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充分挖掘试卷讲评课的功能

作者:杨 华 李 华




  A.通过分析题干和答案示例,明确“研究历程”涵盖了文章②~⑤段,因此,后两空的内容应包含在“历程”中;后两空的内容同样贯穿②~⑤段,所以所要的答案并非逐段依次概括。一般语段概括类题目多是“依次概括”,而本题的难点在于“非依次概括”。
  B.重读语段,勾画关键词,明确各语段除“历程”外还说明了哪些内容?我们勾画的所有语句都能作为答案吗? ——不能,题干中的“主要”表明我们需结合文章中心内容,甄别主、次要信息,提炼概括。
  C.展示错误答案,结合老师的分析,学生分析病因并修正答案。
  {3}教师引导小结解题思路:分段概括语段内容,关注中心句、过渡句、关键词——把握文章要旨,筛选并甄别主要信息、次要信息——紧扣要点,概括答题。
  
  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加以整理提升。师生共同总结出解答“提取、概括信息”类试题的基本思路:通读材料,感知内容;仔细审题,明确方向;筛选信息,归纳要点;锤炼语言,恰当表述。
  最后教师布置作业,以检验、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案例点评】
  
  本节课通过数据统计明确学生的问题所在,运用“分类”的原则,将语言运用和阅读打通,将不同文体打通,对“提取信息,形成概括”类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教师和学生一起查找失分原因,进行典型错误分析,方法指导,拓展延伸,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停留在一套试卷上,而是打开思路,习得方法,提高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对训练学生思维的规范严谨性,对提升学生阅读的核心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
  具体说来,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
  
  1.强化审题的意识
  有的试题误答属于学生审题不清,对这类试题的讲评要训练学生掌握审题的方法,提高其审题能力。比如对试卷中14题和18题的分析讲评,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干,筛选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使答题的方向明确,答题的思维规范,努力做到丝丝入扣。
  
  2.“问题从学生中来”的意识
  教师只有树立“问题从学生中来”的意识,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这节课老师的这种意识表现有三。一是上课前老师所作的数据统计。正因为有了对每道题答题情况的统计与分析,老师才能清楚而科学地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也才能有的放矢地确立本节试卷讲评课的重点。二是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课上,通过让误答同学分析自己失误原因的环节,再一次呈现了学生解题时的思维过程,便于老师发现症结,对症下药,同时也便于老师检验自己的预设是否合理可行。三是老师呈现某些题的典型错例,请学生分析出不同错因,进而整理提炼出正确的思路,以便拨乱反正,匡正思路。
  
  3.延展训练的意识
  对本次考试中学生得分情况较好的题,由于题目本身的难度不大,老师要有再进一步的意识,稍微加大难度,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一步发展。
  比如第9题的第(1)小题,该班学生的满分率0.94。究其原因是因为数据呈现的方式比较单一,都是上升趋势,没有任何干扰信息。老师首先让同学们回顾表格类信息概括的方法,然后采取延展训练的方式,设计了一道数据较复杂的表格题训练学生,以引导学生树立关注整体、不忽略局部的意识,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停留在试卷的某一道题上,而带起对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
  
  4.归类梳理、总结提升的意识
  这四道题尽管都考查学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但考查的侧重点不同。老师带领同学对每一类试题的解答思路都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解答“提取、概括信息”类试题的基本思路。
  总之,这节试卷讲评课较充分地发挥了试卷讲评课的诊断功能、强化功能、示范功能和激励功能,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是一节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课。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10008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