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何谓诗话
“诗话”是公名,欧阳修径以名其书。稍后的司马光作续诗话,自序云:“诗话尚有遗者,欧阳公文章名声虽不可及,然记事一也。”所说的诗话,明指欧阳修书,足证欧阳修所作是最早一部,司马光所作是第二部。至渊源所自,言人人殊,追溯最远的要算明代的何文焕,他在历代诗话序说于三代;最后的要算清代的章学诚,他在文史通义诗话篇说源于锺嵘诗品。三代的说法坠于玄渺,诗品确是勒成专书的论诗初祖,但不即是宋人诗话本源。欧阳修诗话自序云:“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与司马光的诗合而观之,知早期的诗话止是在记事以资闲谈,和诗品的“第作者甲乙而溯厥师承”(四库提要语),并不相同。记事以资闲谈的著作在唐代已很发达,就是所谓笔记;所不同者,笔记的记事漫无限制,诗话的记事止于诗人诗作。四库提要说诗话“体兼说部”(卷一九五,诗文评类),最为有识。至名称的“话”字或来自“说话”“话本”,可也没有确证。
诗话没有兴起以前,除了锺嵘诗吕和司空图诗品,还有三种论诗的书,就是诗格、诗句图和本事诗。本事诗是诗话的前身,(详五篇五章七节)诗格及诗句图则与诗话的性质旨趣都不同,诗话兴起以后,也还续有撰著,以其为晚唐五代余绪,故已于晚唐五代篇提前叙次。(五篇二、三、四章)
最早的诗话止是记事以资闲淡,后来便遂渐扩展。建炎戊申(一一二六),许彦周自序所作诗话云:
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记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若夫含讥讽,著过恶,诮纰缪,皆所不取。(彦周诗话,津逮秘书本)绍兴末(约为一一五○年以后),黄彻作溪诗话,又提出畏名教和论当否两种。辅名教见黄氏自序云:
平居无事,得以文章为娱,时阅古今诗集以自遣适。故凡心声所底,有诚于君亲,厚于兄弟朋友,嗟念于黎元休戚,及近讽谏而辅名教者,与予平日旧游所经历者,辄妄意辅凿,疏之窗壁间。未几,钞录成书,而以溪诗话名之。至于嘲风雪,弄草木,而无与于比兴者,皆略之。(溪诗话卷一,历代诗话续编本)
论当否见于陈俊卿序引黄彻云:
时取古人诗卷,聊以自娱,因笔论其当否,且疏用事之隐晦者,以备遗忘。(同上)
纪盛德和录异事仍然是记事,特别是录异事仍然是在以资闲谈。后来颇有人反对,如乾道己丑(一一六九),黄永思跋溪诗话云:“诗话杂说行于世者多矣,往往徒资笑谈之乐,鲜有益于后学。”可是记事始终占着诗话的最大成分,批评赏鉴的意味很淡。辨句法是诗学方法,备古今是诗学源流,正讹误和论当否是诗学利病,辅名教是诗学观念,便都是颇重要的文学批评了。
○二 两宋诗话年代存佚残辑表
诗话起于宋,也盛于宋,存佚残辑,甚为繁杂,二十五年,我曾制表载师大月刊(第三十期),兹增删┢录于下:
诗话出于笔记小说,许多名为诗话的书,目录家列入小说类,同时许多笔记,又事实就是诗话。这里对名为诗话者一概收入,至笔记小说之实为诗话者,则以曾经目录家列入“文史”“诗话”或“诗文评”类者为限。
版本一栏,就普通易得者列举,但坊刻和铅石印本,错误太多,故从阙。说郛大都是节录,故止有说郛本的就是残书,兼有他种本的就往往不举说郛。
为了省字起见,对各种版本及依据书籍,每只简列二字。版本方面,百川指百川学海,津逮指津逮秘书,历代指历代诗话,续历指历代诗话续编,萤雪指萤雪轩丛书,学海指学海类编,辑校指两宋诗话辑校,知不指知不足斋丛书,龙威指龙威秘书,七子指七子诗话,四部指四部丛刊,四备指四部备要,守山指守山阁丛书,聚珍指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诒经指诒经堂丛书,宝颜指宝颜堂秘笈,琳郎指琳郎秘室丛书,常州指常州先正遗书,艺圃指艺圃搜奇,续金指续金华丛书,珠丛指谈艺珠丛,武林指武林往哲遗著。备注方面,宋志指宋史艺文志,晁志指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录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通考指通考经籍考,通志指通志艺文略,遂初遂初堂书目,四库指四库全书总目,渔隐指苕溪渔隐丛书,总龟指诗话总龟,竹庄指竹庄诗话,玉屑指诗人玉屑,诗林指诗林广记,鉴衡指修辞鉴衡。
┏━━━━━━━━━━━━━━━━━━━━━━━━━━━━━━┓
┃书 名│作者及年代 │存佚│版 本│备 注 ┃
┃ │ │残辑│ ┃ ┃
┣────┼──────┼──┼───┼───────────┨
┃诗话一卷│欧阳修撰 │存 │全集、│后人或称六一诗话,六 ┃
┃ │ 熙宁四年 │ │百川、│一居士诗话,欧公诗话,┃
┃ │(一○七一)│ │津逮、│欧阳文忠公诗话。 ┃
┃ │ 致仕以后作 │ │历代、│ ┃
┃ │ │ │萤雪等│ ┃
├────┼──────┼──┼───┼───────────┨
┃六一诗话│日人近藤元粹│辑 │萤雪 │就欧公试笔及归田录二 ┃
┃附录一卷│辑 │ │ │书,抄出其似诗话者。 ┃
├────┼──────┼──┼───┼───────────┨
┃续诗话一│司马光撰 │存 │全集、│后人或称司马温公诗话,┃
┃卷 │ (一○一九 │ │百川、│司马太师话,{亏辶}叟 ┃
┃ │──一○八 │ │津逮、│诗话。总龟引闲居诗话,┃
┃ │ 六) │ │历代、│与此多同,或亦即此书。┃
┃ │ │ │萤雪等│ ┃
├────┼──────┼──┼───┼───────────┨
┃玉壶诗话│释文莹撰 │辑 │学海 │就玉野史(即玉清 ┃
┃一卷 │ 玉野史自 │ │ │话)中,辑其论诗之语。┃
┃ │ 序成书于元 │ │ │ ┃
┃ │ 丰戊午(一 │ │ │ ┃
┃ │ ○七八)八 │ │ │ ┃
┃ │ 月十日 │ │ │ ┃
┃ │ 佚名辑 │ │ │ ┃
├────┼──────┼──┼───┼───────────┨
┃王禹玉诗│王撰 │佚 │ │见通志 ┃
┃话一卷 │ (一○一九 │ │ │ ┃
┃ │── 一○八 │ │ │ ┃
┃ │五) │ │ │ ┃
├────┼──────┼──┼───┼───────────┨
┃中山诗话│刘撰 │存 │全集、│或称刘贡父诗话,刘 ┃
┃一卷 │ (一○二二│ │百川、│诗话。 ┃
┃ │── 一○八 │ │津逮、│ ┃
┃ │八) │ │历代 │ ┃
┃ │ │ │萤雪等│ ┃
┗━━━━━━━━━━━━━━━━━━━━━━━━━━━━━━┛
┏━━━━━━━━━━━━━━━━━━━━━━━━━━━━━┓
┃书 名│作者及年代 │存佚│版 本│备 ┃
┃ │ │残辑│ │ ┃
├────┼──────┼──┼───┼──────────┨
┃诗话补遗│潘兴嗣撰 │佚 │ │见宋诗纪事卷二十三,┃
┃一卷 │ 熙宁(一○│ │ │无卷数,江西通志艺文┃
┃ │ 六八──一│ │ │略诗文评类作诗话一 ┃
┃ │ ○七七)初│ │ │卷。 ┃
┃ │ 为筠州判官│ │ │ ┃
├────┼──────┼──┼───┼──────────┨
┃东坡诗话│苏轼撰 │残 │说郛、│宋志一卷,通志作苏子┃
┃一卷 │ (一○三六│ │萤雪 │瞻诗话,亦一卷。晁志┃
┃ │ ──一一○│ │ │二卷,称好事者,据苏┃
┃ │ 一) │ │ │轼杂书有及诗者集成。┃
┃ │宋人佚名辑 │ │ │ ┃
├────┼──────┼──┼───┼──────────┨
┃同上一卷│罗根泽辑 │辑 │辑校 │据说郛,益以总龟及诗┃
┃ │ │ │ │林等书所引。 ┃
├────┼──────┼──┼───┼──────────┨
┃东坡诗话│日人近藤元粹│辑 │萤雪 │就东坡志林中抄出其系┃
┃补遗一卷│辑 │ │ │诗话者 ┃
├────┼──────┼──┼───┼──────────┨
┃东坡诗谈│元人陈秀明辑│辑 │学海 │ ┃
┃录三卷 │ │ │ │ ┃
├────┼──────┼──┼───┼──────────┨
┃纪诗一卷│苏轼撰 │辑 │辑校 │据总龟辑 ┃
┃ │罗根泽重辑 │ │ │ ┃
├────┼──────┼──┼───┼──────────┨
┃乌台诗案│朋九万撰 │存 │说郛、│说郛学海题东坡乌台诗┃
┃十三卷 │ │ │学海、│案,仅一卷。陈录作乌┃
┃ │ │ │旧抄本│台诗话。 ┃
├────┼──────┼──┼───┼──────────┨
┃眉山诗案│清张鉴撰 │存 │刊本 │ ┃
┃广证六卷│ │ │ │ ┃
├────┼──────┼──┼───┼──────────┨
┃诗病五事│苏辙撰 │存 │说郛、│ ┃
┃一卷 │ (一○三九 │ │萤雪、│ ┃
┃ │──一一一二│ │栾城集│ ┃
┗━━━━━━━━━━━━━━━━━━━━━━━━━━━━━┛
┏━━━━━━━━━━━━━━━━━━━━━━━━━━━━━┓
┃书 名│作者及年代 │存佚│版 本│备 注┃
┃ │ │残辑│ │ ┃
├────┼──────┼──┼───┼──────────┨
┃侯鲭诗话│赵令撰 │辑 │萤雪 │就侯鲭录中抄出其涉及┃
┃一卷 │日人近藤元粹│ │ │诗者 ┃
┃ │辑 │ │ │ ┃
├────┼──────┼──┼───┼──────────┨
┃刘咸临诗│刘叔和撰 │佚 │ │王直方诗话载刘咸临醉┃
┃诂 │ 刘恕子 │ │ │中作诗话数十篇,未知┃
┃ │ │ │ │成书否。 ┃
├────┼──────┼──┼───┼──────────┨
┃王直方诗│王立之撰 │辑 │辑校 │或作归叟诗话,诗文发┃
┃话六卷 │ 作于元 │ │ │源。据渔隐,总龟及鉴┃
┃ │ (一○八六 │ │ │衡等书辑。 ┃
┃ │ ──一○九 │ │ │ ┃
┃ │ 四)中 │ │ │ ┃
┃ │罗根泽辑 │ │ │ ┃
├────┼──────┼──┼───┼──────────┨
┃西清诗话│蔡绦撰 │残 │说郛 │宋志、陈录及通考俱作┃
┃一卷 │ 作于元 │ │ │三卷。 ┃
┃ │ (一○八六 │ │ │ ┃
┃ │ ──一○九│ │ │ ┃
┃ │ 四)稍后 │ │ │ ┃
├────┼──────┼──┼───┼──────────┨
