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作文应考误区警示

作者:毛洪其




  中考作文,不仅考生关心,整个社会都很关注,因此老师十分重视作文备考工作。为了有效备考,老师们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去做。
  
  一、不该做什么——勿入误区
  
  作文的应考训练和常规训练应该是有区别的,当我们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不该做什么,不要陷入下述种种误区之中,那样会耗费师生巨大精力,结果收效甚微。
  误区一:临考之前一味强调“观察”,忽略认识的提升,把“观察”当做考查的内容,跳回写作训练的初级阶段,或是跳出课堂。这种教学行为滞后,打乱了训练与应考的程序。其次,对观察在写作中的作用认识模糊,或说认识狭隘,只把观察理解为“看”,而忽略了思考、感悟。
  误区二:多读与多写。野蛮抢占复习时间,盲目相信“多写”的作用,无限度要求多读多写,造成不可扭转的逆反心理,损害考生身心健康。多读多写与提高写作成绩没有必然联系,况且,“多读”与“观察”同样是写作的准备,寸阴如金的应考阶段“多读”也不现实。无目的地“多写”实在是一种酷刑。多读无疑可以增加积累,提高个人素养,适当练笔自然也可以磨砺写作功力,但要考虑学段、时段的需要。这正如足球比赛要开始了,教练却在和队员讲体能锻炼问题,那你还不“下课”?
  误区三:重复已经重复过无数次的作文理论知识,空泛的要求,机械、僵化的写作训练方法,无视学生的真正需求。哪个写作高手都不是学习写作知识习得的,学会了“知识”不一定能提高写作能力。作文知识与方法是对写作规律的总结,并非作文操作方法,如果考生面对考题“有话可说”,自然懂得“怎样说”。考前大讲特讲知识与方法其实是一种束缚,正如把游泳运动员捆绑好再扔下水,还要求他一定要取得好成绩。
  误区四:注重概念与形式,被各种作文概念所裹挟,训练浮躁,争得一个新理念的招牌,猎奇作文形式,夸大满分作文的作用,弄得学生无所适从。殊不知各种理念的作文都带有包装,有的甚至是商品。作文不是橡皮泥,可以任意拿捏、把玩。所有作文概念不过是一种提法,操作起来没有本质区别。所谓形式、手法创新,只对个别考生有意义,忽略了考生主体。剥去各种概念华丽的包装,其核心就是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
  如“新概念作文”,它的宗旨是“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口号是“写那想的,想那新的”。特点是:①学生可以不受题材的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②不受体裁的限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③发挥个人才智,充满个性特征。“话题作文”,有创新的导向性,命题的开放性,思维的发散性,文体的多样性,表达的技巧性。“创新”似乎是话题作文的灵魂所在。“新世纪作文”的主导思想是:①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的亮丽;②引导学生自觉追求创造性思维,勇于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和旧规范对心灵的禁锢,构建开放、发散、鲜活的新世纪思维形态;③引导学生毫不留情地丢弃语言的面具,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挥洒才情,富有活力地使用外化新思想、真情愫的个性化语言;④跳出课堂小圈,钻出课本小书……
  诸如此类的概念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都能从课标中搜索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如此看来,各种概念不过是对课标的一种解读形式,全然没有独特的操作手段。
  误区五:自改与互改走过场。作文课堂热热闹闹,修改一般停留在字、词、句等基础层面上,无关紧要的交流,高低不等的写作现状,有人力不从心,有人心不情愿。打着“课改”的旗子,招摇、敷衍。“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课标的建议是一种常规训练的方法,学生也有一定兴趣。但应考阶段自我能力和水平的参差不齐会使自改互改成为一种过场,一种游戏,收获的可能是种种尴尬。无疑,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但修改的能力决定修改的价值,对修改结果的认同决定修改的效度。
  误区六:不落实的评估与反馈。应考训练出现霸王现象:只要求,不承诺。要求学生多写,教师不评估或评估没有实际意义;不反馈或反馈没有指导性。评估与反馈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甚至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上懈怠会使此前的所有努力都失去意义,教师的权威性自行消减。
  误区七:忽略写作主体现状,忽略课标要求和作文评分标准。应试与日常教学脱离,目标与学生实际脱离。任意拔高,使目标遥不可及,遏制考生的追求,打压写作积极性,使多数考生被打入写作的冷宫。写作本是每个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技能,我们没有责任培养作家,但有责任使每个人学会基本的表达能力。课标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追求效率,常常需要进一步,再进一步;但有时也需要退一步,再退一步,进与退目标是一样的。临考之前退一步,从作文训练的误区中跳出来也许会收到“进”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二、该怎样去做——科学有效
  
  明确了不该做什么,再做什么都是有效的。
  应考训练避开七大误区,就要考虑考生的需求,使我们所要做的一切都有目的性、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第一,分点练习。根据对历年作文试卷的分析,考生普遍存在写作资源匮乏、语言表现贫乏、内容肤浅空泛等主要困惑。我们要把问题梳理出来,各个击破。
  有话可说说自己。巴金曾说:“我觉得文章的好坏主要地在于它的思想内容。有了正确的思想和丰富的材料,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丰富的材料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找?这好解决:低下头来看自己,闭上眼睛想体验——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有话会说自己说。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作文语言别迷失自己,生活中习惯的语言,就是作文的特色语言,有个性的语言就具有表现力。
  有话敢说说真话。有了真情实感,真情投入,其他还重要吗?只有自己喜欢,别人才可能喜欢;只有感动自己,才可能感动别人。所谓深刻,所谓创新,所谓感人,关键在内心的吐露。只有内心的吐露,才能产生震撼力。形式上的包装,只能吸引人的眼球,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尼采说过:“凡一切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下的书。用血写书,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
  分点练习要注意寻找突破口,在自己有潜力的项目上下功夫,经过努力还做不到、做不好的事就放弃,打造自己的强项,强项如果更强,会使作文形成鲜明特色。有特色的作文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二,仿写练习。利用特点鲜明的范文进行作文技巧的综合训练,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毛志成说过:“模仿是第一位的,跳过模仿,是很难把文章写好的。教师不鼓动学生模仿,逼着学生‘自造’,或是学生本身拒绝模仿,凭空跳到‘创新境界’,结果往往是双双陷入苦境,很难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仿写是写作入门的必经之路,而且是不可逾越的过程,也是提高迎考成绩的捷径。仿写可以仿其形,也可摹其神,形神能够在自己笔下自然流动那便是自己的收获。
  第三,修改练习。考前应搜集整理自己的习作,特别是自己的得意之作,多角度开发利用,反复修改。学生有能力自改是最理想的,但考前教师应亲自动手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修改习作,当面说明修改的理由,让考生真正明白修改的价值。这似乎有悖课程标准,叶老也不赞成。他在《论写作教学》中说“‘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从教学论观点来看,这毫无非议,可从应考的角度看,我们说教师帮学生修改更有益于作文提档升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