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股海别梦

作者:沙本斋




  唐戈是当年上市公司中最年轻的总裁,学历最高的总裁,股民中影响最大的总裁,也是争议最多的总裁。但是今天,10年之后,还能够记起他的人已经没有几个了。在资本市场中,像唐戈这样的匆匆过客还有很多,他们或被大家宠过,或被大家恨过。然而喧嚣之后,都终归于沉寂。不过庆幸的是,人们越来越短的记忆周期,并没有阻碍后来者的前赴后继。
  股市涨落依旧。唐戈的同学亲友及所有他认识的人、认识他的人,依旧为工作为生活而忙碌着。社会在追求和奋斗中进步,没人能让它因伤感而慢下来。
  一周后,冯雪到营业部来找李思恩,说是要在这里把唐戈账户上留下的股票都抛了,好替他还债。李思恩交代部下给她开了绿灯
  自那之后,李思恩再也没有见到过冯雪。她单位的人说她早就辞职离开了。
  
  魏总裁气短
  
  一
  1995年也是李思恩管辖的“地盘”大扩张的一年。
  这一年的3月,华信证券公司被行政关闭。在华信证券关闭之初,监管部门曾委托首诚证券公司对其证券业务实施托管;托管3个月之后,首诚证券全额收购了华信证券。收购之后,华信证券的公司总部及所有在华北地区的机构,全部划归李思恩管辖。在此基础之上,首诚证券组建了华北管理总部,并试行事业部制。李思恩顺理成章地出任华北管理总部的总经理。当然,华信证券的大部分债务,约7000万元,也要由华北管理总部来负责偿付。
  华信证券的大股东华信集团是一家信托投资公司。该信托公司的唯一股东是一家大银行。因此,华信证券不仅在资历、地位、靠山方面远远超过首诚证券,就是在人力资源上,也不似首诚证券这般杂牌。华信证券从其总经理算起,一直到普通员工,清一色都是来自金牌的银行系统,对银行业务都非常熟悉。可以说,华信证券公司的人,满脑子装的都是银行的资金运用套路,对于证券投资者资金账户内的巨额保证金沉淀颇感兴趣。华信证券的辉煌与灾难,皆由此造就。
  华信证券从辉煌到消亡的历程是沿着两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大股东华信集团,另一条是华信证券自身。
  华信集团成立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需求迅猛增长的1984年。
  自从1979年新中国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以来,各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财权,绕开银行信贷规模控制,加大地方投资力度,纷纷开设信托投资公司。这些各有背景的信托投资公司,掌门人往往都身居高位,出身特殊,因此各个出手不凡,开展着比银行要宽泛得多的金融与非金融业务,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手中的金葫芦,收发自如,与中央的宏观调控相抗衡。由于它们与银行争业务,争资金,大手笔地举债,大规模地上建设项目,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恶化推波助澜,所以从1982年开始,中央不断地进行信托业的整顿,加强更新改造资金的管理,明确信托的重点是“委托、代理、租赁和咨询”,要求一律停办地方信托投资公司;信托公司和信托业务必须由银行设立和办理,非银行机构特别是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起设立信托公司;信托贷款必须纳入银行信贷计划,明令信托业暂停信托贷款和投资业务。与此同时,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几家规范的中央级信托投资公司,其目的一方面是作为样板,为该行业树立规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化解地方政府的分庭抗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信集团在京成立了。
  回首华信集团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其辉煌令人赞叹。
  在金融业,华信集团从成立之日起,就开始发行各种人民币和外币债券,总和折合人民币达40亿元之多。与此同时,它还通过开展大额存单、信托和委托存放款等业务,扩大融资规模;联合其他机构,发起成立了华信证券公司,并使之成为深沪交易所、中国证券报价中心、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天津证券交易中心的会员,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从事国际业务;1993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发起设立了信托型封闭式投资基金,并在交易所挂牌交易;经国家工商局和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了期货经纪公司,不但从事商品期货代理,还能够代理买卖外币有价证券,从事外汇买卖业务。
  在投资业,华信公司有自己全资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公司、装修公司、房屋租售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从事全套的房地产业务,其业务范围遍及欧美、澳洲和东南亚各国,每年开工面积维持在700万平方米以上;全国有数百个著名的能源、交通、通讯、化工、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高科技项目,是由华信作为投资主体,通过独资、合作、合资、参股、横向联合等方式兴建的,为此,华信集团与全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联系,使之能够从容地组织银团贷款、利用外国政府出口信贷、组织海外投资基金、提供融资担保和从事信用证业务。在1994年,被国外著名的评级机构一致评为AA级信用等级的中国公司,华信是为数不多者之一。
  在租赁业,华信集团拥有多家合资的国际租赁公司。通过这些公司,华信先后从美、英、日、德、意等发达国家,引进了300多条先进的生产线和10多万台(套)先进设备,它们几乎惠及了全国所有的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由此可见,华信集团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然而,毁灭的种子却早在辉煌之初就已经埋下。
  在华信集团投资和贷款的项目中,有80%是首长项目,亏的多赚的少。
  这很正常。因为首长们关心的是社会利益和宏观效益,而不是华信集团的微观利益和局部效益。每个国企都是政府的儿子,哪个儿子有本事,哪个就应该多出力;信誉好而又富有的儿子,就应该帮信誉差且贫困的兄弟,这是天经地义。何况,能够大笔地借得钱来,也不是华信集团的功劳,至少大部分不是。外商或外国政府肯融资,不是因为华信集团经营有方、企业领导人个人有魅力,而是因为华信有政府做后盾,有政府的招牌做靠山,还有每次至少有省部级领导出面甚至带队,后者才是赢得对方信任的关键。
  既然光环是领导的,成绩是政府的,自己只是有幸借光,那又何苦瞎操心呢?于是,华信集团班子主要成员的荣誉感很快消失,雄心壮志没多久就烟消云散了。没人再在乎借来的钱是如何用的,再关心投资的可行性和被投资方的还款能力,更没人去跟踪管理,惹领导不高兴。不仅如此,慢慢地,他们还发现,自己竟然还可以在其中浑水摸鱼,大捞大赚,而又不必去负责任。为了把这一点做得更扎实,更稳妥,华信集团把公司治理结构很好地“治理”了一番,安插了一系列的保护伞。比如,在董事会中,设董事长、名誉董事长、常务董事若干名;在监事会中,设监事长、名誉监事长和常务监事若干名;在经营班子中设总经理委员会,有兼职委员若干名;在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委员会之上,又设立了级别更高的没有名额限制的高级顾问和特邀顾问无数,付给的顾问费非常可观。
  结果可想而知。从集团成立的第3年起,个别的投资项目就开始出现巨额亏损。因为短款长投的情况较多,所以10年来,华信集团基本上是在以新债偿旧债,以不断扩大的新债规模,来维持公司的业绩增长,以轰轰烈烈的入口业绩,做着注定要跌进悬崖、粉身碎骨的滚雪球游戏。
  在华信集团“滚雪球”的过程中,子公司华信证券发挥了助力器的作用。可以说,华信证券是拆毁自己家园的另一只手。
  华信证券为帮助集团集资还旧债,曾大量发行过没有国债抵押的空头有价证券代保管凭证;华信证券曾以高利率和巨额奖金为诱饵,发动全体员工拉存款,鼓动股民委托证券公司代为理财,以此向华信集团上存资金。对华信证券而言,受伤害最大的是,大股东挪用和长期占用巨额保证金,使证券公司坐上了火山口,随时都面临着被监管部门拷问、被投资者砸门、被法律审判的风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