┃同上三卷│罗根泽辑 │辑 │辑校 │说郛外,益以渔隐、总┃
┃ │ │ │ │龟、玉屑、诗林等书所┃
┃ │ │ │ │引。 ┃
├────┼──────┼──┼───┼──────────┨
┃金玉诗话│蔡绦撰 │存 │说郛、│说郛题蔡绦撰,并注“┃
┃一卷 │ │ │萤雪 │西清无为子”五字,萤┃
┃ │ │ │ │雪题宋阙名,今案即西┃
┃ │ │ │ │清诗话。 ┃
├────┼──────┼──┼───┼──────────┨
┃吕氏诗事│吕某撰 │辑 │辑校 │据竹庄及能改斋漫录辑┃
┃录一卷 │ 书中详于苏│ │ │,竹庄作诗事,漫录作┃
┃ │ 黄元诸人│ │ │吕氏诗事录。 ┃
┗━━━━━━━━━━━━━━━━━━━━━━━━━━━━━┛
┏━━━━━━━━━━━━━━━━━━━━━━━━━━━━━┓
┃书 名│作者及年代 │存佚│版 本│备 注┃
┃ │ │残辑│ │ ┃
├────┼──────┼──┼───┼──────────┨
┃李希声诗│李钅享撰 │辑 │辑校 │宋志作李钅享诗话。据┃
┃话一卷 │ 与徐师川潘│ │ │玉屑、诗林、鉴衡等书┃
┃ │ 老同时 │ │ │辑。 ┃
┃ │罗根泽辑 │ │ │ ┃
├────┼──────┼──┼───┼──────────┨
┃后山诗话│陈师道撰 │存 │百川、│陆游断为伪书,四库提┃
┃一卷 │ (一○五三 │ │稗海、│要谓宋南渡后佚补。 ┃
┃ │ ──一一一 │ │历代、│ ┃
┃ │ ○) │ │津逮、│ ┃
┃ │ │ │后山集│ ┃
┃ │ │ │等 │ ┃
├────┼──────┼──┼───┼──────────┨
┃陈辅之诗│陈辅撰 │残 │说郛 │ ┃
┃话一卷 │ 少从王安石│ │ │ ┃
┃ │ 游 │ │ │ ┃
├────┼──────┼──┼───┼──────────┨
┃同上一卷│罗根泽辑 │辑 │辑校 │说郛外,益以渔隐及诗┃
┃ │ │ │ │林等书所引。 ┃
├────┼──────┼──┼───┼──────────┨
┃优古堂诗│吴开撰 │存 │读画、│ ┃
┃话一卷 │ 绍圣丁丑 │ │续历等│ ┃
┃ │(一○九七)│ │ │ ┃
┃ │ 中宏词科 │ │ │ ┃
├────┼──────┼──┼───┼──────────┨
┃洪驹父诗│洪刍撰 │辑 │辑校 │据渔隐及玉屑等书辑。┃
┃话一卷 │ 绍圣元年 │ │ │ ┃
┃ │(一零九四)│ │ │ ┃
┃ │ 进士 │ │ │ ┃
┃ │ 罗根泽辑 │ │ │ ┃
├────┼──────┼──┼───┼──────────┨
┃潘子真诗│潘忄享撰 │残 │说郛 │宋人书或引作诗话补 ┃
┃话一卷 │ 与洪刍同时│ │ │阙。 ┃
├────┼──────┼──┼───┼──────────┨
┃同上一卷│罗根泽辑 │辑 │辑校 │说郛外,益以渔隐及师┃
┗━━━━━━━━━━━━━━━━━━━━━━━━━━━━━┛
┏━━━━━━━━━━━━━━━━━━━━━━━━━━━━━┓
┃书 名│作者及年代│存佚│版 本│备 注 ┃
┃ │ │残辑│ │ ┃
├────┼─────┼──┼───┼───────────┨
┃ │ │ │ │余录等书所引。 ┃
├────┼─────┼──┼───┼───────────┨
┃潜溪诗眼│范温撰 │残 │说郛 │ ┃
┃一卷 │学于黄庭坚│ │ │ ┃
├────┼─────┼──┼───┼───────────┨
┃同上一卷│罗根泽辑 │辑 │辑校 │说郛外,益以渔隐、总龟┃
┃ │ │ │ │及野客丛书等书所引。 ┃
├────┼─────┼──┼───┼───────────┨
┃历代吟谱│蔡传撰 │存 │吟窗杂│宋志二十卷,谓不知作 ┃
┃五卷 │ 蔡襄之孙│ │录、诗│者。陈录及通考俱著蔡 ┃
┃ │ │ │学指南│传吟窗杂录三十卷,谓 ┃
┃ │ │ │ │中有吟谱,据知宋志作 ┃
┃ │ │ │ │二十卷,盖并杂录而言,┃
┃ │ │ │ │二或为三之误。四库存 ┃
┃ │ │ │ │目五卷,蔡传撰。指南 ┃
┃ │ │ │ │题浩然子陈应行编,盖 ┃
┃ │ │ │ │误。 ┃
├────┼─────┼──┼───┼───────────┨
┃蔡宽夫诗│蔡启撰 │辑 │辑校 │据渔隐、玉屑、诗林等 ┃
┃话二卷 │崇宁(一一│ │ │书辑。 ┃
┃ │○二──一│ │ │ ┃
┃ │一○五)初│ │ │ ┃
┃ │为检点试卷│ │ │ ┃
┃ │官 │ │ │ ┃
┃ │罗根泽辑 │ │ │ ┃
├────┼─────┼──┼───┼───────────┨
┃临汉隐居│魏泰撰 │存 │古今、│ ┃
┃诗话一卷│崇宁大观时│ │知不、│ ┃
┃ │(一一○二│ │历代、│ ┃
┃ │──一一一│ │学海、│ ┃
┃ │○)章忄享│ │湖北、│ ┃
┃ │欲官之不就│ │龙威、│ ┃
┃ │,此书为其│ │七子等│ ┃
┃ │晚年所作。│ │ │ ┃
┗━━━━━━━━━━━━━━━━━━━━━━━━━━━━━┛
┏━━━━━━━━━━━━━━━━━━━━━━━━━━━━━┓
┃书 名│作者及年代 │存佚│版 本 │备 注 ┃
┃ │ │残辑│ │ ┃
├────┼──────┼──┼───┼──────────┨
┃冷斋夜话│释惠洪撰 │存 │稗海、│诗林后集卷三,王荆公┃
┃十卷 │ 大观中(一│ │说郛、│南浦诗条,引作冷斋诗┃
┃ │ 一○七── │ │萤雪等│话。 ┃
┃ │ 一一一○)│ │ │ ┃
┃ │游张商英门 │ │ │ ┃
├────┼──────┼──┼───┼──────────┨
┃蔡宽夫诗│蔡居厚撰 │辑 │辑校 │据总龟、玉屑、竹庄等┃
┃史二卷 │ 在观初拜正│ │ │书辑。 ┃
┃ │ 言 │ │ │ ┃
┃ │罗根泽辑 │ │ │ ┃
├────┼──────┼──┼───┼──────────┨
┃唐子西文│唐庚口述 │存 │古今、│或作唐子西语录、康庚┃
┃录一卷 │ 口述起宣和│ │历代、│诗话、唐子西诗话。述┃
┃ │ 己亥(一一│ │萤雪等│记年月据强行父所作唐┃
┃ │ 一九),讫│ │ │子西文录记。 ┃
┃ │ 明年正月。│ │ │ ┃
┃ │强行父记录 │ │ │ ┃
┃ │ 追记于绍兴│ │ │ ┃
┃ │ 八年(一一│ │ │ ┃
┃ │ 三八)三月│ │ │ ┃
┃ │ 癸已 │ │ │ ┃
├────┼──────┼──┼───┼──────────┨
┃诗话总龟│阮阅撰 │存 │明刊 │前集原名诗总,渔隐谓┃
┃前集四十│ 元丰八年 │ │本、四│阮阅编于宣和癸卯(一┃
┃八卷后集│(一○八五)│ │部本 │一二三) ┃
┃五十卷 │ 进士 │ │ │ ┃
├────┼──────┼──┼───┼──────────┨
┃石林诗话│叶梦得撰 │存 │古今、│以观古堂本为最佳,因┃
┃三卷 │ 作于靖康 │ │历代、│附入他书所引也。 ┃
┃ │ (一一二六 │ │百川、│ ┃
┃ │ ──一一二 │ │津逮、│ ┃
┃ │ 七)前 │ │观古堂│ ┃
┗━━━━━━━━━━━━━━━━━━━━━━━━━━━━━┛
┏━━━━━━━━━━━━━━━━━━━━━━━━━━━━━┓
┃书 名│作者及年代│存佚│版 本│备 注┃
┃ │ │残辑│ │ ┃
├────┼─────┼──┼───┼───────────┨
┃ │ │ │刻石林│ ┃
┃ │ │ │遗书等│ ┃
├────┼─────┼──┼───┼───────────┨
┃石林诗话│清叶德辉辑│辑 │观古堂│ ┃
┃拾遗附录│ │ │刻石林│ ┃
┃一卷 │ │ │遗书 │ ┃
├────┼─────┼──┼───┼───────────┨
┃诸家老杜│方深道撰 │存 │北平图│陈录及相通考俱著五卷,┃
┃诗评五卷│ 宣和六年│ │书馆藏│续一卷,方深道集。宋 ┃
┃续一卷 │(一一二四│ │旧抄本│志著方醇道集诸家老杜 ┃
┃ │)进士 │ │ │诗评五卷。福建通志诗 ┃
┃ │ │ │ │文评类同于陈录通考, ┃
┃ │ │ │ │而良吏传又以续一卷属 ┃
┃ │ │ │ │醇道,二人为兄弟,合 ┃
┃ │ │ │ │撰分著,抑一人所作,皆┃
┃ │ │ │ │不可考。 ┃
├────┼─────┼──┼───┼───────────┨
┃续老杜诗│方纟全撰 │未详│ │见宋志,是否即陈录通 ┃
┃评五卷 │ │ │ │考所谓续一卷,不可考。┃
├────┼─────┼──┼───┼───────────┨
┃藏海诗话│吴可撰 │存 │知足、│ ┃
┃一卷 │ 当在宣和│ │函海、│ ┃
┃ │(一一二○│ │续历、│ ┃
┃ │──一一二│ │萤雪、│ ┃
┃ │五)末年 │ │昌平从│ ┃
┃ │ │ │书等 │ ┃
├────┼─────┼──┼───┼───────────┨
┃古今诗话│ 颀撰 │辑 │辑校 │据渔隐、总龟、玉屑、诗┃
┃六卷附录│ 作于建炎│ │ │林、竹庄、鉴衡等书辑。┃
┃一卷 │(一一二七│ │ │宋志著李颀古今诗话录七┃
┃ │──一一三│ │ │十卷,与此疑为一书。 ┃
┃ │ ○)前 │ │ │ ┃
┃ │罗根泽辑 │ │ ┃ ┃
┗━━━━━━━━━━━━━━━━━━━━━━━━━━━━━
┏━━━━━━━━━━━━━━━━━━━━━━━━━━━━━┓
┃书 名│作者及年代 │存佚│版 本│备 注┃
┃ │ │残辑│ │ ┃
├────┼──────┼──┼───┼──────────┨
┃许彦周诗│周ダ撰 │存 │百川、│ ┃
┃话一卷 │ 自序于建炎│ │稗海、│ ┃
┃ │ 戊申(一一│ │历代、│ ┃
┃ │ 二八)六月│ │津逮、│ ┃
┃ │ 初吉日。 │ │萤雪等│ ┃
├────┼──────┼──┼───┼──────────┨
┃漫叟诗话│阙名撰 │残 │说郛 │ ┃
┃一卷 │ 作于建炎中│ │ │ ┃
├────┼──────┼──┼───┼──────────┨
┃同上一卷│罗根泽辑 │辑 │辑校 │说脬外,益以渔隐、诗┃
┃ │ │ │ │林、竹庄等书所引。 ┃
├────┼──────┼──┼───┼──────────┨
┃艺苑雌黄│严有翼撰 │残 │说郛 │宋志、陈录、通考、俱┃
┃一卷 │ 南渡(一一│ │ │作二十卷。 ┃
