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南宋前期文学

  南宋前期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幹、陈与义等人。这些诗人生活在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由和平转向战乱的时代。他们用词为救亡图存呐喊呼号,表现民族的苦难忧患和理想的失落苦闷,扩展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

  第一节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女,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她的父亲李格非受知于苏轼,曾经做过礼部员外郎。李清照19岁时(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嫁给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公子、太学生赵明诚,夫妇俩诗词酬唱,意趣相投。赵挺之与李格非分属新旧两党,李格非遭到罢免,李清照为援救父亲上诗赵挺之。后来赵挺之病卒,赵明诚也被免官。他们夫妻二人此后十余年间一直在青州屏居,收集、钻研金石文物。靖康之变,李清照逃奔江南,夫妻俩收藏的文物图书丧失殆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孤身一人奔逃避难,其间遭到奸人的诬陷,并企图攫取她残存的文物。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有关文献记载,李清照在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移居杭州后,曾一度改嫁,但很快离异。绍兴四年(1134),李清照为赵明诚的《金石录》撰成《后序》,并将《金石录》表进于朝廷。
  靖康之变前的李清照有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她与夫君赵明诚非常恩爱,并有着共同的志趣。这一时期的词作所反映的主要是她闺中少妇悠闲适意的生活: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欲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前者写她陶醉于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这种陶醉其实反映了她对自身生活的满足与享受,显然,对于一个沉醉在幸福甜蜜中的女性而言,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丽、那么有趣,那么生机盎然。后者写她对“花”的关心体贴,虽然自己醉意阑珊,但是心里总还惦念着经历一夜风雨的海棠,写对海棠的爱与怜惜,可以投射出作者对人、对自然、对家人的那种依恋之情,这同样是幸福人的话语。当然,幸福的生活也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赵明诚在外为官,两个人总要有一段分离的时间,虽然并不漫长,但在有情人的心里,却足以令人黯然神伤、魂不守舍: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

  这两首词显然是在写婚后夫妻小别后的生活。与传统闺怨词那种回环吞吐的风格不同,这些词大胆的表白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将种种魂牵梦绕的牵念、牵挂通过女主人公的细微的动作表情表现出来,这里当然有对民间爱情词手法的借鉴,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李清照这样的缙绅士女而言,在艺术创新精神的背后,或许更需要全新的爱情观念作为写作的支撑点。
  靖康之难后,李清照遭遇了家破夫亡的重大打击,但是对于赵明诚的爱念却从来没有减弱,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爱情的守护越来越执着深沉,所不同的是,原来那些委婉哀怨的思念已经变成了彻骨沉痛的生死恋歌: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

  李清照的词作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她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如《永遇乐》: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人对少妇时代游赏中州的回忆,对朋友们盛情邀请的婉言谢绝,尤其是结尾处在帘儿底下偷偷听人笑语的细节,都典型地表现出女词人年老寡居独有的生活情态和寂寞心境。
  李清照词的语言精于修辞、造句工巧,往往妥帖生动地化用口语,令人叹服。《声声慢》就是最典型代表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将具体情事完全隐去,只是铺叙展露女主人公孤独寂寞的精神状态。起首连用十四个叠字,更是被誉为“公孙大娘舞剑手”(张端义《贵耳集》)。
  李清照在提炼艺术语言方面卓有天赋。那些口语、俚语、俗语经她之手,立刻别开生面,饶有兴味,如“绿肥红瘦”(《如梦令》)、“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等。李清照特别擅长用简练明白的寻常语言表现瞬间的情感变化,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李清照对词体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从文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所谓“别是一家”,就是说词是与诗不同的独立文体,词在音乐和节奏方面有属于自己的界限,突破了这些界限,词就会与诗混为一谈,就会失去词的文体地位,就不可能在文学中占有属于自己的地位,这的确是非常深刻的见地。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作家。前人评论她的词:“亦是林下风,亦是闺中秀”(《古今词统》卷12),这个“林下风”就是指封建时代女子身上的士大夫超逸之气,这也是李清照及其词作与一般古代女作家迥然相异的地方。清人李调元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卷3),是对李清照在宋代文坛地位非常准确的评价。

  第二节 朱敦儒、张元幹等词人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洛阳人。南渡以前以清高自许,颇善诗文,有“词俊”之名。朝廷曾征召他为学官,推辞不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入朝为秘书省正字等官,后因与主战大臣“交通”而遭罢免,退居嘉兴。
  朱敦儒早年疏狂放浪,蔑视功名。《鹧鸪天·西都作》是他这一时期的写照: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底,洛阳沦陷金人之手,朱敦儒仓皇南逃,辗转岭南一带。他的词记录了他南奔的行程,唱出了战乱时代飘泊者的心声,充满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词风亦由放浪旷达转为凄苦忧愤: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鸥鹭苦难亲,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卜算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相见欢》)

