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张金海
作为一名监考的语文教师,我在第一时间知道了作文题。于是像往常一样,也偷偷开始构思。但抓耳挠腮、搜肠刮肚后,总觉得写起来不是浮光掠影,就是隔靴搔痒。也许是因为不是像一屋子考生那样必须在十一点半前有所交代,所以直到收卷我仍然茫茫然,空空如也。大家越是啧啧称赞,报纸越是名人颔首,我越是焦虑不安,越是好大不自在,因为面对如此好题,我竟然构思不出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这样的语文老师,岂不休矣!或者是“竖子”,不足与谋作文也!但我还不善罢甘休,想得如醉如痴,想得焦头烂额,终于在晚上写日记的时候,“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既然不太熟悉题目中的例子,何不另辟蹊径?于是有“中国桃乡”之称的我的故乡平谷的桃花便嫣然绽放在我的周围,香飘我的书房!我顿时神清气爽,色亦“少解”。继而不禁慨叹:难矣,北京的符号!
最起码对像我一样的考生来说是这样吧。我们是北京人,有户口为证。我们参观过故宫去过天桥,逛过王府井进过海龙大厦,也读过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看过几集《四世同堂》,有几张或发黄或灿新的照片和保留的车票为证,有书架上的书和记忆为证。但与我们房前屋后俯拾皆是的桃花相比,与滚圆滚圆的叶子盖也盖不住的西瓜相比,与闪闪的油栗相比,与灿灿的苹果相比,后者显然更溶化在我们的血液中,更化合在我们的记忆里。
如果以上的选材被专家认可,则幸甚。倘如此,则又会让人产生以下的疑问:大量的郊区和农村考生,在那么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在如此紧张的考试时间里,能否有我以上的从容和幸运?也许没有,或者可以肯定地说,大部分没有。那么会不会有大量拾人牙慧、东拼西凑和一知半解、人云亦云的无力又无奈的文章出现呢?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因为在这道作文题目提供的若干例子中,以上的内容无一涉及。也许有人会说,那里不是有个“……”吗?一切尽在不言中啊,之所以叫例子就是说不能穷尽,就是“挂一漏万”。我部分同意这些说法。但如果改例子为“平谷大桃怀柔油栗,昌平苹果大兴西瓜”,丝毫不提及故宫天桥老舍王府井中关村,不也给广大城区考生带来同样的不便吗?我们常说不在审题上过分为难学生,但这样的一个题目,是不是使先天就处于弱势的一部分考生雪上加霜呢?对这些考生来说,是不是人文关怀稍显不足呢?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霜欺雪压蜂却步,桃枝无语空茫然。
北京第十五中学 10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