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为小说申辩

作者:李敬泽




  作品评论:作家杨剑敏认为,鲍十的写作就像一种散步:内容很厚实,扎根于大地之上;叙述很沉稳,乍一看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华彩乐章,但越读越感觉有深厚的生活积淀;起初似乎漫无目的,并不奔向某个确定的目标,最终却总能回到灵魂的家园。评论家孟繁华认为,另一种写作,可称为“本土化”的写作。在这样的写作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传统仍在缓慢的流淌,他们的感受方式,叙事方式以及人物和故事,都是人们所熟悉并可以亲近的。因此,我在祝福新潮写作一帆风顺的同时,对本土化的写作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热情。鲍十的写作当属后者。评论家刘锡诚认为,作者过硬的笔墨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关注和细微体察。他以朴素、恬淡、平实的笔墨,以白描的手法,以大量从生活中捕捉来得丰富生动的细节,相当成功地塑造了这个老一代乡村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
  
  《美丽的村庄》潘小平 曹多勇著安徽文艺出版社
  
  作品简介:喧天的花鼓,奔流的淮河,男人和女人,大地和村落。《美丽的村庄》以淮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严家台子村为背景,重点回溯农村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历程,探究农村改革发生的历史人文渊源,展示淮河流域乡村人文与生活原生态,描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发展愿景。立意深远,风格清新,情节生动,可读性极强。
  作品评论:作家刘醒龙认为,在一切皆向城市化迈进之际,这部关于淮河的新作,再次证明了乡土小说的无边魅力。在接近审美真相的过程中,被流行文化所淡化的乡土极其小说,其中蕴涵着的巨大到仿佛永无替代可能的艺术元素。评论家李建军认为,这是一幅抒写当代农村巨大变革的画卷。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美好的爱情、承担苦难的勇气、改变生活的激情,以及舞彩龙、唱花鼓等文化图景。耐心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强化了小说的真实感;充满深情的叙述,则包含着作者对于生活的挚爱和祝福。评论家白烨认为,两百年前的淮河岸边,一对苦命夫妻在荒滩上开荒种地,在草庵子里养儿育女,最终繁衍出了一个严家台子村;而严家台子村在进入新社会和新时代之后,又在由天灾和人祸构成的种种坎坷之中,坦然迎接和奋然向前。作家许辉认为,这是一本相关淮河的小说。男人、女人、生命、繁衍,似乎是从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考察入手的民风俚俗,命运的流转、生与死的因果关联,等等。其实,从历史上一直到现在,淮河及其流域的砂礓和土坷垃里就有一种激荡人心的东西。
  
  《总有些鸟儿你关不住》朱飞燕著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品简介:这是一个从另类视角描述同性、异性间凄美感情的动人故事。孙波是一个没有男性的大家庭中的第六个女孩,父亲因此弃家而去,后又跳楼自杀,孙波对生活充满了怀疑。小浪是一个柔情似水的女孩,成年后因继父的伤害而把孙波当成唯一的依靠,对于孙波有着无法释怀的感情。面对小浪近乎疯狂的举动,孙波退缩了……一个高大英俊的男孩出现在她们面前,这个男孩一生中最庆幸和最不幸的事,就是爱上了孙波和小浪,所以最终只有黯然离去。一个有着深邃眼神的画家在无意中又闯入了她们的生活,而已婚的身份却成为他与孙波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任凭他怎样努力,最后也只落得玉石俱焚。故事围绕着这四个人物展开,情感的纠葛,人性的灰暗,现实的无奈,在作者笔下以第一人称口吻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淡淡的忧伤气氛中真实体验欲爱不能的痛苦挣扎,读来让人不忍掩卷。
  作品评论:评论家李之平认为,这部小说告诉我们:爱,本无任何外物限定,游动人间,是人生的美好和真实。在小说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凄美、绝望和死亡,作者的寓意是复杂的,她极其善于写出在热闹表象下的苍凉,透出城市文学罕有的气质。编辑徐晓认为,朱飞燕的文字功力并不表现在遣词的技巧上,她的好在于一点没有做作,而且从容,灌注的多是情感的血肉;她的笔力也不只是放在同性女子的恋情上,更是放在人在情爱中的绝望与困境上;她的故事不够浪漫,如果不是太真实的话,我们怎么能够生出感同身受的沉与痛?不管是故事的好看,还是作者的激情,她的水准都在许多知名作家以上。
  
  《祖上光荣》杨景标著大众文艺出版社
  
  作品简介:一个在困苦中长大的男人,迫于侵略的铁蹄颠沛流离,偶然因缘练就了好枪法,却阴差阳错做了伪军兵,在邂逅村姑翠花后,他不甘与禽兽为伍,揭竿而起,痛杀倭寇,一时侠名远播。在漫长的抵抗时光里,他不但与“侠匪”潘大姑娘演绎了一段烽火爱情,也与杨靖宇将军有过不为人知的交往,最终因不肯食言于敌人,而惨死在了日本人为他特制的“橡皮监狱”里。这是一部表现草根英雄抗战的作品,也许算不上纯正的历史军事题材,它还被赋予了很多现代观念,在一个非常严肃的主题下,更像是在描写一个人的战争,描写他在战争中善恶举止的表现。
  作品评论:评论家何镇邦认为,环环相扣,惊心动魄,很好看也很好读。好读有两个原因,一是作品的主人公始终以“太爷爷”被称唤,这给人以亲切感;二是语言有理性思辩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感性,这就不会感觉晦涩,永远用故事说话是小说写作的本质。书评人田宪认为,小说的语言沉重又不失诙谐,情节也常给人一种“冷幽默”感,能让读者进入一个相对轻松的状态,去感受那个残酷年代里人性的光辉,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抗战题材的所在。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