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以辩证分析写透议论过程

作者:何贤寿




  面对已知的死亡,我们是恐惧,还是坦然?尼克松在知晓自己得癌症以后,他对死的定义是:酒吧打烂时我就离开!这也是一个“阿Q”,一个美国版“阿Q”。所以,在余留的生命中,他依然很幸福。
  幸福,不能定义,幸福与快乐就是一种思维方式。选择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你就选择了幸福快乐。
  千年的余晖摇曳那些花季,飘落那些雨季。我们不妨把或深或浅的记忆放进日记,把或多或少的往事交给岁月。选择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不再因外界的风声鹤唳而瑟瑟发抖,不再因世间的荣辱得失而锱铢必较,不再因生命的瞬忽飘逝而惆怅莫名——人生因此快乐、因此幸福!
  这篇作文的观点是“幸福在于自己的心”。这里的“幸福”是一种现象,而本质上看就在于“自己的心”。作文通过很多幸与不幸的现象(典型事例),揭示了因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其实质是:幸与不幸皆取决于心。然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选择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你就选择了幸福快乐”。十分明确地让人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令人无比信服。
  这篇作文的写作具有十分缜密的思辨性,现象与本质的哲学观点也体现得十分到位,但是,作者并没有在写作过程中像做哲学题那样生硬地阐述哲学观点,而是十分自然地运用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想来完成议论过程的。
  
  3.全面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对待任何人任何事都应该全面分析,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不加分析地否定一切,实际上都是否定事物的发展。要坚持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否则,只看这面,不看那面;看了这面,却又丢了那面。因此,只有全面地分析问题,才能避免片面性。
  在议论文中,就是要提出看法和主张,这种看法和主张是应该建立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的。在议论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来分析,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只有用这样的观念来完成议论的过程,才能让人信服,才能使议论过程显得透彻。
  这里介绍一篇陕西考生的题为《鱼乎?熊掌乎?》的作文。这是一篇2002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这一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而这位考生的作文拟题就引人关注。自古孟子就指出“两者不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但是这位考生是怎样来选择的呢?让我们来阅读这篇作文——
  林清玄曾经洋洋洒洒地写道:“有些事在你犹豫不决时,哪怕只有五分钟,也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显而易见,他教会我们凡事要学会坚定地做出选择。我们正疾步行走在人生岔路口最多的那一地段上,做出选择对我们来说,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关键的一步。
  选择如果是为一己之利、片刻之悦而做,那它是卑鄙的,是不值一提的,只供人哂笑而已。就算这种选择不会让我们有所失有所放弃,也是不提倡的。正如释迦牟尼所说:“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中才不会干涸。”只求在翠微的草叶上绽放由太阳照射的、钻石一般光泽的露珠,固然能吸引赞赏的目光,但这炫目也是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黎巴嫩作家纪伯伦劝导我们:“制造我的尘土和元素也是制造众生的尘土和元素,毁坏了众生的尘土和元素,我的欢悦只能是行将入木的丧歌。”所以,在做出任何选择的时候,都不应该离开集体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毕竟我们依其而生,都是社会的产物。
  要做切合实际的选择。虚荣就像凶恶的毒蛇,往往在最需要理智的时候却将理智吞噬殆尽。做选择要避免虚荣,恪守实事求是,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也不毫无主见。要实际全面地分析各方面的情况及态势,正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机遇与冲击两势俱在的情况下,坚持了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做出善用机遇迎接挑战的英明选择,虽然有所舍弃有其弊端,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大快人心之举。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在我看来,取鱼还是熊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但万不可因熊掌的昂贵而盲目舍鱼。
  正确的选择应以丰富的知识为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制造数起触目惊心血案的法轮功练习者,多数为科学文化知识贫乏的群众,在选择人生道路与价值观上,与正确的意识背道而驰,可悲可叹。
  选择虽然是强迫我们有所舍弃,但不意味着道路的绝对化,也不代表着绝对的成功或失败,俗语便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说。即使真到了“山穷水尽”之时,说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假若我们的选择并没有带我们通向成功,也毋须急躁懊丧,“祸兮,福之所伏”,古人之经验,今日也适用。当然,为了避免选择的绝对化,就要考虑各种情形,莫堵后路,就好比得了熊掌不要急忙扔掉鱼一样。
  鱼乎?熊掌乎?大处着眼,兼顾自己,做出正确的抉择,一步步地推向成功便并非难事!
  读了这篇作文,我们不难知道,这位考生在文章的阐述过程中是采用了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的。作者在论述中指出,选择不能为“一己之利,片刻之悦而做”,应该考虑到集体与社会,指出:“做出任何选择的时候,都不应该离开集体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毕竟我们依其而生,都是社会的产物。”这样的看问题是全面的,不是片面的;是联系的,不是孤立的。
  作者在随后的论述中继续运用全面分析的哲学思想,指出“要做切合实际的选择”,要“恪守实事求是”,提出“取鱼还是熊掌应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但万不可因熊掌的昂贵而盲目舍鱼”。这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全面的观点来进行分析研究。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地夸大事物,反对绝对化。作者在文中进一步指出:“为了避免选择的绝对化,就要考虑各种情形,莫堵后路,就好比得了熊掌不要急忙扔掉鱼一样。”在文章的结尾,再一次亮出全面看问题的观念,“大处着眼,兼顾自己”,作者自始至终体现了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辩证思想。
  
  4.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着,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变化,是旧东西不断死亡和新东西不断产生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写作议论文时,就可以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论证,使得议论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避免静止地看问题而使分析不深刻,避免保守地进行思考而使论述缺乏远见性。
  这里选用一篇2005年广东高考卷的满分作文作为例子。广东高考作文的话题是“纪念”,这位考生以“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为题目,在文中提出了“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更需要理性的引导”的观点,分析了国内外“纪念”的热点问题,作文的议论过程主要以发展的哲学观点进行辩证分析,论述的立足点高远,阐述的道理深刻透彻。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运用发展的观点来完成议论过程的。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