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语言文化(三):黄河“奔向黄海之边”

作者:顾 栋




  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
  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黄河颂》。地理课上学的和地图上显示的都是黄河奔向渤海之边,而不是“黄海之边”,是不是《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搞错了呢?从现行《地理》课本上的讲述和《中国地图》的标注上看,奔向“黄海之边”确实错了。但是当你把历史与地理结合起来,你就会发现:作者对了!
  黄海与黄河有直接的历史渊源。黄海的形成与得名都是因为黄河的注入,使海水中有大量的浑浊的悬浮颗粒,颜色发黄。加上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说黄河奔向“黄海之边”是有道理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两岸人民既受其泽惠又深受其害,因为黄河是历史上有名的“害河”,有“三年两决口”的民谚为证。黄河因决口而改道的情况相当频繁。据《黄河网》资料显示,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其中决口、改道不计其数,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其入海口不是在渤海就是在黄海。
  《黄河大合唱》1939年上半年创作完成。1938年6月9日,为阻止日军进攻郑州进而危及国民政府临时首都——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下令新编陆军第八师炸开了河南花园口一带的堤坝,使黄河南泄,分别从贾鲁河、颍河、涡河流入淮河,最终流入黄海。这样以水代兵,使日军土肥原14师团及另一支日军16师团数千人陷入黄水团团包围之中,机械化装备深陷泥沼无法使用,起到了遏制日军进攻的战略作用。抗战期间曾任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的董显光在1967年出版的《蒋总统传》中写道:“……我方将郑州的黄河堤炸毁,以滔滔之水对抗侵略之敌,数千日军为水所截,遭淹死。”“纵然不能拯救汉口的命运,但已延缓其被占领之时日达三个月以上。”1973年,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吴相湘在《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中,记述决堤是中国军队为阻止日军西进而实施的断然措施,并称:“黄河洪水泛滥,豫皖苏的若干地区不免遭受水灾,这种牺牲争取到了将近半年的保卫武汉的时间。”
  当然,人为的黄河决口,造成了大面积的黄泛区。据史料记载,黄河夺淮入海淹及豫、皖、苏三省44个县,使得89万人死亡,1250万人(一说1400万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决定堵口,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堵口工程历时年余,终于成功。经历8年零9个月横冲直撞的黄河终于回归故道,自山东垦利县流入渤海,成为现在的态势。
  光未然创作《黄河大合唱》时,黄河已经决口,经淮河流入了黄海。从小的时间上来看,奔向“黄海之边”并没有什么错误;从大的时空方面来说也是正确的。
  山东滕州市滕东中学 27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