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不要忽视隐性对话

作者:傅嘉德

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置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对文本及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行观照、研究,从而获得感悟、体验,并产生共鸣。阅读一篇课文就是教师和学生与文本进行一次次对话的过程。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文本。文本即行动。文本存在于每次不可重复的参与之中,存在于每次行动所产生的新的意义中。文本的解读是个性化的,但个性化的解读有一个原则,就是要忠实于文本、忠实于作者的创作意图。阅读教学就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既不能任意抛弃教材文本,也不可肤浅认识文本的内涵。任何脱离文本、架空文本的对话,不管在形式上表现得多么热闹,都是没有实在意义的,因为“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尊重课文以及课文作者的创作主体。
  在阅读与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倾听者”,而不是“评论者”和“批判者”。他们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倾听”作者通过文本表达的心声,体会文本所呈现的思想感情,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现文本本身的美。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应设身处地去“倾听”作品中人物或其他形象的“述说”,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阅读时,学生应该对文本始终保持一种“倾听”的心理态势,在容纳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鉴赏、分析。即使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评判”,也不能离开文本。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也必须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不能因为追求超文本的阅读体验而忽视对文本价值的理解与把握。
  与文本的对话。就是要重视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语文学习是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基本教学内容的,我们用来进行语言学习的每一篇课文其言语形式都是情、意、理、感的载体。咬文嚼字式的品味,也是一种对话。它可以揣摩字里行间的精髓,理解“语言文字本身所有的意义和情味”,在不断品味中理解文本语言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在此基础上探究言语形式是如何表达言语内容的。
  与文本的对话不可停留在文本的表层意义上,而要深入钻研文本的深层意蕴,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作品的意义包含着许多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图,领会作品的“言外之意”。同时对文本叩问、质询、反思、加工、再创造。例如,学《道士塔》一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积贫积弱的时代所造成的民族悲剧”这一显性的历史层面上,文章所要揭示的是反文明的愚昧对人类文明的破坏这一人类的悲剧。此时,老师就要带领学生在更为宏大的文化背景下对文本做出深刻的解读。
  与文本的对话还必须通过文本与文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对话。作者总是生活在一定时代背景中的,其作品总会打上他那个时代的烙印:文本所写的内容也总是发生在一定时代背景中的,那个时代背景中的一些内容也会在文本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对作品的影响评价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当然,与文本的对话不仅仅是“倾听”,它是双向互动的。文本的意义及价值是作者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创新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管怎么说。一切脱离文本的研究和“创新”,都是毫无意义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