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与金国第二次和议,至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宋朝第二次北伐,这期间南宋一度呈现出中兴的局面,涌现出陆游、朱熹等一大批著名的诗文作家。
第一节 陆游的生平与创作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的父亲陆宰曾任淮南计度转运副使。陆游出生后不久适逢靖康之乱,随其父陆宰逃回家乡山阴。陆游少年时代深受祖父辈爱国思想的熏陶,从小就树立了抗金报国的理想,他曾回忆“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跋傅给事帖》)。
陆游曾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张浚主持北伐的时候,他调任镇江府通判。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陆游赴任夔州通判,又先后任四川宣抚使干办公事、蜀州通判、摄知嘉州,还在四川制置使范成大幕中任参议官。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陆游在福建、江西等地任提举茶盐公事。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游被罢黜官职,回乡专事著述。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陆游奉诏入朝修撰宋孝宗、宋光宗两朝实录。宁宗嘉定三年(1210),陆游与世长辞。临终前赋绝笔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凉、痛苦,也可见诗人毕生矢志不渝的志向。
陆游一生诗作颇丰,流传至今的就有9400多首,涉及题材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爱国题材是陆游创作的中心题材,抗敌复国尤其是他诗歌反复强调的主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作者一生都致力于抗金报国的伟大事业,但是当权者贪恋偏安小朝廷的私利,一味求和,致使国家统一的历史任务迟迟不能实现,《书愤》所表现的正是这种巨大的哀痛。现实中既然无法实现自己的壮志豪情,诗人便常常借助梦境一吐胸怀:
天宝胡兵陷两京,北庭安西无汉营。五百年间置不问,圣主下诏初亲征。熊罢百万从銮驾,故地不劳传檄下。筑城绝塞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
陆游的诗中有许多这样意味深长的梦境,或许,连作者自己也未必清楚梦境中的圣主亲征到底是他的理想还是梦想,到底是现实还是幻觉。总之,每一首记梦长诗的背后总会有一个同样漫长而不真实的世界,作者只能将自己所有的希望倾注进这个不真实的世界里,似乎才可能使得内心的失望与失落得以宣泄。
但是,失落、失意与失望并不意味着陆游在复杂艰难的形势下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只要他还是一个爱国的诗人,爱国的士大夫,他对抗金事业的呼唤与追求就不可能停止: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
陆游是一位才情勃发的诗人,他一生阅历丰厚,诗歌创作的题材也非常广泛。晚年在故乡山阴的生活使他有机会与农民交往,了解他们的生活,对农村疾苦也有所体察,写了不少悯农诗,当然,陆游写得最有特色的还是那些描绘山川景色的诗篇: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临安春雨初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前一首诗描写江南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思乡的情怀,寄寓了失意的感慨,全诗笔调流转,颇具韵味。后一首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俗画面,其中三、四句已因其普遍的哲理意味而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他还有一些即事抒情的小事,也流传甚广,如: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道中遇微雨》)
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屈小诗中。(《过灵石三峰》)
陆游的爱情诗写得也不错,这与他不幸的爱情生活有关,如他怀念前妻唐氏的《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两首诗紧紧抓住情景交融的描写与物是人非的感慨,将思念之情化在沈园的景物和当年的环境中去。深情委婉,感人至深,的确是描绘爱情的佳作。
陆游的诗歌艺术具有突出的特点。他很少对客观现实作具体、细致的刻画,更注重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更擅长以简短的篇幅囊括丰富的内容,如《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仅仅十二句诗,便生动地概括了皇帝下诏主和、朱门酣歌醉舞、战士亟思报国、遗民渴望恢复等一系列历史场景,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
陆游的诗想象奇特,气势豪迈。他常常运用幻想夸张的手法突破现实环境的束缚,使诗歌境界空前阔大:“手把白玉船,身游水晶宫,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醉歌》)“十年学剑勇成癖,腾身一上三千尺。”(《融州寄松纹剑》)再如《长歌行》: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晶偏傍僧窗明。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づ鸣?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豪竹哀丝助剧饮,如巨野受黄河倾。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空有声。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所有这些都使得陆游的诗歌呈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陆游作诗长于锤炼文字,工于剪裁句法。如“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鱼艇往来春浪碧,人家高下夕阳红”都是难得的名章俊句。陆游擅长各种诗歌体裁,尤其长于近体诗,其中又以七律成就最高。沈德潜说:“放翁七言律,对仗工整,使事熨贴,当时无与比埒。”(《说诗晬语》)这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陆游善于向前代诗人学习,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梅尧臣都是他倾心的作家,其中屈原、杜甫对他的影响最大。陆游早期曾师法江西诗派,但最终以明朗瑰丽的语言、奔放磊落的情调自成一格。在南宋小朝廷偏安政策的桎梏中,陆游一生都不曾实现杀敌报国的志向,他只有在幻想中寻找心灵的安慰和解脱,所以陆游的诗歌往往兼有瑰丽多奇、沉雄恣肆的风格。
