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如何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作者:王安琪
第三,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是我们制订教学目标的必要依据,我们的教学方法要体现出适合学生的特点。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所谓适合学生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教学。如果不针对学生的基础,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同样一篇文章,学生基础不同,学习目标也就不同。如杨绛的《老王》,让初中生学习(人教版),其教学目标可为:根据文中材料,概括老王的品质;让高中生读(江苏版),其教学目标可为:探讨老王品质的可贵之处:命运虽不幸,但坚守道德良知;学习作者平等待人和自我解剖的品质(关于“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理解)。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应该不同,同一个学段(或者同一个年级),学生的基础不同,引导学习的方法不同,教学目标也应当不同。因为我们首先要达成语文课标规定的基本目标(共同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制订教学目标,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恰当的方法。这样,课程目标才能够顺利达成。
三、语文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要有人文要素。
教学要“以人为中心”是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显著特点。语文课程的资源几乎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就阅读教材而言,实用文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其中有科学文化:自然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等;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其中有社会文化:人类情感、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等。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很有道理的。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也是非常必要的。语文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课程目标的内容非常丰富。实施新课程后,绝大多数老师都能够自觉地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但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出现了两种需要纠正的现象:一是贴标签,二是泛化。
所谓贴标签,就是在教学目标中分别写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在叙述教学目标时,不必贴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签。因为目标内容的叙述很明显,无需贴标签。再说落实教学目标时,“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常常是融为一体的,学习知识、训练能力、掌握方法的同时,往往也蕴含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因素。
所谓泛化,就是设计教学目标过分强调人文性。如有人这样设计《西地平线上》一文的教学目标:“⑴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⑵体验和认同悲剧式美丽和英雄情感;⑶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⑷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⑸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诉诸文字。”该教学目标的设计,除语言表述要好好推敲外,项目也要作调整。五项之中,直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竟有三项。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要落实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但更要落实涉及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落实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基础教育各学科的共同任务,当然语文学科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更多更好地完成这方面的目标任务,而落实涉及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本分。
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是很有道理的,但要高度重视“知识和能力”的重要地位。我们在教学中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也是应该的,但要突出“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要求。在设计和落实教学目标时,“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方面,各自到底应该放在怎样的位置来对待,仍有待深入探讨。
江苏扬州教研室 225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