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架设“桥梁”有效指导

作者:付 华 董华林




  丙和丁的建议均能从安全防范、服务意识、管理规范的层面提出较为实际的设想,应该肯定。
  三、巩固拓展
  如果说上面的练习设计重在语文学科内部的综合,那么下面的巩固拓展则不仅强调了语文学科内部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要求。请看示例:
  今年夏天,北京市40余家大商场联合推出了“文明伞,大家用”的公益活动。为什么叫“文明伞”呢?因为“借时无须抵押,还时全凭自觉”,用以提倡精神文明。据统计,自6月1日起,共投放伞具2万把,近10万人从中受益;另一方面,截止到9月10日(雨季已过),四十余家商场“文明伞”的保有量共为3344把,占最初投放总量的16.72%。活动结束以后,记者随机采访时,得到的回答是:“也许是不下雨,想不起来还”,“可能不顺路”,“没准坏了,不好意思还”。有一位女士举例说,她的一位同事出去旅游,用来遮太阳的就是一把“文明伞”。
  1.王甜甜同学觉得北京市民的素质太低了,2万把雨伞,最后只剩下3344把,仅占2万把雨伞的16.72%;大多数同学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应该为大多数北京市民的文明行为叫好。请你向王甜甜同学作解释说明。
  2.上面的消息中提到一些市民没有及时送还雨伞,请针对其中一种情况,参考下面的语句,再写一句来表达你的见解。
  “是不下雨,想不起来还”吗?你遗忘的岂止是一柄文明伞?
  3.如果再一次开展“文明伞,大家用”的公益活动,请你设计一条印在文明伞上的宣传语。
  练习指导:
  学生作答时,教师巡视,发现第1小题学生虽然语言表述有差异,但结论惊人一致:“北京市民的素质太低。”
  问题出在王甜甜把材料里“占最初投放总量的16.72%”看做是还伞率,因此才得出了“北京市民的素质太低”的片面结论。如何向王甜甜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关键在于说清楚在“文明伞,大家用”的公益活动中市民的还伞率是高而不是低。从材料中可知,2万把,“近10万人从中受益”,说明用后送还的人次绝不在少数:这一公益活动的开展正值雨季,从“6月1日起”“截止到9月10日”,历时三个月。三个月的降雨次数,最保守的估算也不会少于10次,材料中的“3344”,应是诸次使用后的最终结果。以10把雨伞为例,若每次的还伞率为80%,经过5次借出与返还,最终就会剩下4把,我们当然不会因为只剩下了4把,而得出返还率仅为40%的结论。王甜甜是把剩余率看成了返还率,而判断北京市民素质高低的标准恰恰应该是返还率而非剩余率。
  一些同学之所以找不到解题的思路,一是受固定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将兴奋点关注在“投放2万把,最终保有量仅3344把”这一巨大反差上;还有一些同学,忽视了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及信息间的联系:如活动的起止时间、“雨季已过”等。
  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要顺利完成此题,不仅需要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对相关信息及其关系的确认、整合,还需要自觉调动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并能运用于对问题的解决,如“剩余率”与“返还率”的区分,对返还率的粗略估算等。
  第2小题类似于仿写,但它与一般意义上的仿写有所不同。从所给例句看,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针对资料中某一种没有及时还伞的错误说法展开分析;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引导对方认识到错误之所在。总之,这一类似仿写的语言表达题,针对性和实用性均更加突出。下面是学生答案及教师指导:
  甲:“没准坏了,不好意思还”吗?朋友,你破坏的岂止是一柄文明伞?
  教师指导:“破坏”言之无据,应从“不好意思还”展开分析。
  学生修改为:朋友,好好想想吧,你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乙:为了自己遮阳就不还伞了吗?朋友,你遮住的又何止是太阳的光明?
  教师指导:“太阳的光明”语意不够清晰,可进一步暗示错误行为的根源。
  学生修改后为:为了自己遮阳就不还伞了吗?朋友,你遮住阳光的同时还遮住了什么?
  丙:“可能不顺路”吗?朋友,你错过的岂止是一条还伞的路?
  教师指导:“错过”一词欠准确,应针对对方“不顺路”展开分析。
  学生修改后为:心里的路顺了,还伞的路还能不顺吗?
  第3小题要求学生为“文明伞,大家用”的公益活动设计印在文明伞上的宣传语。
  在作答之前,先让学生明确宣传语特点:①明确宣传对象;②明确宣传目的;③注意宣传语的表达效果。
  教师在众多的宣传语中选出三条,让学生讨论分析。①为了给每一个需要它的人带来方便,用后别忘了及时归还!②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变得更精彩。③借伞方便自己,还伞方便大家。
  经过讨论,师生认为以上三个答案均能清楚地表达宣传意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细加比较,使学生发现,答案①文字量偏大,印在伞上只能缩小字号,这势必影响宣传效果,且后半句略显生硬,亲和力较差,缺少鼓动性。答案②巧于借用,不乏机智,但用语过于宽泛,只要是用于表达爱心的场合均可,缺乏针对性。答案③言简意明,既有亲和力,又能以简短的文字感动他人,较好地起到了宣传鼓动的效果。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100071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100073)
  编后絮语
  付华和董华林老师设计的这节综合性学习练习指导课有三大亮点:一、彰显课标理念,忠实语文教学;二、选材源自生活,拓展语文课堂;三、训练环节,务实到位。始终针对学生的知能障碍,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把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语文应用的自觉意识,是一节在理论层面上站得住脚,在实践层面上操作性强的好课。
  应该指出的是:日常教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与考场上的综合性学习试题毕竟存在较大差异,这节指导课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较好地在两者之间架设起了一座有效导引的桥梁,课程设计利于整合,便于指导,从而实现了日常积累与检测、评价、总结、提升的结合,最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