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期

走进公民时代(上)

作者:王 雄




  该培训坊分三个阶段来实施。先是在会议室里进行集体访谈,十多位参与者围坐在一起。中心邀请社区的两位领取“综合援助”(相当于内地的“低保”)的贫困人士,一男一女,年龄都在50岁以上,在主持人介绍后,他们分别讲述了各自家庭的生活境况。两人的文化程度均不高,但很健谈,生动细致地介绍了各自生活的窘迫境遇。讲述过程中,主持人会插话,提问参加活动的中学生,引导他们思考现象背后的一些问题。
  讲述结束后,两位贫困人士离开,学生们留下讨论。主持人引导他们认识贫穷的概念以及贫困问题形成的复杂性。出示一张图片,展示造成贫困的5个要素,要求他们以刚才的两位贫困人士为对象,分析他们贫穷的情况,以4到5人1组,将分析结果在纸上画出,向大家展示并解说。
  第二阶段。主持人出示一叠报纸,告诉他们这么多才有1磅,才能在废品回收站卖到2块钱。学生被分成4人一组,各自模拟一个家庭,花30分钟时间到街头去捡拾废旧报纸、纸箱等可回收物质,用自带的秤称过重量后,计算出可换取的金额。30分钟后,大家汇集到集中点,将各组的废品一一过秤后,告诉大家换算下来,无法换取各自的午餐,只能吃社区里的好心人提供的盒饭,卫生没有问题,但有些瑕疵。工作人员打开黑色塑料袋,饭盒上沾染了一层黏糊糊的东西,一些学生吃过后,感到很不习惯。有的学生只吃了一点点就放到一边。
  饭后,工作人员用数码相机拍摄了每人剩下的饭菜,大家回到中心会议室交流各自感受,工作坊进入第三个阶段。交流中,很多学生感触很深,对这种生活状况感到震惊。主持人适时地出示了一张垃圾山照片。照片上,一个孩子坐在垃圾堆上,和妈妈一起捡垃圾为生。主持人逐一向学生解说照片所展示现实的背景情况,告诉他们很多人到城市来寻找工作机会,但很难找到,赚不到钱,无法糊口,只好到垃圾山来谋生。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介绍各自所了解的贫困人士和生活,主持人告诉大家就在中心所在社区附近,就有一些垃圾山,香港有不少贫困人士就靠此为生。接着主持人提问:大家经历过这些,现在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为什么会有穷人?他们为什么会贫穷?不少学生陷入了沉思。
  主持人播放了甄妮演唱的老歌《东方之珠》,这首歌介绍了20年前香港社会贫富悬殊的状况,里面有“此小岛外表多风光,可哀的是有人仍住陋巷”“小岛中路本多康庄,可哀的是有人仍是绝望”的歌词。
  主持人提问,为什么20年前有这样的歌词?听起来感觉怎样?为什么20年过去了,现在还有这种现象呢?经济发展背后可能会带来阵痛?是不是20年前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呢?要多少年才能消除呢?如果我们只顾自己的利益,情况就会持续。改变这种状况,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所有参与者在一张纸上用一个字写下今天活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一一向大家解说这个字的含义。一位同学用颤抖的笔画写下了“心”字,对贫困现象感到痛心;另一位同学写了个“平”字,但上面的一横故意写得倾斜了,他感叹社会不公平;还有一位同学写的是“睇”(“看”的意思),呼吁社会要多关注贫困人群。大家思维活跃,畅所欲言,但都神情严肃认真,表现出对贫富问题的高度关切。
  据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下个周末,该工作坊还将进行一次以“摄影”为主题的活动,具体过程是由中心从事专业摄影工作的义工向学生介绍有关摄影的基本常识,告诉大家通过拍照片也能“讲故事”,然后给他们半天时间,就“贫富”这个主题到社区去拍摄。回来后,分别展示各自作品,并由拍摄者解说,导师作点评和引导。最后,导师叫大家补充了解一些素材,将这些图片编制成一份社区贫富问题的调查报告。
  在港期间,笔者还观摩了中心围绕贫富主题创设的另外几场工作坊,有反映香港发展和贫富变化的《大侠红衫鱼——讲故事说贫与富》故事坊,有反映内地打工妹与香港富家子弟生活差异的《小英与阿Nike》工作坊,也有反映天灾与贫困问题的《灾害与贫穷》工作坊。这些工作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参与其中,或身临其境,或扮演一个角色,真切体验,切身感受,使学生的身与心俱动,感同身受,对教育的内容有切身的体验和认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工作坊实施过程中,我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一起感受,共同“参演”一幕幕“戏剧”,心里一次次涌起感叹:教学竟然也可以这样来开展!
  笔者深切地感受到,通过教育戏剧工作坊的形式来进行公民教育,有着诸多优势。首先,它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很多时候,中学生对于诸如“世界贸易”、公平等议题和概念以及背后引申的问题感到很难理解,缺乏感性认识,脑子里都是一些“概念化的知识”。教育戏剧把这些“概念化的知识”转化成为“具体的经验”,使参与者通过亲身体验来加强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转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经验型的知识。
  其次,它把冰冷的知识人性化。戏剧是一个需要参与和感受的过程,参与者感受过“不公平的待遇”、“被剥削的境遇”后,对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情况会有更加真切的认识,不会再像以往那样无动于衷。这种学习过程牵涉的不单是客观事实或者技能,而是关乎人们的感受,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并重的学习过程。我把通过戏剧学习得到的知识和感受,称为带着体温的知识。
  还有,这种教育形式创造了对话的空间。教育戏剧的特点是创造空间让参与者发挥想象力,它将参与者转化为积极的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建构出新的意义。在对话和参与中,参与者不但有发问、创作和思考的空间,还在与其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事物——通常并不是黑白分明,一件事情的背后总是牵涉着复杂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此外,它还是一个主动的学习模式。参与者不是只聆听和阅读,而必须积极参与、思考、感受、表达,还有行动。
  即使在世界范围内,公民教育还处在“在路上”的状态。虽然,香港公民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但香港乐施会的工作人员为扩大此项教育的影响力,提升教育的效果作出了有益和有效的探索,他们的努力值得内地教育工作者关注、学习和借鉴。(待续)
  ■责编:薛农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