┃ │ 二七)前后│ │ │ ┃
┃ │时人 │ │ │ ┃
├────┼──────┼──┼───┼──────────┨
┃同上十卷│ │未详│ │四库据江苏巡抚采进本┃
┃ │ │ │ │存目,断为伪书。 ┃
├────┼──────┼──┼───┼──────────┨
┃同上四卷│罗根泽撰 │辑 │辑校 │说郛外,益以渔隐、总┃
┃ │ │ │ │龟、诗林、草堂等书所┃
┃ │ │ │ │引。 ┃
├────┼──────┼──┼───┼──────────┨
┃唐诗纪事│计有功撰 │存 │刊本、│ ┃
┃八十一卷│ 南渡时人 │ │四部本│ ┃
├────┼──────┼──┼───┼──────────┨
┃观林诗话│吴聿撰 │存 │学海、│通考作张律撰 ┃
┃一卷 │ 南宋初人 │ │湖北、│ ┃
┃ │ │ │守山、│ ┃
┃ │ │ │续历、│ ┃
┃ │ │ │墨海金│ ┃
┃ │ │ │等 │ ┃
┗━━━━━━━━━━━━━━━━━━━━━━━━━━━━━┛
┏━━━━━━━━━━━━━━━━━━━━━━━━━━━━━┓
┃书 名│作者及年代 │存佚│版 本 │备 注┃
┃ │ │残辑│ │ ┃
├────┼──────┼──┼───┼──────────┨
┃诗说隽永│佚名撰 │辑 │辑校 │据渔隐、诗林等书辑。┃
┃一卷 │ 建炎时人 │ │ │遂初著诗话隽水,疑即┃
┃ │罗根泽辑 │ │ │此书。 ┃
├────┼──────┼──┼───┼──────────┨
┃瑶溪集一│郭思撰 │辑 │辑校 │或称郭思诗话。又宋史┃
┃卷 │ 作于吴曾 │ │ │著文史类,通志著诗话┃
┃ │ (一一五三│ │ │类,故知确为诗话。原┃
┃ │ 年为丞奉郎│ │ │十卷。兹据渔隐、竹庄┃
┃ │ )之前 │ │ │及能改斋漫录等书辑。┃
┃ │罗根泽辑 │ │ │ ┃
├────┼──────┼──┼───┼──────────┨
┃汉皋诗话│张某撰 │残 │说郛 │原题阙名撰,据能改斋┃
┃一卷 │ 作于吴曾之│ │ │浸录及周清波杂志,┃
┃ │ 前 │ │ │知撰者姓张。 ┃
├────┼──────┼──┼───┼──────────┨
┃同上一卷│罗根泽辑 │辑 │辑校 │说郛外,益以渔隐、诗┃
┃ │ │ │ │林、能改斋漫录等书所┃
┃ │ │ │ │引。 ┃
├────┼──────┼──┼───┼──────────┨
┃垂虹诗话│周知和撰 │佚 │ │宋志谓不知作者,考周┃
┃一卷 │ 周辉从叔 │ │ │清波杂志卷八云:“┃
┃ │ │ │ │从叔知和,尝尉吴江,┃
┃ │ │ │ │作垂虹诗话。” ┃
├────┼──────┼──┼───┼──────────┨
┃青琐诗话│刘斧撰 │残 │说郛 │原题元刘斧,误。宋志┃
┃一卷 │ 至迟作子绍│ │ │、晃志俱载所作青琐高┃
┃ │ 兴(一一三│ │ │议,此即从中采辑者。┃
┃ │ 一──一一│ │ │晁志成于绍兴二十年,┃
┃ │ 六二)初年│ │ │此在前无疑。 ┃
┃ │佚名辑 │ │ │ ┃
├────┼──────┼──┼───┼──────────┨
┃溪诗话│黄彻撰 │存 │聚珍、│遂初载黄微诗话,当即┃
┃十卷 │绍兴十五年(│ │知不、│此书,微彻形近而误。┃
┃ │一一四五)进│ │学海、│ ┃
┗━━━━━━━━━━━━━━━━━━━━━━━━━━━━━┛
┏━━━━━━━━━━━━━━━━━━━━━━━━━━━━━┓
┃ │ │存佚│ │ ┃
┃书 名│作者及年代 │残辑│版本 │备 注 ┃
├────┼──────┼──┼───┼──────────┨
┃ │士 │ │续历、│ ┃
┃ │ │ │七子、│ ┃
┃ │ │ │萤雪等│ ┃
├────┼──────┼──┼───┼──────────┨
┃环溪诗话│吴沆后人撰 │残 │说郛、│原题吴沆撰,四库考知┃
┃一卷 │ 沆于绍兴六│ │学海 │为沆后人追记沆论诗 ┃
┃ │ 年(一一三│ │ │语,及他人品评吴沆诗┃
┃ │ 六)诣行在│ │ │语。学海出于说郛,说┃
┃ │ 献书。 │ │ │郛率皆节录,故疑残缺┃
├────┼──────┼──┼───┼──────────┨
┃紫薇诗话│吕本中撰 │存 │百川、│ ┃
┃一卷 │ 绍兴中进士│ │古今、│ ┃
┃ │ │ │津逮、│ ┃
┃ │ │ │萤雪等│ ┃
├────┼──────┼──┼───┼──────────┨
┃竹坡老人│周紫芝撰 │存 │百川、│或题竹坡诗话。 ┃
┃诗话一卷│ 绍兴中登第│ │古今、│ ┃
┃ │ │ │历代、│ ┃
┃ │ │ │津逮、│ ┃
┃ │ │ │萤雪等│ ┃
├────┼──────┼──┼───┼──────────┨
┃诗赋一卷│周紫芝撰 │存 │学海 │ ┃
├────┼──────┼──┼───┼──────────┨
┃珊瑚钩诗│张表臣撰 │存 │百川、│ ┃
┃话三卷 │ 绍兴终司农│ │历代、│ ┃
┃ │ 丞 │ │萤雪等│ ┃
├────┼──────┼──┼───┼──────────┨
┃岁寒堂诗│张戒撰 │存 │学海、│ ┃
┃话上下卷│ 绍兴间人 │ │聚珍、│ ┃
┃ │ │ │续历、│ ┃
┃ │ │ │萤雪等│ ┃
├────┼──────┼──┼───┼──────────┨
┃风月堂诗│朱弁撰 │存 │诒经、│ ┃
┃话二卷 │ 自序称庚申│ │宝颜 │ ┃
┗━━━━━━━━━━━━━━━━━━━━━━━━━━━━━┛
┏━━━━━━━━━━━━━━━━━━━━━━━━━━━━━┓
┃ │ │存佚│版本 │ ┃
┃书 名 │作者及年代 │残辑│ │备 注┃
├────┼──────┼──┼───┼──────────┨
┃ │闰月,庚申 │ │ │ ┃
┃ │为绍兴十年 │ │ │ ┃
┃ │(一一四○)│ │ │ ┃
├────┼──────┼──┼───┼──────────┨
┃桐江诗话│不知撰者 │残 │说郛 │ ┃
┃一卷 │ 作于绍兴十│ │ │ ┃
┃ │ 年(一一四│ │ │ ┃
┃ │ ○)前后 │ │ │ ┃
├────┼──────┼──┼───┼──────────┨
┃同上一卷│罗根泽辑 │辑 │辑校 │说郛外,益以渔隐、玉┃
┃ │ │ │ │屑、竹庄、诗林等书所┃
┃ │ │ │ │引。 ┃
├────┼──────┼──┼───┼──────────┨
┃艇斋诗话│曾服撰 │存 │琳郎│ ┃
┃一卷 │ 作于绍兴二│ │、续历│ ┃
┃ │ 十年(一一│ │等 │ ┃
┃ │ 五○)前后│ │ │ ┃
├────┼──────┼──┼───┼──────────┨
┃苕溪渔隐│胡仔撰 │存 │海山仙│ ┃
┃从话前集│ 前集自序于│ │馆 从│ ┃
┃六十卷后│ 戊辰(一一│ │书、四│ ┃
┃集四十卷│ 四八)三月│ │部备要│ ┃
┃ │ 上已,后集│ │等 │ ┃
┃ │ 自序于丁亥│ │ │ ┃
┃ │(一一六七)│ │ │ ┃
┃ │ 中秋日 │ │ │ ┃
├────┼──────┼──┼───┼──────────┨
┃韵语阳秋│葛立方撰 │存 │历代、│ ┃
┃二十卷 │ 书成于隆兴│ │学海、│ ┃
┃ │ 元年(一一│ │常州、│ ┃
┃ │ 六三)。 │ │艺圃等│ ┃
├────┼──────┼──┼───┼──────────┨
┃高斋诗话│曾忄造撰 │辑 │辑校 │据渔隐,总龟,玉屑,诗 ┃
┗━━━━━━━━━━━━━━━━━━━━━━━━━━━━━┛
┏━━━━━━━━━━━━━━━━━━━━━━━━━━━━━┓
┃ │ │存佚│ │ ┃
┃书 名 │作者及年代 │残辑│版 本│备 注 ┃
├────┼──────┼──┼───┼──────────┨
┃一卷 │作于孝宗前 │ │ │林等书辑。 ┃
┃ │罗根泽辑 │ │ │ ┃
├────┼──────┼──┼───┼──────────┨
┃庚溪诗话│陈岩肖撰 │存 │百川、│ ┃
┃三卷 │ 作于淳熙中│ │学海、│ ┃
┃ │ (一一七四 │ │续金、│ ┃
┃ │ ──一一八 │ │续历、│ ┃
┃ │ 九) │ │艺圃、│ ┃
┃ │ │ │萤雪等│ ┃
├────┼──────┼──┼───┼──────────┨
┃诗话一卷│陈日华撰 │未详│ │四库集部诗文评类存目┃
┃ │ 孝宗时(一│ │ │ ┃
┃ │ 一六三──│ │ │ ┃
┃ │ 一一八九)│ │ │ ┃
┃ │ 人 │ │ │ ┃
├────┼──────┼──┼───┼──────────┨
┃容斋诗话│洪迈撰 │辑 │学海 │就容斋五笔,辑其论诗┃
┃六卷 │ (一一二三│ │ │语。 ┃
┃ │ ──一二○ │ │ │ ┃
┃ │ 二) │ │ │ ┃
┃ │佚名辑 │ │ │ ┃
├────┼──────┼──┼───┼──────────┨
┃二老堂诗│周必大撰 │存 │历代、│ ┃
┃话二卷 │ (一一二六│ │津逮、│ ┃
┃ │ ──一二○ │ │萤雪、│ ┃
┃ │ 六) │ │全集等│ ┃
├────┼──────┼──┼───┼──────────┨
┃晦庵诗说│朱熹撰 │辑录│珠从 │ ┃
┃一卷 │ (一一三○│ │ │ ┃
┃ │ ──一二○ │ │ │ ┃
┃ │ ○) │ │ │ ┃
┃ │陈文蔚等录 │ │ │ ┃
┗━━━━━━━━━━━━━━━━━━━━━━━━━━━━━┛
┏━━━━━━━━━━━━━━━━━━━━━━━━━━━━━┓
┃ │ │存佚│ │ ┃
┃书 名│作者及年代 │残辑│版 本│备 注 ┃
├────┼──────┼──┼───┼──────────┨
┃全唐诗话│旧题尤袤撰 │存 │历代、│四库提要谓贾似道假手┃
┃六卷 │ 自序称书成│ │津逮、│于廖莹中,莹中又窃唐┃
┃ │ 于甲午(一│ │清孙涛│诗纪事以成此书。按周┃
┃ │ 二三四),│ │校刻本│密志雅堂杂抄卷下:“┃
┃ │ 而序文则作│ │ │贾师宪……又开全唐┃
┃ │ 咸淳辛未(│ │ │诗话三帙,盖即唐本事┃
┃ │ 一二七一)│ │ │诗中事也。”知提要之┃
┃ │ 。 │ │ │言是也。 ┃
├────┼──────┼──┼───┼──────────┨
┃老学庵诗│陆游撰 │辑 │萤雪 │黑崎饭村二子从老学庵┃
