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再别康桥》:用诗情召唤诗情

作者:邬建芳




  片段一:
  
  师:同学们,来自荷藕之乡的同学们(授课地点——江苏扬州宝应县——素有“全国荷藕之乡”的美誉),大家好!今天邬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驾一叶扁舟,在芬芳袭人的阵阵荷香里,在初夏习习清风的吹拂下,沿岁月的河流漫溯而上,在大洋彼岸康河的柔波里,追寻千古诗人徐志摩的萍踪倩影,重温他的康桥之梦……
  (在柔和舒缓而又充满怀旧情调的轻音乐中,教者声情并茂地吟诵起了《再别康桥》。全场鸦雀无声,所有学生及台下近千名听课老师沉浸在教者深情吟诵的美好氛围中,沉浸在诗歌美好的意境里)
  师:同学们,邬老师当年和大家一样,也是在这个青春与梦幻激荡的花季里接触了这首诗歌,当语文老师第一次把这首诗带给我们时,我惊呆了……人世间原来竟有这么美好的乐章。诗歌是用文字记谱的流动音乐——这就是邬老师中学时代对诗歌最初的认识和理解。
  师:后来啊,读了大学,邬老师明白了以吟诵拥有诗歌,以情感走近诗歌,还只仅仅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表层感知层面,学习诗歌还必须要经过鉴赏评点去体会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人文的美等等等等。诗歌是美的精灵、美的使者、美的化身。
  参加工作以后,邬老师更热爱诗歌了,还尝试着开始创作,下面这两首小诗就是我从《再别康桥》中遴选了“云彩”“金柳”两个景物再创作的,想听吗?写得不好,还请同学们多指教,谢谢!
  (教者在缠绵悱恻的怀旧旋律中深情依依地吟诵起了自己的诗作)
  云 彩
  多少个黄昏,/你总是缓缓步入,/我温柔的视野,履约一般/让我每日的期待/都结出一枚甜润的夕阳。你说,你就要离开?/瞬间我只想化作雨泪,/沾湿你轻轻挥起的衣袖,/随你四处云游;/可又不忍/沉重了你离别的步伐……
  金 柳
  我已经在这河畔,/驻守了多年,/以我一贯的谦卑与孤独。/诗人啊,/当你脉脉的眼神州/将我镀成傲人的金色,/我只愿拼尽一生的美丽,/做一回你的/梦中新娘……
  (台下台上掌声雷动,学生渐趋兴奋,脸上写满喜悦、敬佩。接着,教师根据学生意愿,将学生分成三组:朗读吟诵组,鉴赏评点组,想象创作组。教师交代了基本要求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三个小组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投入了紧张的活动之中……)
  
  片段二:朗读吟诵,体情悟物,走进诗行
  
  师:同学们,刚才三个小组学得都很投入,但各组研究的成果如何呢?我们先看第一小组朗诵组。
  (朗诵组的10余名男女同学按序朗诵全诗)
  师:刚才朗诵组的同学们朗诵得都很精彩,哪个同学朗诵得最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第二个同学朗诵得最好,他的朗诵充分展示了徐志摩诗歌的音节和谐自然、节奏轻柔委婉、朗朗上口的“音乐美”特点。
  生2:第四个同学朗诵得最好,因为她的朗诵,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使人仿佛体会到了诗人在挥别载有他青春梦幻、理想与激情、失落与依恋的康桥时内心深处的那份忧伤和眷恋。
  生3:我认为最后一个同学朗诵得最好,他的朗诵情感饱满,尤其是入情入境的体态语言,如诗人离别康桥之际潇洒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的动作,传神地展现了诗人一贯的洒脱、豁达与超然物外。
  生4:我认为第六个同学的朗诵最为精彩,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她在朗诵时,特意请邬老师播放了那段配乐,借助婉转忧伤的旋律,在配乐中吟诵,容易使听众尽快进入情境,缩短读者与诗人、课堂与康桥的时空距离,更能使我们与诗人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触摸到诗人那颗孤高而又善感的心房。
  
  片段三:鉴赏评点,再现生活,走近诗人
  
  师:下面,我们再一起看看鉴赏组同学们对诗作的赏鉴成果。
  生1:这首诗的语言清新秀丽、高雅脱俗、节奏和谐,在古今诗作中并不多见,如开篇、诗中、结尾处“轻轻的”“油油的”“悄悄的”等多处叠词的运用,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极富音乐美。尤其一些动词的贴切运用:“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些动词生动凝练,传神地折射出诗人在挥别康桥时的那份徐志摩式的洒脱与唯美信念,即便离别在即也不忍带走哪怕一片“云彩”。
  生2:我认为徐志摩的这首离别诗在意象的运用、惜别对象的选择以及情感基调的定位上很有特色,他别具一格地用了“夕阳中的新娘”“波光中的艳影”“满船的星辉”还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些很新鲜的意象,一扫古典送别诗作中的灰暗、沉重,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告别的对象也由古典诗词中的悲戚戚、恨深深、惜依依的离人转向了自然景物“西天的云彩”。
  
  片段四:联想想象,二次创作,走出文本
  
  师:刚才邬老师和台下近千名老师一起聆听了上面两组同学的发言,真是高潮迭起、精彩纷呈,上课30分钟以来一个真切的感受一直在强烈地撞击着邬老师的心房,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英雄出少年”,同学们真的了不起,真的很棒!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最后一组创作组才子们的实力展示。
  创作组的同学们在婉转悠扬的音乐中依次吟诵了自己即兴创作的短诗:
  生1:星辉
  在浓黑的夜幕上/看见你抬头仰望/从你的眼中/溢出一点一滴的依恋/于是/我幻作无数温柔的晶亮/只希望/就这样/听你轻轻歌唱……
  生2:虹
  我在雨后/静静地盼/盼你的轻柔缠绵与飘逸/我融入你的爱、自由与美/你融入我绚丽的七彩/我不愿你悄悄离去/我只愿陪你再别康桥
  生3:爱、自由、美
  我从《再别康桥》中体会/我从志摩的浪漫中品味/我放纵我的心/飞翔于康河之上/去亲吻金柳/去采摘青荇/去抚摸彩虹/我追求着爱、自由、美
  生4:星辉
  朋友/让忧愁远些/让洒脱近些/当风儿走远/当月光隐没/我愿用我的璀璨/点缀你忘情的歌声/当你的言语化作一曲天籁/在这暗磐深夜里轮回/
  我愿化作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构筑你恒久浪漫的乐章/离别/道一声珍重/只是/我的朋友/不要忘记/某个万籁俱静的夜里/还有/属于你的一船星辉/你的一缕幽梦/你的一泓歌声
  (生吟诵刚毕,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记录: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教育集团办公室 张洪俊)
  
  点评
  
  用诗情点亮探究之灯
  喻宜发
  邬老师的《再别康桥》一课设计简约、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其亮点如下。
  一是简洁别致的导人后,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教师开始声情并茂的朗诵,继之以回忆的方式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入,这样的情景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是教师的写作示范一下子拉近了老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距离,学生情绪立即进入亢奋状态,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强烈冲动。
  三是教师营造的强烈而恒久的情绪氛围构成了深入文本、积极探求的原动力,从而形成了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四是根据学生意愿分组活动,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又体现了教学的民主,闪射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学生在强烈的诗情感召下不由自主地尝试、探究,在各自的组别中快乐地吟诵、鉴赏和创造,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说邬老师用诗情打开了学生的探究之门,点亮了他们的创造之灯!
  不足之处在于语言鉴赏环节过于粗略,作品精彩之处应仔细咂摸、认真品味。
  武汉市四十八中 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