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读写结合教“鲁迅”

作者:邓 虹




  有了这样的独立认识,老师还能自信地亮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吗?
  (二)专栏互动点评
  在网络上,不少学生对《药》中的细节或人物感受颇深,所写点评文字受到众多同学的关注,甚至还有不少跟帖,于是教师引导这些学生在论坛上开辟了十余个专栏。
  A 专栏标题示例
  1.贾佳:徘徊的乌鸦
  2.李晓芸:一枚洋钱的记忆
  3.王澈:茶壶的自白
  4.钟华:我是一株垂死的莲
  5.马梦宇:带血的灯笼
  6.郭新月:一个馒头的独白——你以为我是药
  7.梁宵:我是夜
  8.何柳:我是一个来自茶馆的灯笼
  9.边枫:阿义自白
  10.王近思:康大叔的昨天、今天、明天
  ……
  B 互动点评示例
  此处且以第四专栏钟华同学的话题为例,该话题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兴趣,大家发了不少跟帖。
  楼主(钟华):我是一株垂死的莲
  华大妈出去后,不一会儿就带回一张碧绿的大荷叶,包起那鲜红的人血馒头塞进炉膛烧起来,不一会儿,茶馆里就弥漫着一股奇异的香味。这张被华大妈摘来的荷叶,一定来自于一株垂死的莲。在炉膛中,化为灰烬的荷叶对这世界做了最后的一瞥:
  黑色的灶炉升起蓝色的火焰。那红黑的火舌侵吞着我的肉体,你的鲜血。你我竟然以这样的方式结伴。看着身躯一丝丝化为灰烬,我竟不感到疼痛,而从心底升起一丝悲哀。炉膛外的茶桌前,一位瘦小的男孩在吃饭,我怀中的馒头也将是他的盘中餐吗?我存在的价值,就在于用我的香气掩盖血的腥气来美化这道残忍的菜吗?一直与文人侠士为友的我,今日怎会参与这种吃人的勾当!
  二楼(郭新月):
  我只想到用馒头表达一种悲哀,却没发现其实荷叶更适合表现这浓黑的无奈与悲凉!没有什么比本质纯洁的东西被玷污更让人悲哀了! 经典!从莲的角度,真的是别具一格,本是一个很充满了血污的主题,却写得如此清新。
  三楼(吴可嘉):
  莲浸在血污里,仍不失高洁;勇士跌入深渊,依旧奋力呐喊。
  四楼(马梦宇):
  如果像莲这样清雅高洁的花都沾上了血,那不知还有什么是干净的。越是干净的东西就越容易被玷污,革命者、历代的思想先驱、不容于世的人都如此。好像历来的统治者都以摧残这些人为乐。
  五楼(王帅):
  “莲”的视角很独特,同时又拥有不同于其他视角的美感与内涵。 莲的高尚与那个时代、那些事的结合,悲哀而讽刺……
  六楼(王澈):
  莲花的视角,独特!以如此美妙的视角讲述一个如此血腥的故事更能衬托出其丑恶!让人在感慨之余更多了一份悲凉和沉痛!
  七楼(吴双):
  这视角真好,腐烂的世界怎能玷污莲的清雅。
  …………
  楼主(钟华):
  发现大家的评论,比我想的都深刻。顿悟啊!
  有了这样的“自我提升交互场”,老师还能坚持以“知识权威”自居吗?
  【反思】
  每教鲁迅作品,总想精讲,深讲,透讲。一方面是自己酷爱鲁迅,觉得鲁迅作品讲授最过瘾,最令自己陶醉。另一方面是想让自己的学生热爱经典,逐渐蜕掉肤浅。因此,从初中到高中,每逢上鲁迅作品,一直都采用增加课时,加大容量,深入品味的方式讲授。然而仔细分析教学设计过程,发现自己制定教学目标及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思考教学问题的角度,无一不是从教师本位出发,几乎没有考虑过学生作为文本读者的接受情况。自以为学生疏离鲁迅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深入钻研教材,没有讲出鲁迅作品之精妙所在。于是越发追求深入分析,详尽讲解……遗憾的是,此举虽然能使少数“鲁迷”紧密团结在自己周围,却依旧无法根本改变大多数学生对鲁迅作品敬而远之的实际状况。究其原因,不正是潜意识里的“请君入瓮”式教学理念制约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自主阅读与体验吗?不正是“弄通弄透”的纯理性、纯科学化指导思想妨害了学生感性化混沌状却真切而个性化的领悟吗?有教师的经验性结论在先,学生鲜活灵动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多样的艺术想象力何处找寻?
  “用网络平台支持鲁迅作品教学”的新尝试,使一向令学生望而生畏的鲁迅作品鉴赏课散发出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没有规范形式,照样引领了他们;没有划一步骤,照样点拨了他们;没有量化标准,照样激活了他们;没有“权威”结论,照样提升了他们……一句话,老师的创造性教学才能,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得到空前发挥与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