┃话一卷 │ (一一二五│ │ │笔记中,抄出其涉及诗┃
┃ │ ──一二一 │ │ │者为放翁诗话。近藤以┃
┃ │ ○) │ │ │有遗漏,补辑为此书。┃
┃ │日人黑崎朴斋│ │ │ ┃
┃ │ 饭村岳麓原│ │ │ ┃
┃ │ 辑 │ │ │ ┃
┃ │日人近藤元粹│ │ │ ┃
┃ │ 补辑 │ │ │ ┃
├────┼──────┼──┼───┼──────────┨
┃陆游山阴│李兼撰 │佚 │ │见宋志、陈录及通考。┃
┃诗话一卷│ 开禧三年 │ │ │宋志止题陆游山阴诗话┃
┃ │ (一二○ │ │ │,未言李兼撰,似以为┃
┃ │ 七),以朝│ │ │陆游撰,盖误。 ┃
┃ │ 请郎知台州│ │ │ ┃
├────┼──────┼──┼───┼──────────┨
┃诚斋诗话│杨万里撰 │存 │续历、│生卒依储皖峰先生杨万┃
┃一卷 │ (一一二七 │ │萤雪、│里生卒年月考。 ┃
┃ │ ──一二○ │ │全集等│ ┃
┃ │六) │ │ │ ┃
├────┼──────┼──┼───┼──────────┨
┃诗学规范│张撰 │存 │诗法统│录自仕学规范卷三十六┃
┃一卷 │胡文焕辑 │ │宗 │至四十,诗法统宗为格┃
┃ │ │ │ │致丛书之一部分。 ┃
┗━━━━━━━━━━━━━━━━━━━━━━━━━━━━━┛
┏━━━━━━━━━━━━━━━━━━━━━━━━━━━━━┓
┃ │ │存佚│ │ ┃
┃书名 │作者及年代 │残辑│版 本│备 注┃
├────┼──────┼──┼───┼──────────┨
┃白石道人┃姜夔撰 │存 │历代、│或作白石诗说,姜氏诗┃
┃诗说一卷│ │ │学海、│说。 ┃
┃ │ │ │读画、│ ┃
┃ │ │ │珠从、│ ┃
┃ │ │ │萤雪、│ ┃
┃ │ │ │诗触、│ ┃
┃ │ │ │全集等│ ┃
├────┼──────┼──┼───┼──────────┨
┃后村诗话│刘克庄撰 │ 存 │适园从│ ┃
┃前集二卷│ (一一八七 │ │书、全│ ┃
┃后集二卷│───一二六│ │集等 │ ┃
┃续集四卷│ 九) │ │ │ ┃
┃新集六卷│ 前后集六十 │ │ │ ┃
┃ │ 至七十岁所 ┤ │ │ ┃
┃ │ 作,续集近 │ │ │ ┃
┃ │ 八十岁所 │ │ │ ┃
┃ │作,新集八 │ │ │ ┃
┃ │ 十二岁所 │ │ │ ┃
┃ │作。 │ │ │ ┃
├────┼──────┼──┼───┼──────────┨
┃江西诗派│刘克庄撰 │存 │续历、│ ┃
┃小序一卷│ │ │全集等│ ┃
├────┼──────┼──┼───┼──────────┨
┃草堂诗话│蔡梦弼撰 │存 │续历、│四库提要称始末未详,┃
┃二卷 │ 草堂诗笺自│ │草堂诗│按当与草堂诗笺相先 ┃
┃ │ 跋于嘉泰三│ │笺等 │后。 ┃
┃ │ 年(一二○│ │ │ ┃
┃ │ 三) │ │ │ ┃
├────┼──────┼──┼───┼──────────┨
┃履斋诗话│孙奕撰 │辑 │萤雪 │即履斋示儿编卷九卷十┃
┃一卷 │ 履斋示儿编│ │ │中之诗说。 ┃
┃ │ 自序于开禧│ │ │ ┃
┃ │ 元年(一二│ │ │ ┃
┗━━━━━━━━━━━━━━━━━━━━━━━━━━━━━┛
┏━━━━━━━━━━━━━━━━━━━━━━━━━━━━━┓
┃ │ │存佚│ │ ┃
┃书 名│作者及年代 │残辑│版 本│备 注 ┃
┣────┼──────┼──┼───┼──────────┨
┃ │○五) │ │ │ ┃
┃ │日人近藤元粹│ │ │ ┃
┃ │辑 │ │ │ ┃
├────┼──────┼──┼───┼──────────┨
┃娱书堂诗│赵与彪撰 │存 │续历、│太屑引作赵威伯诗余 ┃
┃话二卷 │ 宁宗(一一│ │读触等│话,文澜阁书目作赵威┃
┃ │ 九五──一│ │ │伯诗话。 ┃
┃ │ 二二四)以 │ │ │ ┃
┃ │ 后人 │ │ │ ┃
├────┼──────┼──┼───┼──────────┨
┃玉林中兴│黄升撰 │辑 │辑校 │据玉屑、诗林二书辑。┃
┃诗话补遗│ 作于诗人玉│ │ │ ┃
┃一卷 │ 屑以前 │ │ │ ┃
┃ │罗根泽辑 │ │ │ ┃
├────┼──────┼──┼───┼──────────┨
┃休斋诗话│佚名撰 │辑 │辑校 │据玉屑、诗林二书辑。┃
┃一卷 │ 疑魏庆之友│ │ │ ┃
┃ │罗根泽辑 │ │ │ ┃
├────┼──────┼──┼───┼──────────┨
┃诗人玉屑│魏庆之撰 │存 │诗法统│ ┃
┃二十卷 │ 黄升序于淳┤ │宗、四│ ┃
┃ │ 四辰(一│ │备、刊│ ┃
┃ │ 二四四) │ │本 │ ┃
├────┼──────┼──┼───┼──────────┨
┃沧浪诗话│严羽撰 │存 │百川、│内分诗辩、诗体、诗法┃
┃一卷 │ 理宗时(一 │ │历代、│、诗评、考证五种,末┃
┃ │ 二二五── │ │津逮、│附答吴景仙书。周栎园┃
┃ │ 一二六四) │ │宝颜、│重订宋严沧浪先生全集┃
┃ │ 人 │ │珠从、│本最佳,中有序文数编┃
┃ │ │ │萤雪、│,考订颇详。 ┃
┃ │ │ │全集等│ ┃
├────┼──────┼──┼───┼──────────┨
┃严氏纠谬│清冯班撰 │存 │钝吟杂│ ┃
┃一卷 │ │ │录本 │ ┃
┗━━━━━━━━━━━━━━━━━━━━━━━━━━━━━┛
┏━━━━━━━━━━━━━━━━━━━━━━━━━━━━━┓
┃ │ │存佚│ │ ┃
┃书 名│作者及年代 │残辑│版 本│备 注 ┃
├────┼──────┼──┼───┼──────────┨
┃沧浪诗话│清胡鉴撰 │存 │光绪辛│ ┃
┃注四卷 │ │ │已刊本│ ┃
├────┼──────┼──┼───┼──────────┨
┃沧浪诗话│今人胡才甫撰│存 │中华书│ ┃
┃笺注一册│ │ │局印本│ ┃
├────┼──────┼──┼───┼──────────┨
┃荆溪林下│吴子良撰 │存 │古今,│各本皆题宋吴氏撰,四┃
┃偶谈四卷│ 宝庆二年(│ │宝颜等│库提要考知为吴子良。┃
┃ │ 一二二六)│ │ │ ┃
┃ │ 进士 │ │ │ ┃
├────┼──────┼──┼───┼──────────┨
┃吴氏诗话│佚名辑 │辑 │学海 │就荆溪林下偶谈摘其论┃
┃二卷 │ │ │ │诗语。 ┃
├────┼──────┼──┼───┼──────────┨
┃对床夜话│范文撰 │ 存 │学海、│ ┃
┃ │ 景定三年(│ │武林、│ ┃
┃ │ 一二六二)│ │知不、│ ┃
┃ │ ,文以此 │ │续历、│ ┃
┃ │ 书授冯去非 │ │萤雪等│ ┃
┃ │ 。 │ │ │ ┃
├────┼──────┼──┼───┼──────────┨
┃竹庄诗话│何溪汶撰 │存 │四库珍│宋志二十七卷,今本二┃
┃二十四卷│ 四库置浩然│ │本初集│十四卷,散佚抑合并不┃
┃ │ 斋杂谈前 │ │ │可考。 ┃
├────┼──────┼──┼───┼──────────┨
┃诗话抄 │陈本斋撰 │佚 │ │周密志雅堂杂钞卷下书┃
┃ │ │ │ │史类,称姚子敬有陈本┃
┃ │ │ │ │斋诗话抄。 ┃
├────┼──────┼──┼───┼──────────┨
┃诗家纠谬│雪林撰 │佚 │ │同前称姚子敬有雪林诗┃
┃ │ │ │ │家纠谬 ┃
├────┼──────┼──┼───┼──────────┨
┃诗话口家│韦居撰 │佚 │ │同上称姚子敬有韦居诗┃
┃乘 │ │ │ │话口家乘 ┃
┗━━━━━━━━━━━━━━━━━━━━━━━━━━━━━┛
┏━━━━━━━━━━━━━━━━━━━━━━━━━━━━━┓
┃ │ │存佚│ │ ┃
┃书 名│作者及年代 │残辑│版 本┃备 注 ┃
├────┼──────┼──┼───┼──────────┨
┃浩然斋雅│周密撰 │存 │聚珍 │据永乐大典辑,上卷考┃
┃谈三卷 │ (一二三二│ │忏花庵│证经史,评论文章,中┃
┃ │ ──一三○ │ │本等 │卷诗话,下卷词话。按┃
┃ │ 八) │ │ │周氏志雅堂杂钞卷下称┃
┃ │清四库馆辑 │ │ │乙丑八月,作五诗话,┃
┃ │ │ │ │不知是否即此书。 ┃
├────┼──────┼──┼───┼──────────┨
┃弁阳诗话│日人梁川星岩│辑 │萤雪 │既浩然斋杂谈卷中之诗┃
┃一卷 │ 菅老山原辑│ │ │话,原辑名浩然斋诗话┃
┃ │日人近藤元粹│ │ │近藤改此名。 ┃
┃ │ 重辑 │ │ │ ┃
├────┼──────┼──┼───┼──────────┨
┃竹窗诗文│嚣嚣子撰 │未祥│ │四库诗文评类存目 ┃
┃辨正从说│ 南宋人 │ │ │ ┃
┃四卷 │ │ │ │ ┃
├────┼──────┼──┼───┼──────────┨
┃深雪偶谈│方岳撰 │存 │学海、│ ┃
┃一卷 │ 南宋末年人│ │锦囊小│ ┃
┃ │ │ │史、宋│ ┃
┃ │ │ │人百家│ ┃
┃ │ │ │小说等│ ┃
├────┼──────┼──┼───┼──────────┨
┃诗林广记│蔡正孙撰 │存 │元刊 │ ┃
┃前集十卷│ 自序于己 │ │本、明│ ┃
┃后集十卷│ 丑,距宋亡│ │汪亮刊│ ┃
┃ │ 十年 │ │本、明│ ┃
┃ │ │ │仿宋 ┃ ┃
┃ │ │ │本、明│ ┃
┃ │ │ │四卷本│ ┃
├────┼──────┼──┼───┼──────────┨
┃诗论一卷│释普闻撰 │残 │说郛 │ ┃
├────┼──────┼──┼───┼──────────┨
┃王明之诗│ │佚 │ │见遂初 ┃
┃话 │ │ │ │ ┃
┗━━━━━━━━━━━━━━━━━━━━━━━━━━━━━┛
┏━━━━━━━━━━━━━━━━━━━━━━━━━━━━━┓
┃ │ │存佚│ │ ┃
┃书 名│作者及年代 │残辑│版 本│备 注┃
├────┼──────┼──┼───┼──────────┨
┃南宫诗话│ │ │ │ ┃
┃一卷 │叶凯撰 │佚 │ │见宋志 ┃
├────┼──────┼──┼───┼──────────┨
┃古今诗源│周锡撰 │佚 │ │见四川通志 ┃
├────┼──────┼──┼───┼──────────┨
