果我们能引导他们“进一步想”,“小草为什么会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有阳光的照射,阳光无私地给它热量,否则小草也只能枯萎而死。这样,“阳光精神”不也是值得赞扬吗?再“进一步想”,如果小草只有阳光没有土壤,还是不能生长,土壤给予小草水分、肥料,小草才能蓬勃生长。这样一想,“土壤精神”不是值得赞扬吗?再“进一步想”,“阳光”“土壤”在生活中不是母亲的象征吗?所以“母爱”是伟大的,是值得赞扬的,由“母爱”再“进一步想”,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党”。歌颂祖国、歌颂党,这不是更深刻的主题吗?思想一步一步地深入开拓,也就一步步有了“新”意。这就是纵向开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