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读懂“现代文”有点儿难

作者:王俊鸣

中对西北高原“河”的描写,它写了黄河,写了乌鲁木齐河,还写了延水;写了“这些河”的枯水季节的状况,又写了“这些河”“夏季涨水的威风”。请问这些内容怎么“画”入一幅“画面”?再来看命题者怎样回答“画面组织”的方法:“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象把三幅画面有机的连接起来,它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笔者以为,说用“观感”“连接”,大体不错;而说用“想象”连接,则大谬不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反对的就是“想象”,也没有哪一点是写“想象”;他反复强调的一个意思恰恰是:大地山河景象万千,不能靠想象得知,而要亲观亲历——怎么可能是用“想象”把画面“联结”起来呢?至于“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那是文章的“内容”、文章的“思想”,怎么都成了“线索”?按这样的说法,一篇文章除“线索”之外,还能剩下什么东西呢?这样的设问,这样的回答,很难让人相信命题者是“读懂”了的。
  一篇文章把材料“组织”到一起,是要讲究些方法的。首先是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得有个合理的安排;其次是层次之间的过渡联络,从一层到另一层,应让读者觉得是自然的,顺畅的。要回答“如何组织”这样的问题就应从这两个方面考虑。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歌颂祖国大地山河壮美多姿,抒写的主要对象则是“西北高原”。第一段从“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水乡的景象说起,引出一点“感想”;再一转,“没有到过西北”的人自然也难以“想象”西北的山河;接着就进入文章主体,以一个亲见亲历者的口气介绍那里的“山河”气象。江南水乡的特点就是水道“交错密布”,所以说到“西北”也就接着说“西北的河”;而“河”只是“西北高原”的一部分,要全面了解它,“既要从空中飞过”,又要“从地上走过”,于是来写“高原”;最后写“北方的雪”,这只是西北高原冬季特有的景象,只能放在写完“高原”之后。写“河”,写“高原”,写“雪”,都贯串着一个“感想”——大地山河不可凭空想象。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线索”的话,这就是线索——作者自己在文章中是明明写着的。
  
  第二篇:2006年全国卷《阳光的香味》。
  试题是: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是:(1)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这样的答案,说明命题者缺乏对文本的宏观把握,似乎也不太明白什么叫“主旨”,在中学生的作业中恐怕也属于不及格之列。因为这根本没有抓住文章的核心,没有任何“概括性”,说明一篇短短的散文的“主旨”,不仅要分(1)(2),光在第(1)条中就罗列了3项。如果这样的“概括”能成立,只能说明文本根本没有“主旨”。其实,在文章的肯綮处,作者有一句重要的话:“农夫自有他的哲学”。然后,又通过一句对话,让农夫自己把他的“哲学”表述出来: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首先要确认。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其核心不是叙事,不是写景,也不是写人。全文不过讲一点“阴阳哲学”,农夫的话“那是阴香,没有壮怀”即点明主旨。还要弄清楚两个概念的内涵。“阴香”,意味着柔弱,阴暗,隐蔽,缺乏生机;而“壮怀”则表示着明朗,健康,强悍,充满生机。所以,其主旨可以这样表述:通过与农夫对“阳光香味”的探讨。表达对“阴香”的否定和厌倦。对“壮怀”的赞扬和渴望。
  
  第三篇:2005年北京卷《合欢树》。
  第20题: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答案是: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著和无私。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和恒久。
  这样的设问就有不妥。文本中看不出“我”的感情是这样划分阶段的。作者只是说。“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而“我”对母亲、对母爱的理解,是以母亲在世与母亲去世为界线的。母亲在世时,先是为治好我的腿,后是为帮我从事写作,付出了“锲而不舍”的努力,“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母亲去世之后,随着年岁的增加,对母亲、对母爱的理解确实是更深了一层,但很难说是什么“深厚和恒久”。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
  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
  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她心里太苦了”,就是“我”这时候对母亲、母爱的理解,比光看到“白发”,看到“锲而不舍”,是从外在深入到了内心,所以“我”这时反而为母亲的早逝而得到“一点安慰”。至于作者说“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要表达的主要也不是“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而是像归有光在《先妣志略》中所表达的一样:母亲当年那么“锲而不舍”地帮我走写作之路,现在我终于有了成绩,该回报而母亲却不在了,欲孝而亲不在——“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还有21题: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答案是:要点: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我们只来讨论第一问。作者到底想表现什么呢?这不能离开文本作海阔天空的遐想。原句是: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语义的重点显然在“但”字之后。这是一个抒情的句子,而不是在讲哲理:既有回忆母爱而感到的温馨,又有早早失去母爱的伤痛:既有对母亲的怀念,还有为自己的母亲感到的自豪。而且,从整体上看,本文是叙事抒情的,并非要讲什么“哲理”。说什么“普遍”“特殊”,就像说三十岁以后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和恒久”一样,是一种象牙塔里的玄想,只可以作阅读“泛化”的标本。——高考中几万考生有一个能和命题者“想到一块”去吗?
  我想到的教训: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坚持唯物的立场,辩证的方法。除了要弄明白一些基本概念之外(基本概念很重要,名不正则言不顺),特别要注意避免“玄化”和“泛化”。要引导学生把文章看做一个有机整体,老老实实从文本的词句出发。特别要培养他们对关键语句(包括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等等)的敏感,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以宏观把握作基础,再作微观解读(对个别词句的解读),自然会体会到“文章诸因互解律”的妙用。
  (注:文章诸因互解律:文章的诸种因素之间,有一种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关系,我们称之为诸因互解律。根据这种规律,就有解读中的“以文解文”法,包括同义互解,对义互解,连义互解,宾主互解等。)
  北京第十二中学(高中部) 10007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