随着南宋小朝廷偏安局面的逐渐形成,士大夫的诗歌创作朝着吟风弄月的方向发展。此时陆游奋力高扬爱国主题,推崇屈原、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努力振作南宋诗坛,这种面向现实、关注国事的创作精神对后来的诗人影响巨大。
第二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赣州司户,永州零陵丞。后被召为国子博士,先后担任秘书少监、秘书监。又入为东宫侍读,官至宝谟阁学士。他曾屡次上疏指摘朝政,触怒权相韩侘胄,遂居家拒不出仕。
杨万里早期作诗曾师法江西诗派,但后来改弦更张,决心从学习前人、学习古人转向学习自然。在杨万里看来,诗歌的源泉在于自然景物,他特别擅长刻画自然景象刹那间的动态与变化,他要借助自然景观表现个人的性情。比如: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舟过谢潭》)
作者在这些诗中表现了“造化生意”,也展现出他活泼的思绪和通脱的胸怀,让我们看出他对平凡事物的深入思考,这使他的诗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理趣,读来给人以新鲜感。杨万里这一类诗妙趣横生、诙谐洒脱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诚斋体”。这类诗体除了表现自然界的活泼生机之外,还以奇特夸张的语言展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为了强化艺术效果,甚至不惜大量化用民间俚语、俗语入诗,如《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领取青天并入来,和月和天都蘸湿。天既爱酒自古传,月不解饮真浪言,举杯将月一口吞,举头见月犹在天。老夫大笑问客道:月是一团还两团?酒入诗肠风火发,月入诗肠冰雪泼。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焉知万古一骸骨,酌酒更吞一团月。
诚斋体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善于在生活的不经意处发现诗意,如: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流到溪前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宿灵鹫禅寺》)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流淌的山泉溪水,捕捉柳花的儿童,都是生活最寻常不过的普通场景,但是进入诗人视野之后,便具有了一种特别的意趣,这个意趣的生发,主要在于作者观察、体味生活的独特视角与玄览默察。
诚斋体的语言风趣幽默,诙谐洒脱,不避浅俗,如“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桂源铺》)、“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戏笔》)、“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这些诗歌所使用的都是家常语言,也没有什么奇崛险要的字句,但是运思巧妙,联想丰富,感慨良多,看似毫不费力,实则蕴藏着作者多少取材、文字的功夫在其中!《夏夜追凉》《冻蝇》二诗就是诚斋体取材生活小景的典范: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隔窗偶见负暄蝇,双脚挼挲弄晓晴。日影欲移先会得,忽然飞落别窗声。
前一首诗写在炎热的夏夜中偶然觅得一丝微凉的感受,后一首写一只蝇虫在窗纸上挼娑的微小动态,这样细微处的诗材在别人的诗集中是相当少见的。杨万里诗歌的语言、素材与江西诗派搜求字句来历,满篇典故的做法大相径庭,是对江西诗派的有力反拨。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江苏苏州市)人。他早年家境贫寒,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宋孝宗为索取河南“陵寝”地,派他出使金国。在金主面前,他“词气慷慨”,“全节而归”,为朝野所称道。此后他累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他因疾退居石湖十年。
范成大年轻时写过一些关心民生的诗篇。《催租行》和《后催租行》是这一方面的代表: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妇临歧两分首。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后催租行》)
这位老农不怕催租的原因在于有三女可卖,真可谓字字真情,句句血泪。诗人含蓄中带冷嘲笔墨,有催人泪下的艺术魅力。
范成大出使金国所写的72首纪事绝句是诗人爱国思想的集中体现: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州桥》)
平地孤城寇若林,两公犹解障妖侵。大梁襟带洪河险,谁遣神州陆地沉?(《双庙》)
这组诗不仅描写了沦陷区的山川文物,而且反映了中原遗民的爱国情感。
范成大成就最高的诗歌是田园诗。他晚年写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腊月村田乐府》描述江南农村生活,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这些诗里,有农民的辛苦劳作,有村童的天真无邪,有官府的欺诈压迫,有乡间的纯朴快乐,有诗人的同情和共鸣,也有士大夫特有的田园情趣。范成大对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题材作了有力的拓展,成为宋代最有成就的田园诗人。