┃玄散诗话│ │ │说郛 │ ┃
┃一卷 │阙名撰 │残 │ │ ┃
├────┼──────┼──┼───┼──────────┨
┃兰庄诗话│ │ │说郛 │ ┃
┃一卷 │阙名撰 │残 │ │ ┃
├────┼──────┼──┼───┼──────────┨
┃玉斋诗话│ │ │ │见说郛,原注“阙”,┃
┃一卷 │ 阙名撰 │佚 │ │知己佚。 ┃
├────┼──────┼──┼───┼──────────┨
┃续诗话一│ │ │ │见陈录及通考 ┃
┃卷 │无名氏撰 │佚 │ │ ┃
├────┼──────┼──┼───┼──────────┨
┃诗三话一│ │ │ │见陈录及通考 ┃
┃卷 │无名氏撰 │佚 │ │ ┃
├────┼──────┼──┼───┼──────────┨
┃唐宋名贤│ │ │ │见宋志。遂初载名贤诗┃
┃诗话二十│ │ │ │话,不知是否即此书。┃
┃卷 │不知作者 │佚 │ │ ┃
├────┼──────┼──┼───┼──────────┨
┃新集诗话│ │ │ │见宋志 ┃
┃十五卷 │ 不知作者 │佚 │ │ ┃
├────┼──────┼──┼───┼──────────┨
┃元诗话│ │ │ │见宋志 ┃
┃一卷 │不知作者 │佚 │ │ ┃
├────┼──────┼──┼───┼──────────┨
┃大隐居士│ │ │ │见宋志 ┃
┃诗话一卷│不知作者 │佚 │ │ ┃
├────┼──────┼──┼───┼──────────┨
┃诗谈十五│不知作者 │ │ │见宋志及遂初,遂初无┃
┃卷 │ │ │ │卷数。说郛有题宋阙名┃
┃ │ │佚 │ │诗谈一卷,但述及李东┃
┗━━━━━━━━━━━━━━━━━━━━━━━━━━━━━┛
┏━━━━━━━━━━━━━━━━━━━━━━━━━━━━━┓
┃ │ │存佚│版 本│ ┃
┃书 名│作者及年代│残辑│ │备 注 ┃
├────┼─────┼──┼───┼───────────┨
┃ │ │ │ │阳何景明,当作于明人,┃
┃ │ │ │ │此此恐非一书。 ┃
├────┼─────┼──┼───┼───────────┨
┃诗话二十│未题作者 │佚 │ │见通志 ┃
┃卷 │ │ │ │ ┃
├────┼─────┼──┼───┼───────────┨
┃诗话集类│未题作者 │佚 │ │见遂初 ┃
├────┼─────┼──┼───┼───────────┨
┃静熙诗话│未题作者 │佚 │ │见遂初 ┃
├────┼─────┼──┼───┼───────────┨
┃叙事诗话│未题作者 │佚 │ │见遂初 ┃
┗━━━━━━━━━━━━━━━━━━━━━━━━━━━━━┛
此外,《总龟》后集卷五再引胡氏诗评,《玉屑〉卷三和卷七再引藜藿野人诗话,竹庄卷一引蔡百衲诗评,卷十一三引师氏诗说,卷二十引抒情诗话,诗林前集卷四于引瞿翁诗评,后集卷三再引诗引,卷四引艺苑谈丛,野客丛书卷七和卷二十三再引松江诗话,西溪丛话卷上引李君翁诗话,能改斋漫录卷五引芥室诗话,零断璧,不知已否成为专书,从省不载。
○三 许彦周诗话
上列近百种的诗话,记事闲谈占着极大多为数,名家所作,如欧阳修诗话,陈师道后山诗话,杨万里诚斋诗话,刘克庄后村诗话,虽是闲谈,可也颇有珍贵意见,已分别系本人论次;小家随声附合,诚然如黄永思所说,“徒资谈笑之乐,鲜有益于后学。”黄彻提出辅名教,论当否,但所作溪诗话仍偏于记事闲谈。至辨句法,备古今,正讹误,辅名教而有见解之作,止有范温诗眼,许彦周诗话,张戒岁寒堂诗话,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严羽沧浪诗话,吴子良林下偶谈六种;范姜属于江西派,吴隶于浙东派,已分别系派论次;现在只述许、张、严三家。
许彦周虽提出辨句法,备古今,正讹误的诗话路向,但他所提示的实在有限,较重要的不过描写与用事两种。说描写的如云:
诗人写人物态度,并不可移易。元微之李娃行云:“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此是娼妇。退之华山女诗云:“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此定是女道士。东坡作芙蓉城诗亦用长眉青三字云:“中有一人长眉青,ぁ如微云淡疏星。”便有神仙风度。(津逮秘书本)
这就是说描写人物重在恰如其分,但如全幅的精神都放置在刻画人物,又易流于迂弱;最好能恰如其分,而又造语壮丽。所以又云:
写生之句,取其形似,故辞多迁弱,赵昌画黄蜀葵,东坡作诗云:“檀心紫成晕,翠叶森有芒。”揣摸刻骨,造语壮丽,后世莫及。
至用事,许彦周认为最忌直填:
凡作诗若正尔填实,谓之点鬼簿,亦谓之堆垛死尸,能如猩猩毛笔诗曰:“平生风辆履,身后五车书。”又如“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精妙明密,不可加矣,当以此语反三隅也。又云:
淮阴胜而不骄,乃能师李左车,最奇特事,荆公诗云:“将军北面师降虏,此事人间久寂寥。”李广诛霸陵尉,薄于德矣,东坡诗云:“今年定起故将军,未肯说诛霸陵尉。”用事当如此向背。
“点鬼簿”的掌故出于唐代张的朝野佥载,说杨ぁ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号为点鬼簿”。许彦周当然受彼影响,不过据此提出向背以及其他“精妙明密”的方法,就算他的贡献了。此外如谈锻炼,谈熟读,都无新义。
○四 张戒岁寒堂诗话
张戒岁寒堂诗话,标举言志咏物,责斥用事押韵:
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古诗、苏、李、曹、刘、陶、阮,本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复及,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于无愧,凡以得诗人之本意也。潘陆以后,专意咏物,雕镌刻镂之工日以增,而诗人之本旨扫地尽矣。(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卷)
诗人的本意是言志,诗人的余事是咏物,张戒认为二者当兼而有之。兼而有之的方法是以言志为主,万不可专意咏物。以言志为主的诗可以兼有“咏物之工”,专意咏物则诗人之本旨──就是言志的本意──扫地尽矣。至用事押韵,那就更下一等:
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而极于杜子美;以押韵为工,始于韩退之,而极于苏黄。然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岂专意于咏物哉?子建“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本以言妇人清夜独居愁思之切,非以咏月也,而后人咏月之句,虽极其工巧,终莫能及,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田园,而后人咏田园之句,虽极其工巧,终莫能及。故曰“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嘛叹之,咏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后人所谓“含不尽之意”者,此也;用事押韵何足道哉?苏黄用事押韵之工,至矣尽矣,然究其实乃诗人中一害,使后生只知用事押韵之为诗,而不知咏物之为工,言志之为本也,风雅自此扫地矣!(卷上)
陶阮以前专以言志,潘陆以后专以咏物,颜杜用事,韩愈至苏黄押韵,并古代风骚,可以分为五等:
国朝诸人诗为一等,唐人诗为一等,六朝诗为一等,陶阮建安七子两汉为一等,风骚为一等,学者须以次参究,盈科而后进可也。黄鲁直自言学杜子美,子瞻自言学陶渊明,二人好恶已自不同,鲁直学子美,但得其格律耳,子瞻则又专称渊明,且曰“曹、刘、鲍、谢、李、杜诸子皆不及也。”夫鲍谢不及则有之,若子建、李、杜之诗,亦何愧于渊明?即渊明之诗妙在有味耳,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古今诗人推陈王及古诗第一,此乃不易之论。至于李杜,尤不可轻议。
国风离骚固不论,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余之此论,固未易为俗人言也。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段师教康昆仑琵琶,且遣不近乐器十余年,忘其故态。学诗亦然,苏黄习气净尽,始可以论唐人诗,唐人声律习气净尽,始可以论六朝诗,镌刻之习气净尽,始可以论曹、刘、李、杜诗。(并卷上)风骚一等就是“国风离骚固不必论”的一等,其余当然以陶、阮、建安、两汉一等为最高,国朝一等为最低。因为陶阮以前专以言志,可是兼有咏物之工;国朝诸诗人以苏黄为宗,苏以议论作诗,黄又专以补缀奇字,失掉言志咏物的诗意,堕入用事押韵的深渊。所以必须“苏黄习气净尽,始可以论唐人诗;唐人声律习气净尽,始可以论六朝诗,镌刻之习气净尽,始可以论曹、刘、李、杜诗”。这种论调与朱熹颇相近,不知曾否互相影响。
国风的所以推为“固不必论”,因为不但“专以意志”,而且经孔子削删,存传的都“思无邪”: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世儒解释终不了,余尝观古今诗人,然后知斯言良有以也。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正少,其邪多,孔子删诗,取其思无邪者而已。自建安七子六朝有唐及近世诗人,思无邢者惟陶渊明杜子美耳,馀皆不免落邪思也。六朝颜、鲍、徐、庾,唐李义山,国朝黄鲁直,乃邪思之尤者,鲁直诗虽不多说妇人,然其韵度矜持,冶容太甚,足以荡人心魄,此正所以为邪思也。鲁直专学子美,然子美诗读之使人凛然兴起,肃然生敬,诗序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者也,岂可与鲁直诗同年而语耶?