  朱敦儒被免官后,深感理想幻灭,词风又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似乎回到了年轻时代任性逍遥的风格: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好事近·渔父词》)

  但是那看似超然的襟怀,却没有了原来的那份洒脱不羁,而是充满了隐隐感伤。
  金人入侵中原对南渡词人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必须直面苦难的社会和民族悲剧,许多词人的创作风格都开始从柔丽婉转转向慷慨悲凉,张元幹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张元幹(1091~1161),字仲宗,福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为李纲行营使属官,南渡后任将作监丞,后遭秦桧迫害免官还乡。
  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枢密院编修胡铨上书请求朝廷杀秦桧以谢天下,遭到秦桧的迫害而被贬新州(今属广东省新兴县),张元幹不顾政治风险,写了这首送别胡铨的《贺新郎》: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洒、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雨。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这首词充分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个性与胆识,整首词沉郁顿挫、既有对生灵惨遭涂炭的悲叹,又有对当朝者强烈的批判,词锋直逼高宗皇帝本人,张元幹本人也因此被秦桧削籍为民。
  张元幹的不少爱国词作,常常是通过自己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来表现山河残败的痛楚现实,比如这首作于建炎三年流亡湖州的《石州慢》:

  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茫,菰蒲零乱秋声咽。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   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

  上片抒写在秋风急雨中夜航的艰难情景,下片表达自己意欲力挽狂澜、扫清中原的愿望。整首词在层层递进中塑造了壮志未伸、壮心不已的孤臣形象。
  叶梦得(1077~1148)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词人。他自号石林居士,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靖康之变前曾为翰林学士,南渡后曾任户部尚书等官职。叶梦得有突出的政治才干,但权奸当道,难以施展,这使他倍感苦闷,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的《水调歌头》是这种心境的表白: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双鬓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和州乌江(今属安徽和县)人,宋高宗朝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宋孝宗朝历知平江府,直学士院、兼领建康留守、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安抚使及湖南、湖北路安抚使。张孝祥是南宋前期较张元幹稍晚的爱国词人。他的词题材广泛,以诗为词,气势雄放。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中书舍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在长江东采石(今安徽马鞍山一带)阻击金兵大获全胜,张孝祥闻讯后写下了极富豪情的词作《水调歌头》: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剩风去,击楫誓中流。

  作者由采石之胜联想到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借古喻今,称赞虞允文所取得的战果。全词笔墨淋漓,音声激越,颇有苏词的风格气度。这次战役金兵败退之后,金主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兵退回淮河流域休整。抗金名将张浚奉诏由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改判建康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兼行宫留守。次年正月,宋高宗来到建康,张孝祥随同前往,在张浚的宴客席上,作了这首著名的《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鹜,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这首词将边关风物的变迁,中原父老的辛酸,报国无门的悲愤融为一体。抒情、描写、议论并施,全词声情激越,节拍短促,慷慨沉雄。“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8)。张浚听后感怀不已,为之“罢席而入”(《历代诗余》卷117引《朝野遗记》)。此词在当时不胫而走,远在湖南的前辈词人王之道也有和作,可见其影响之大。
  但是现实政治形势的发展却并不是朝着词人良好愿望的方向发展,在南宋苟安政策的压制下,张孝祥空有报国志向也只能暗自嗟叹。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词中少了几分慷慨激越,多了几分哀愁苍凉,如《浣溪沙》: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词中有对中原故地的怀念,也有无法改变现状的悲哀。他有些即景抒情的小词也写的不错,如《西江月》: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张孝祥的词深受苏轼的影响,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作者从桂林取道归江东,中秋前夜泛舟洞庭湖,写出了名篇《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全篇在万顷湖水、明月倒映的透明境界中展现出词人的磊落胸襟与高尚品格,词中的哲理意蕴虽不及苏词,但浪漫奇想有过之而无不及。
  南宋前期的抗金词家中还有一位特殊的代表人物,就是一代抗金名将岳飞。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他早年从军,屡败金兵,战功卓著,是最为后人熟知的抗金名将。但因为反对高宗、秦桧议和,被诬陷下狱。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满江红》是这位千古名将的人生写照、人格化身,也是无数抗金志士气壮山河的英雄战歌: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
  这首词千百年来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全词集中体现了岳飞为国雪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慷慨激昂,壮志凌云,足以起顽振懦,警醒世人。后人评论此词:“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陈廷焯《云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