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期
走进公民时代(上)
作者:王 雄
更为令人不安的是,尚有一些学校对公民教育抱有偏见,认为公民教育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思想。其实,早在2006年9月,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刊物《学习时报》就刊载了《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一文,该文掷地有声地写道:“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当是公民教育。为适应法治社会、民主社会的要求,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单位社会’向‘公民社会’的伟大历史转变,使每一个社会主义公民享有充分的社会权力,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必须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尽快编写《公民教育读本》,开展公民教育活动。要运用宣传、媒体、网络、社区、课堂等多种教育方式,通过政府问责制、价格听证会、基层民主选举、人大政协会议等多种社会活动,积极深入、持之以恒地进行公民教育。”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学校教育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探索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理论探索与生活实践
公民意识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是生活实践,没有生活实践就没有公民意识教育。目前,我国的公民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这里还是一片等待拓荒的处女地,既需要我们借鉴国外与香港等地的经验,也需要有理想、有眼光、有实力的学校稳步推进,还需要有抱负、有思想、有热情的教师积极参与。从理论上看,公民意识教育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目标,重新为学校制度改革定位,同时,需要重新审视正在推进的新课程改革,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并成为其中的重要部分。
从实践上看,公民意识教育离广大师生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间。学校中的公域和私域划分非常重要。总体上看,学校属于公共生活领域,学生、教师、工作人员在这个区域内的活动大多属于公共生活范畴。但是,私人领域也同时存在。这就是不少学校处理校园问题常常不遵循公德而采用私德的原因。公德并不只是遵守交通规则,更为重要的便是公民意识教育中提出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例如:几个同学组成一个篮球队,这属于他们私人的小圈子。只要他们的活动不妨碍别人,没有违反公共秩序或者他人权益,别人就不能加以干涉。不过,学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学生既是独立个体,又是未成年人。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不能只顾打篮球而荒废功课。但尽管如此,教师也没有权利强制学生解散篮球队,因为这样的话,教师就越过了公域与私域的界限。教师只有劝导、说服的权利,因而教育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强制力。
学校公共生活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公益活动,学校公共安全,学校公共卫生,学校、学生团体或班级公共财政,学校公共秩序,学生的公共选择,学校公共冲突解决,公共文体活动,校园或班级公共舆论,学校典礼、集会,等等。学校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公共生活教育,同时,学校也要经常关注现实社会中的公共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尽可能了解政府或社会是如何处理这些公共问题的。只有参与其中,才能体会公民意识教育的魅力。
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关系到每一个学子以怎样的姿态走向社会,关系到共和国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企盼更多的学校加入到公民意识教育的行列中,为共和国的蓝天增添一抹亮丽的风景。
“贫富工作坊”中的公民教育
——香港乐施会互动教育中心考察见闻
○吴锡平(扬州大学)
“我捡到的报纸上竟然有狗屎,恶心死了!”
“我在垃圾桶里翻找报纸时,有个老太过来抢,我真想一个人霸住整只桶,好多捡点。”
“和同学一起做还可以,要是叫我一个人去捡,我肯定会退缩。”
“啊!辛辛苦苦捡一天,都糊不了口呀!他们活得太艰难了!”
……
在亲身体验了靠捡垃圾为生的贫困人士的生活境况后,很多中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这是笔者观摩香港乐施会组织中学生参与《贫困问题青年培训坊》时见到的一个场景。
2007年2月,受新公民教育研究中心的委派,笔者与来自北京自然之友、绿色网络联盟、广州“木棉花开”剧团等国内NGO(非政府组织)的朋友一行6人,赴香港乐施会互动教育中心进行了为期7天的观摩活动。在港期间,我们观摩了多场以贫富为主题的青年培训和主题教育的工作坊,对香港乐施会着力推行的世界公民教育以及香港NGO的发展与现状等有了很多感性的了解,觉得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手法,都有很多值得国内公民教育引进和借鉴的东西。
乐施会成立于1976年,是一个独立的发展及救援机构,成立于香港,跨越种族、性别、宗教和政治的界限,是世界范围内一个影响较大的NGO,其主旨为“助人自助,对抗贫困”,先后在全球超过40个国家推行扶贫发展及救灾工作,帮助贫穷的人改善生活,自力更生。
香港乐施会是国际乐施会的成员之一,在亚洲及非洲等地与贫穷人及弱势社群一起工作,从事的工作主要有贫困地区的援助计划、世界公民教育、推动公平贸易(企业社会责任)以及艾滋病治疗药物的强制许可等。近年来,乐施会致力于推动世界公民教育。他们有一个主旨的理念,印在很多宣传材料上,对开展世界公民教育的意义说得简洁明了。他们认为,在21世纪,我们面对一个愈发互相依存的世界。我们的教育,也要响应时代的需要,致力培养具备以下素质的世界公民: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分子,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以及自己对世界上其他人应承担的责任;重视公平正义、友爱平等价值,以开放的态度认识不同文化、性别、阶层和种族,并以尊重及和平的手法处理彼此的差异与纷争;关注世界上的贫穷和不公平的情况,并愿意采取行动,缔造一个更公平、更和平,且能持续发展的世界。
2005年,香港乐施会成立了“无穷地球——乐施会互动教育中心”,设在办公大楼华汇中心的8楼。中心有一处面积为1.8万平方英尺的活动场所,配备有完善的灯光和音响设备以及空间可自由分割、便于执行各个不同主题的工作坊。中心活动的主要对象为10至18岁的青少年,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主题展开:贫与富、国际贸易与贫穷、灾害与贫穷、战争与冲突,每个主题都设计了不同的工作坊。
互动教育中心推行世界公民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教育戏剧”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强调互动性,鼓励参与者进入戏剧情境亲身体验,在亲身参与中形成认知,而不是传统课堂上的教师对学生单一的知识传授。通俗地说,就是导师事先编写好一个“戏剧”剧本大纲,所有参与者都成为这部“戏”中的角色,在导师的带动下推动“剧情”朝前发展,大家设身处地地探讨当事人在特定处境中的感受、思想和行为,从而针对有关议题产生新的体会和理解。工作坊的剧本题材均取自真实生活,比如公民贸易、公平贸易问题、贫富问题,且剧情尽可能与参与者贴近。实施过程中,参与者须积极思考和行动,寻求资料、思考和权衡并作出不同的选择,并需不时地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思;参与者与导师都会扮演一些角色,也会经常跳出角色,在一进一出之间,制造反思的机会。
文章开头提到的《贫困问题青年培训坊》,就是中心一个重要的“教育戏剧”方案。它的参与对象主要是来自全港热衷于公民教育的中学生,乐施会称他们为将来的“青年领袖”,有点类似于“精英教育”,是希望通过加强他们的公民意识来影响周边的同学参与其中,从而扩大公民教育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