“言志”是旧话,但张戒说言志可以兼咏物之工,专意咏物则流于雕镌刻镂,寝假而至于用事押韵,补缀奇字,沦为诗人中一害,遂成为新说。“思无邪”也是旧话,但张戒说韵度矜持,冶容太甚也是邪思,进而据以分别杜黄,遂成为新解。
往在桐庐见吕舍人居仁,余问鲁直得子美之髓乎?居仁曰“然。”“其佳处焉在?”居仁曰:“禅家所谓死蛇弄得活。”余曰:“活则活矣。如子美‘不在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此等,鲁直少日能之。‘方丈涉海费时节,元圃寻河知有无,桃源人家易制度,橘州田土仍膏腴’,此等句,鲁直晚年能之。至于子美‘客从南溟来,朝行青泥上’,壮游,北征,鲁直能之乎?如‘莫自使眼枯,收汝泪从横,眼枯却见骨,天地终无情’,此等句,鲁直能到乎?”居仁沈吟久之曰:“子美诗有可学者,有不可学者。”余曰:“然则未可谓之得髓矣。”
这种指摘很正确,本来黄的学杜止在格律法度,杜的悲天悯人,黄并未指意。(参七章一至三节)
○五 严羽沧浪诗话
无疑的,从诗学的观点衡量宋代诗话,当以严羽沧浪诗话为巨擘。后人的承用及批评,恐怕没有人能一一继述,单说写成专书的就有清人冯班纠谬一卷,胡鉴注四卷,今人胡才甫笺注一册,可见影响之大。全书分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诗证五门,提供的新义有下列四说:
(一)禅悟说──诗辩云: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妙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严羽以前的韩驹吕本中已倡言妙悟,严羽当然受其影响;(参七章五、六两节)不过虽受其影响,而旨趣则相反不同。严羽答吴景仙书云:
仆之诗辩,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这论。其间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以禅喻诗,莫此亲切。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却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李杜复生,不易吾言矣。(诗话附录)
可见他最自矜重的是诗辩,诗辩中最自矜重的是禅悟,禅悟就在“说江西诗病”。诗辩云:
然则近代之诗无可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江西宗派。
虽不见得真能刽取心肝,但确是在尽力讥贬。依我们所知,他的妙悟说出于韩吕,可是他却说“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虽然狂妄夸大,但也真是较韩吕有进步。诗辩云:
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妙者,皆非第一义也。非第一义之悟,即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大概就是指韩吕及其他江西诗人而言。
(二)四唐说──自元人杨士宏撰唐音,明人高秉撰唐诗品汇,论唐诗的每分为初、盛、中、晚四期,穷源索本,实始严羽。诗辩云: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群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盛唐诗,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诗评也再四标评盛唐大历以及晚唐诗的优劣,虽没有提出初唐中唐二名,但盛唐之前应有初唐(诗体也正于“盛唐体”前列“唐初体”),盛晚中间的大历以还即为中唐。
悟有深浅是在反江西,唐分盛晚是在反四灵。诗辩云:
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法上眼者哉?
(三)上学说──始创江西派的黄庭坚本来学杜,可是年事稍晚的陈师道就以学黄为学杜楷梯,宋末的江西余裔更以稍前的江西诸子为学黄陈楷梯,四灵矫正江西,也止能溯至晚唐,都是下学法。严羽卑江西四灵,由是改创上学说。诗辩云:
夫学诗当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肝腑之间,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从顶<宁页>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稍前的朱熹张戒虽也有学上之意,但没有象严羽这样的彰明较著的提出。宋代的诗学本来是模仿,江西派从脚下做,虽目标在头,往往做不到头,严羽从头上做来,确是“直截本源”。这是严羽的重要诗说,也是重要贡献,可惜后人往往忽略。
(四)兴趣说──严羽虽“从顶<宁页>上做来”,但据诗辩,实在是“推原汉魏以来,而戴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自注云:“后舍汉魏而独言盛唐者,谓古律之体备也。”关于盛唐诗的妙处,诗辩云: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一望而知其源出司空图,不过司空图归于韵味,严羽归于兴趣;韵味是风格问题,(参五篇五章五节)兴趣则属于情性。情性是先天的,可也与后天陶冶有关。诗辩云: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致。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是陶冶的方法在读书穷理。要读书明理而又力戒直接入诗,也是在针贬江西及其他当时诗人而发。所以诗辩云: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六 词论
词话兴起以前已有词论,就我们所知,苏轼曾力倡“词为诗裔”。(详六章四节)可是不要说旁人,他的弟子,就止有张耒与之同调,余则秦观不肯遵守,(详六章四节)晁无咎陈师道更持论相反。张耒的贺方回乐府序云:
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性情之道也。……贺方回博学业文,而乐府之词,高绝一世,携一编示予,大抵倚声而为之词,皆可歌也。或者讥方回好学能文,而惟是为工何哉?余应之曰:是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虽欲已焉而不得者。若其粉泽之工,则其才之所至,亦不自知也。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览者自知之,盖有不可胜言者矣。(柯山集,聚珍版丛书本卷四十)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晁无咎评宋朝乐章云:
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唐人语,不减高处矣。欧阳永叔浣溪沙云:“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要皆妙绝,然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辞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黄鲁直闲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晏元献不蹈袭人语,而风调闲雅,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知此人不住三家村也。张子野与柳耆卿齐名,而时以子野不及耆卿,然子野韵高,是耆卿所乏处。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亦知是天生好言语。(又见诗人玉屑卷二十一)
陈师道后山诗话卷二云: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迨也。(后山集廿九)
词是文学,也是音乐,从文学的观点看来,词不殊于诗,所以苏轼说“词为诗裔”。张耒虽称赞贺方回的词“皆可歌”,但先泛言文章,最后又以屈、宋、苏、李比况,那末也是以文学的观点评词,也是说诗词相同。陈师道说苏轼“以诗为词”,“要非本色”,大概就是指其“不谐音律”。“不谐音律”的苏词,晁无咎解云,“曲子中缚不住者”,那末曲子中缚住者自然是应谐音律。所以晁陈的见解相近,都是占在音乐的观点,说诗词应当异路。后来论词的虽各有所见,但大体仍是这两种观点,如苏辙的孙子苏籀,书三学士长短句新集后云:
黄太史(庭坚)纤精稳,体趣天出,简切流美,能中之能,投弃斧,有佩玉之雍容。秦校理(观)落尽畦畛,天心月胁,逸格超绝,妙中之妙,议者谓前无伦而后无继。晁南宫(无咎)平处言近文缓,高处新规胜致,朱弦三叹,斐丽音旨,自成一种姿致。(《双溪集》,粤雅堂丛书本卷十一)
南宋初年的郑刚中,作乌有编序云:
长短句亦诗也。诗有节奏,昔人或长短其句而歌之,被酒不平,讴吟慷慨,亦足以发胸中之微隐。(《北山集》,《金华丛书》本卷十三)
机守末年的林景熙,作胡汲古乐府序云:
唐人花间集,不过香奁组织之辞,词家争慕亻效之,粉泽相高,不知其靡,谓乐府体固然也。一见铁心石肠之士,讠华然非笑,以为是不足涉吾地。其习而为者,亦必毁刚毁直,然后宛转合宫商,妩媚中绳尺,乐府反为性情害矣。乐府、诗之变也,诗发乎情,止乎视,美化厚俗,胥此焉寄,岂一变为乐府,乃遽与诗异哉?(《霁山集》,《知不足斋丛书》本卷五)
都偏于以文学的观点立论。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云:
长短句中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唐人但以诗句而用和声抑扬以就之,若今之歌阳关曲是也。至唐末遂因其声之长短句而以意填之,始一变以成音律。大抵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然多小阕。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较之花间所集,韵终不胜:由是知其为难能也。张子野独矫指而振起之,虽刻意追逐,要是才不足而情有余,良可佳者。晏元宪、欧阳文忠、宋景文,则以其余力游戏,而风流闲雅,超出意表,又非其类也。谛味研究,字字皆有据,而其妙见于卒章,语尽而意不尽,岂平平可得仿佛哉?(姑溪居士集,粤雅堂丛书本卷四十)
女词人李易安云: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邪?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卅三)
都是偏于以音乐的观点立论,虽然也不忽略文学。
○七 词话
唐圭璋先生的《词话丛编》收宋人词语七种:
《碧鸡漫志》五卷,王灼撰。
《能改斋漫录》二卷,吴曾撰。
《苕溪渔隐词话》二卷,胡仔撰。
《魏庆之词话》一卷,魏庆之撰。
《浩然斋雅谈》一卷,周密撰。
《词源》二卷,张炎撰。
《乐府指迷》一卷,沈义父撰。
赵万里先生据辑宋金元人词辑宋人词话三种:
《时贤本事曲子集》一卷,要绘撰。
《古今词话》一卷,杨亻是撰。
《复雅歌词》一卷,阳居士撰。
但《能改斋漫录》原为笔记,此摘录十六十七论乐府二卷。《苕溪渔隐丛话》原为诗话,此摘录前集五十九、后集三十九论乐府二卷。魏庆之词话亦原为诗话,此摘录卷二十的附论诗余。浩然斋雅谈亦的为笔记,此摘录清四库馆臣所辑下卷的论乐府,都不是词话专著。梁任公先生记时贤本事曲子集,谓是“最古之宋词总集”“亦可称为最古词话”。(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十六册)今案张侃拙轩集卷五有跋拣词,共十六则,除最后一则论李商隐锦瑟诗外,都是论词的。自志云:
予监金台之次车,榷酒之暇,取向所录前人词,别写一通,及数年来议论之涉于词者附焉。传不云乎,“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若未泥纸上之空言,极舞裙之逸乐,非惟违道,适以伐性,予则不敢。(四库珍本本)还不也是词话?杨绘卒于元(宋史三二二本传),张侃自志署绍圣四年(一○九四),相去不远。杨偏于隶事,体同于本事诗;张偏于议论,批评的意味较深,不过也没有提出新的意见。宋代词话有新意见的止有王灼、张炎、沈义父三家:
(一)王灼《碧鸡漫志》──如四库提要所言:“是编详述曲调源流”,但卷二却批评五代北宋词,特别崇尊苏轼,睥睨柳永,说苏轼指出向上一路,柳永是野狐涎:
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若从柳氏家法,正自不分异耳。
柳耆卿(永)乐章集,世多爱赏该洽,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惟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杜野,而声态可憎。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然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虽可笑亦毋用笑也。
尊苏卑柳,基于偏重文学观点。“诗乐同出”,较“词为诗裔”更进一步。从历史言,“词为诗裔”,则词的起源止能溯于晚唐五代;“诗乐同出”,则可溯于远古唐虞。碧鸡漫志发端设或问歌曲所起,王灼答云:“天地始分而人生焉,人莫不有此心,此歌曲所以起也。”从性质言,“词为诗裔”则词已不限于“倚红偎翠”,而应当接受诗的言志抒情;“诗乐同出”,则词更不惟应当接受诗的言志抒情,还应当接受古乐的崇雅正,黜俗艳。反柳就是恶其俗,反曹就是恶其绝。漫志卷二云:
元间王齐叟彦龄,政和间曹组元宠,皆能文,每出长短句,脍炙人口。彦龄以滑稽语讠河朔,组潦倒无成,作红窗迥及杂曲数百解,闻者绝对,滑稽无赖之魁也。
今之士大夫学曹组诸人鄙秽歌词,则为艳丽陈之女学士狎客,为“纤艳不逞淫言语”如元白,为侧艳曲如温飞卿,皆不敢也。
他攻击侧艳的地方还很多,最甚者如说李易安“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者也。”
(二)张炎词源──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云:“上卷详论五音十二律,律吕相生,以及宫调管色诸事。……下卷历论音谱、拍眼、制曲、句法、字面、虚字、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离情、令曲、杂论、五要十六篇。”自制曲以下,是在说作词的方法与意态。作词五要原作于杨守斋:
第一要择腔,腔不韵则勿作。
第二要择律,律不应腔则不美。
第三要填词按谱。
第四要随律押韵。
第五要立新意。
杂论云:“(杨)守斋持律甚严,一字不苟作,遂有作词五要,观此知词欲协音,未易言也。”张炎作词源,正是在言“词欲协音”,故首论五音十二律。但杂论又云:
词之作必须合律,然律非易学,得之指授方可。若词人方始作词,必欲合律,恐无是理,所谓千里之程,起于足下,当渐而进可也。……音律所当参究,词章先宜精思,俟语句妥溜,然后正之音谱,二者得兼,则可造极元之哉。所以他也从词章方面说提示作法,如制曲云:
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命意既了,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词既成,试思前后这意不相应,或有重迭句意,又恐字面粗疏,即为修改,改毕,净写一本,展之几案间,或贴之壁,少顷再观,必有未稳处,又须修改,至来日再观,恐又有未尽善者,如此改之又改,方成无瑕之玉。倘急于脱稿,倦事修择,岂能无病,不惟不能全美,抑且未协音律。作诗者且犹旬锻月炼,况于词乎?
此外句法、字面、虚字、用事、咏物、节字,也都是就修辞说作法。
清空一条云:“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杂论云:“词欲雅而正,志之所这,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耆卿伯可不必论,虽美成亦有所不免。……所谓淳厚日变成浇风也。”是张炎也是推崇雅正的。
(三)沈义父乐府指迷──沈是主张诗词不同的,绪言曾有征引,(参一篇一章八节)又全书发端首云:
余自幼好吟诗,壬寅秋,始识静翁于泽滨,癸卯识梦窗,暇日相与倡酬,率多填词,因讲论作词之法,然后知词之作难于诗。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主则狂怪而失柔之意:思此则知所以为难。
事实上,词到了南宋,已逐渐由教坊欲唱变为文人雅歌,所以尽管沈义父力唱诗词不同,也要一方面强调词不能成为长短之诗,一方面又强调不近乎缠令之体,指迷又云:
前辈好词甚多,往往不协律腔,所以无人唱,如秦楼楚馆所歌之词,多是教坊乐工及市井做赚人所作,只缘音律不差,如多唱之,求其下语用字,全不可读。甚至咏月却说雨,咏春却说秋,如花心动一词,人目之为一年景。又一词之中,颠倒重复,如曲游春云“脸薄难藏泪”,过云“哭得浑无气力”,结又云“满袖啼红”。如此甚多,乃大病也。
赚人所作是赚词,与缠令相仿。正当的路途,沈义父说“当以清真(周邦彦)为主,盖清真最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知音便可以协律,无市井气便不致近于缠令。至谓炼句下语,不可说破,如咏桃不说桃,只用红雨刘郎等字,四库提要已指出,欲避鄙俗,“转成涂饰”。
○八 文话
诗话中偶亦谈文,以“文”名字的,始强行父所记唐子西文录,但仍以诗为主。东坡文谈录(载学海类编,一卷),是专门谈文的,但辑者乃元人陈秀明。直斋书录解题文史类著文说一卷,注“南城包显道录朱侍讲论文之语”。久已亡佚。宋志及宋阙目著王瑜卿文旨一卷,亦亡。明人胡文焕格致丛书论文类有张文学规范一书,但那是录自张氏仕学规范,一则不是专书,二则都是采辑的他人言论。今存宋人谈文专书,当以陈癸文则为最早,次之就是李耆卿文章精义。
(一)陈癸文则──书分上下两卷,自序于乾道庚申(一一七○),所论大都属于文法修辞。卷上云:
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言以载事,文以著言,则文贵其简也。文简而理周,斯得其简也;读之疑若有阙焉,非简也,疏也。(台州丛书本)这是他的繁简论。此外最重要的为论助辞:
文有助辞,犹礼之有傧,乐之有相也;礼无傧则不行,乐不相则不谐,文无助则不顺。
论倒言:
倒言而不失其言者,言之妙也;倒文而不失其文者,文之妙也。
论辞有病疑缓急轻重:
病辞者,读其辞则病,究其意则安。……疑辞者,读其辞则疑,究其意则断。
辞有缓有急,有轻有重,皆生乎意也。
论十喻:
一曰直喻,或言犹,或言若,或言如,或言似,灼然可见。
二曰隐喻,其文虽晦,义则可寻。
三曰类喻,取其一类以次喻之。
四曰诘喻,虽为喻文,似成诘难。
五曰对喻,先比后证,上下相符。
六曰博喻,取以为喻,不一而足。
七曰简喻,其文虽略,其文甚明。
八曰详喻,须假多辞,然后义显。
九曰引喻,援取前言,以证其事。
十曰虚喻,既不指物,亦不指事。
论二援:
援引诗书,莫不有法,推而论之,盖有二端,一以断行事,二以证立言。
论接踵体:
文有上下相接,若继踵然。其体有三,其一曰叙积小至大,……其二曰叙由精及粗,……其三曰叙自流极源。
论交错体:
文有交错之体,若缠纠然,主要析理,理尽无已。(并卷上)
此外分论经传以及韩文的文法,不一一征引。
(二)李耆卿文章精义──四库提要云,“不著时代”。又据焦经籍志有李涂文章精义二卷,谓“耆卿或涂之字”。今案彼为二卷,此为一卷,不知是滞亡佚或合并。书中引及文章正宗,当在真德秀之后。真德秀出朱熹,此亦时引朱熹说,赞谓“三百篇之后,一人而已”。又云:
晦庵诗意即从韦柳中来,而理趣过之,所以不可及。苏门文字到底脱不得纵横习气,程门文字到底脱不得训诂家风。(文学津梁本)
四库提要誉为“持平之论,破除洛蜀之门户,尤南宋人所不肯言”。实则朱熹已有揉合洛蜀的倾向,不过没有象李耆卿这样的彰明论列而已。(详九章二节)书中最新颖的见解是反对立意:
做文字人须放胸襟如太虚始得。太虚何心哉?清轻之气,旋转乎外,而山川之流峙,草木之荣华,禽兽昆虫之飞跃,游乎重氵蜀渣滓之中,而莫觉其所以然之故。人放得此心,廓然与太虚相似,则一旦把笔为文,凡世之治乱,人之善恶,事之是非,某字当如何书,某句当如何下,某段当先,某段当后,殆始妍媸之在鉴,如低昂之在衡,决不知(疑当作至)颠倒错乱,虽进而至圣经之文可也。今人时文,动辄先立意,如诗赋策论,不知私意偏见,不足以包尽天下之道,以及主意有所不通,则又勉强迁就,求以自伸。其若是者,时文之陋态也,可不戒哉?
所见甚为精阙,的确先立意,便不免勉强迁就,不能包尽天下之道。晋代的陆机(三篇一章二节)和唐代的杜牧(五篇一章三节)都曾说到“意”,但“立意”就当说是倡于苏轼,故此可能是针对苏轼的流弊而发。可是另一条说“行乎其所不得行,止乎其所不得止,真作文之大法也”,则又采用了苏轼的见解。
○九 四六话
最早的四六话是王钅至所作上下两卷。据宣和四年(一一二二)自序,其父“从滕元发郑毅夫论作赋与四六,其学皆极先民之渊蕴。钅至每侍教诲,常语以为文为诗赋之法”。由是类次而益以“所闻于交游间四六话事实,私自记焉”。序又云:“世所谓笺题表启,号为四六者,皆诗赋之苗裔也。”此所谓诗赋指场屋所试而言。大概唐宋的古文运动,并没有打进科场和官场,科场所试的始终是律赋,官场所用的始终是四六文,律赋四六文都是骈体,所以王钅至说四六是诗赋的苗裔。论赋格的书,唐朝以迄五代前后很有几家,可惜都已亡佚。(详五篇三章十节)范仲淹赋林衡鉴序云:“少游文场,尝禀词律,惜其未获,窃以成名。近因余闲,载加研玩,颇见规格,敢告友朋。其于句读声病,有今礼部之式焉;别析二十门以分其体势”大概是讲体势的赋总集,今也亡佚。宋志及宋阙目载吴处厚赋评一卷,今也亡佚。李チ师友谈记载秦观论科场律赋十余则,中有一则云:“国朝前辈多循唐格,文冗事迂,独宋、范、滕、郑数公得名于世。”滕郑当即王钅至父从论赋与四六的滕元发郑毅夫,益可证明四六文的与赋相通。王应麟著词学指南四卷,首言编题,作文法、诵书、编文,末言试卷式、题名,中列制诰以迄颂序范文,专为便利词科,也与四六有关。
各家文集笔记以至诗话中常论及四六,洪迈容斋随笔所谈,且有人辑为一卷,命名容斋四六丛谈,刻入学海类编。但零零碎碎,很少明晰见解,专书除四六话外,还有四六谈尘和云庄四六余话两书。费衮梁溪漫志卷五云:“古今人作诗话多矣,近世谢景思()作四六谈尘,王性之(钅至)作四六话,甚新而奇,前未尝有此。”四库提要责王钅至“但较胜负于一联一字之间”,称谢“以命意遣词分工拙,视王钅至四六话所见较深”。实则彼胜于此则有之,大不了的差别是没有的。本来四六止是官场应用文,评论者除了就字句较胜负,也不会有再好的方法,因也不易有再好的见解。四六话卷上云:
四六有伐山语,有伐材语。伐材语者,如已成之柱桷,略加绳削而已;伐山语者,则搜山开荒,自我取之。伐材谓熟事也,伐山谓生事也。生事必对熟事,熟事必对生事。若两联皆生事,则伤于奥涩;若两联皆熟事,则无工,盖生事必用熟事对出也。(学津讨原本)四六谈尘云:
四六施于制诰表奏文檄,本以便于宣读,多以四字六字为句,宣和间多用全文长句为对,习尚之久,至今未能全变,前辈无此体也。
四六之工在于裁剪,若全句对全句,亦何以见工?(学津讨原本)前书提出伐山取材,后书提出工在裁剪,就算很难得了。前书必以生熟相对,未免太拘,确是不及后书。
云庄四六余话载说郛,旁注“二卷”,但不足十则,知删落甚多。题宋相国道,注云“字深中”。考宋志小说类著杨<囗水>道四六余话二卷,直斋书录解题文史类著一卷,解云,“杨渊撰,未详何人,视前二家为泛杂”。<囗水>古渊字,作者或名杨渊道,字深中,说郛脱“渊”字,直斋脱“道”字,“相”字为“杨”字残毁,后人以“相”非姓,遂增“国”字,而作者遂似姓宋名道,实则宋乃朝工名,说郛例先举朝代也。直斋谓“视前二家为泛杂”,当指王谢二书,就今存数则观之,也诚然是泛杂而缺乏明确的意见。
○十 诗文评点
评是很早的,点起何时,可从字训索答。尔雅“灭谓之点”。郭璞注,“以笔灭字为点”。唐写本切韵,五代王仁句切韵,以及宋代重修的广韵,都云“点、点画”。洪武正韵则云,“点、注也”。是汉晋所谓点指以笔灭字,唐宋所谓点指以笔点画,元明以后所谓点指以笔点注。点画是长抹,点注是圆滴。
后汉书文区下弥衡传,“文不加点”。晋纪“刘琨作劝晋表,无所点窜”。(引见文选卅八劝晋表注)世说新语文学篇,阮籍为文,“无所点定”。都指以笔灭字。韩愈秋怀诗云:“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昌黎集一)魏了翁跋修全赵公所作蒙箴云:“予生虽后,尚及见大父行,于经子百氏书,皆复纸细字,丹铅点勘。”(鹤山集六五)宋人所谓标注笺校,大抵以己见评骘,故点疑指以笔抹画。自我唐代也还有用指点灭的。如刘知几史通点烦篇云:“钞自古史传文,有烦者皆以笔点其烦,凡字经点者,尽宜去这。”又李商隐韩碑云:“点窜尧典舜字,涂改清庙生民诗。”(义山诗集,四部丛刊卷二)但唐写本切韵既释为点画,不释为点灭,知用指点灭是徇下,知用点画才是从今;宋以后所谓点勘率指点画,则韩愈所谓点勘也大概指点画。至元明以后的点注,至今用之,尽人皆知,无庸举例了。
韩愈的点勘今不可见,可见的有宋人苏洵的苏评孟子二卷。四库提要云:
宋人读书,于切要处率以笔抹,故朱子语类论读书法云:“先以其笔抹出,再以某笔抹出。”吕祖谦古文关键,楼迂斋评注古文,亦皆用抹,其明例也。谢枋得文章规范,方回瀛奎律髓,罗椅放翁诗选,始稍稍具圈点,是盛于南宋矣。此本有大圈,有小圈,有连圈,有重圈,有三角圈,已断非北宋人笔。其评语全以时文之法行之,词意庸浅,不但非洵之语,亦断非宋人之语也。
然则此是伪书。不过抹乃抹画,疑即点画,朱子所谓“先以某色笔抹出,再以某色笔抹出”,正是韩愈所谓“丹铅事点勘”。大概最早的抹画止施于文章的关键之处,后来也施于警策之句,施于关键之处的是长画,施于警策之句的是短画,短画逐渐变为点,由点又扩充为圈。元刊本东坡诗及明刊本杜工部诗的点都是长画,其形为──,元刊本李长吉歌诗,王荆文公诗,则或为长画,其开与杜苏诗同;或为撇画,其形为■;或为捺画,其形为■;或其为逗画,其形为、。(四书皆原中央图书馆藏)元刊本王右丞集没有撇画,余三种杂用,捺画下垂,其形为■。(据《四部丛刊》影印本)他书亦往往如此。这些书都点于刘辰翁,而形样纷然不同,究竟原出刘辰翁或改于后人不可知,但撇画捺画显然是长画的蜕变,而逗画则当是缩抹。明刊本罗椅和刘辰翁两家放翁诗选的点大半为长画,而一句之旁,便有时为撇画、捺画或逗画(据四部丛刊影印本),益可证撇捺点是抹的无意或有意的蜕化,意义与作用完全相同。明刊本方逢辰点的止斋奥论用圆点,其形为.(原中央图书馆藏本),想又是缩抹的圆描。后来的点止用缩抹圆描两种,所以洪武正韵释为“注也”,由是点的义意与“画”不同,而点抹遂歧为两种。
四库谓吕楼两家皆止用抹,今案金华丛书本古文关键前附凡例云:“此编家藏两宋刻,刻有先后。”“前本不施圈点,偶点其一二用字着力处,圈则竟无之;后本稍用圈点,或一二字,或一二段之下,间有着圈者,点则连行连句有之。”明嘉靖本迂斋先生标注崇古文诀,则有抹也有圈点。(历史语言研究的藏本)宋刊古文关键前本有点无圈,知圈出于点,点在圈前。
抹点一律在字的右旁,圈则变化较多,除了四库所举伪苏评孟子曾使用的各种以外,崇古文诀还有领圈围圈两种。如卷二陈政事书“假使陛下居齐桓之处”,“假使陛下如曩时”,“假使”二字右旁有圈,大概意在指出领起下文,后来多移于右上角,或改用三角圈。这也可见苏评孟子确是晚出书。崇古文诀卷二十八法的,“法者何也”,“未尝无法而久者也”,“法”字皆以圈围之,其式为;围圈之意,大概在标举题眼。
韩魏所谓点勘之勘,并不同于今人所谓校勘,而是指以己意“批评”。清末的吴汝纶有群书点勘,实在就是群书评点。黄庭坚尝欲就杜诗的“欣然会意处,笺以数语”。(详七章二节)楼的崇古文诀冠有“标注”二字,吕祖谦有标注三国志详节(中央图书馆藏有南宋建安刊本),谢枋得有唐诗绝句注(有卢前补注本,会文堂出版),所谓“笺”或“注”实在都是“批评”。这种批评,大抵偏重诗文关键,如崇古文诀卷一答燕惠王书,“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自臣所以事先王之心”。旁注云“书中多说此二句”。所以评的起源虽很早,而这种指陈关键利病的随文批评,实出于点勘标注,是唐宋人的新法。
不过韩愈的点勘既亡,苏评孟子又是伪书,则现在可见到的,当以吕祖谦古文关键为最早,次之为楼崇古文诀、谢枋得文章规范、真德秀文章正宗等书。
失姓氏古文关键旧跋云:
古文关键一册,乃前贤所集古今文字之可为人法者,东莱先生批注详明。又张云章序云:
有宋一代文章之事盛矣,而集录古今之作,传于今者仅三四家,夫亦得其当者鲜哉。真西山(德秀)宗谢迭山(枋得)规范,其传最显,格制法律,或详其体,或举其要,可为学者准则。而迂斋楼氏之标注,其源流亦轨于正。……以余考之,是三书皆东莱先生开其宗者。
此等批评有两种方式,一是循行摘墨,一是眉批总评。如古文关键卷一获麟解首云:“麟之为灵昭昭也。”旁批云“起得好”。是寻行摘墨。如文章规范卷一上张仆射云:“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眉批云“一句说破”。又篇后云:“先叙情之不堪,中间发一段大道理,后出所宜处者,一正一反,须看他运旋得排荡喷薄演漾处。”是眉批总评。四库责苏评孟子评语“全以时文之法行之”,吕谢诸家的评语,也是“以时文之法行之”。评点的作用,当时本来是“取便科举”,(详一篇一章二节)古文关键附总论看文学法,论作文法,论文字病。文章规范分为放胆文,小心文两种,说:“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周弼三体唐诗分七言绝句为实接、虚接、用事、前对、后对、拗体、侧体七格,分七言律诗为四实、四虚、前虚后实、结句、咏物六格,分五方律诗为四实、四虚、前虚后实、前实后虚、一意、起句、结句七格,也都是“取便科举”。直到宋末元初的方逢辰,批点止斋先生奥论,前六卷为论,实在多是四书文,后二卷为奏及序记书状,也是“取便科举”。但同是宋末元初的刘辰翁,以全副精神,从事评点,则逐渐摆脱科举,专以文学论工拙。明人汇刻所评各书为“刘须溪批评九种”,内包括班马异同评三十五卷,老子庄子列子上下卷,世说新语三卷,李长吉歌诗四卷,王摩诘诗四卷,杜工部诗集二十卷,苏东坡诗二十五卷。另外今可见者,还有放翁诗选集八卷,别集一卷(四部丛刊影明初本),王荆文公诗五十卷(原中央图书馆藏元大德五年刊本)。放翁诗选的所以名为后集,因为以前的罗椅已有评选放翁诗集十卷(四部丛刊影明初本),可见摆脱科举,专以文学观点评诗文者,刘辰翁以前已有人在。
四库提要说刘辰翁的批点,“大率破碎纤仄”。(须溪集下)评班马,对“笔削微意,罕所发明”。(班马异同下)“论诗以幽隽为宗,逗后来竟陵弊体”。“评杜诗,每舍其大则求其细”。“惟评(李)贺诗,其宗派见解,乃颇相近,故所得较多”。(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下)实则也不尽然。如批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赞云:
有樊郦滕灌,并曲二家之业。“鼓吹屠狗”樊也。“卖缯”灌也,概言“兴也如此”,所谓疏荡颇存奇气,不足律以后世人笔法,亦且不堪为言。“高祖功臣之兴时若此”。语别有恨。(班马异同卷十一)就文章言,确有所见,司马迁的赞文确是愤愤不平。评杜率多崇褒,评李同有褒有贬,如于雁门太守行后批云:
起语奇,赋雁门著“紫土”本嫩,后三语无甚生气,设为死敌之意,偏欲如此,颇似败后之作。(李长吉歌诗卷一)
是刘辰翁的见解,不一定近于李贺,远于杜甫。又对于苏王诗也有褒有贬。如批苏诗赠王子直秀才云:“笙歌、鼓吹、奴婢各异,数目复多。”批松风亭下梅花盛开的再用前韵云:“非再用韵,得意前诗,草创而已。”批花落复前韵云:“此篇亦牵强。”(王状元集诸家分类东坡诗,中央图书馆藏,元卢陵坊旋本卷十四)批王诗自鹤吟示觉海元公云:“无味。”(王荆文公诗卷三)都颇有见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