第三节 朱熹等人的散文
与北宋散文相比,南宋散文没有欧阳修、苏轼那样的巨匠,但是也出现了一批卓有特色的散文家,朱熹就是其中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曾上书反对议和,受到孝宗的接见。其后曾先后担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提点江西刑狱、湖南安抚使等职。后罢官回乡,从事著述讲学活动。朱熹发展了北宋程颢、程颐的学术思想,成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儒学思想成为宋代以后封建王朝的官方哲学。朱熹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先后在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地讲学,培养学术人才,门下弟子众多,影响甚大。
朱熹虽然是道学家,但是很少有道学气,头巾气。他的文学主张显然受到理学观念的影响。朱熹认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朱子语类》卷139)但不管怎样,他总还是从文道统一的角度肯定了文的价值。朱熹废弃了汉儒对《诗经》穿凿附会的解读,深入阐释《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诗经》的文学价值,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散文主要有奏状、书札、序跋几类。奏状类散文多为议论时政之作,如《戊申封事》,条分缕析,敷陈剀切,出语笃实,是非判明,显示了对朝廷的一片忠贞之意:
然天下之事,所当言者不胜其众,顾其序有未及者,臣不暇言,且独以天下之大本与今日之急务深为陛下言之。盖天下之大本者,陛下之心也;今日之急务,则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维、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者是也。臣请昧死而悉陈之,惟陛下之留听焉。
他的书札之文行文顺畅平易,娓娓道来,体现了作者通脱洒脱的襟怀:如《答陈同父书》:
更过五七日,便是六十岁人,近方措置种得几畦杞菊,若一脚出门,便不能得此物吃,不是小事。奉告老兄,且莫相窜掇。留取闲汉在山里咬菜根,与人无相干涉,了却几卷残书,与村秀才子寻行数墨,亦是一事。古往今来,多少圣贤豪杰韫经纶事业不得做,只恁么死了底何限,顾此腐儒,又何足为轻重?况今世孔孟管葛自不乏人也耶?来喻“恐为豪士所笑”,不知何处更有豪士笑得?老兄勿过虑也。
其中间杂的俚俗口语幽默风趣,在调侃中令人感受到大理学家的寻常人情趣。朱熹的题跋文字很多,其中那些古人书画的题跋文字字数不多,见识却颇为超拔:
东坡笔力雄健,不能居人后,故其临帖物色,牝牡不复可以形似校量,而其英风逸韵高视古人,未知其孰为后先也。成都讲堂画象一帖,盖屡见之,故是右军得意之笔,岂公亦适有会于心欤?(《跋东坡帖》)
朱熹晚年在故乡建阳县聚徒讲学,读书论学之余游赏山川风物,形诸笔端,为记游文字,清新秀丽,真切自然,别有风味: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冗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百丈山记》)
朱熹平生讲学无数,其门人弟子纂辑言论为《朱子语类》,全为口语化文体,言简意赅,平易近人,巧于取譬,生趣盎然,文字非常具有表现力。朱熹的文章主要取法韩、欧、苏等大家,曾巩对他的散文写作影响尤其大。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他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理学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向宋孝宗上《中兴五论》。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又三上孝宗皇帝书,淳熙十四年再次上书。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陈亮中进士后授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未及赴任便因病辞世。
陈亮的散文以政论文、纪传文最有成就,他的文章不论是进呈朝廷的奏疏还是与其他学者的论辩,都言之有物,绝不尚空谈,如《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今世之才臣,自以为得富国强兵之术者,皆狂惑以肆叫呼之人也!不以暇时讲究立国之本末,而方扬眉伸报以论富强,不知何者谓之富强乎?
宏富典丽,意气充沛,在当时一派议和妥协的气氛中真是振聋发聩之语。再如《又甲辰秋书》中的一段:
研究义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异同,原心于秒忽,较礼于分寸,以积累为功,以涵养为正,睟面盎背,则亮于诸儒诚有愧焉。至于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见而出没,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如世俗所谓粗块大脔,饱有余而文不足者,自谓差有一日之长。
形象鲜明生动,充满了豪雄的气概与自信心。
叶适(1150~1223),字正则,浙江永嘉人。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进士,历任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沿江制置使等职。叶适是南宋理学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反对空谈义理性命之学,提倡写有实际功用的文章。他曾先后上书孝宗、光宗、宁宗皇帝,分析时政、建议革新。叶适的政论文以经史之学为基础,无不针对现实急务而发,如孝宗时所上《上殿札子》、光宗时所上《应诏条奏六事》等奏札,分析细密而有条理,语言简朴而厚重有力。
叶适还有不少描写殿阁楼台的记游之文,文字较为生动,如《湖州胜赏楼记》:
四水会于霅溪,镜波蓝浪,梁梠东瑶,而靓妆祛服之倒影,互为散合。众流放于荷叶浦,沉清浮渌,凫鹄栖止,而绮荷文蓼之罗生,无有际畔。
叶适还有不少题序文字讲学谈艺,文字劲峭,简练生动,在当时叶较有影响。
南宋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笔记杂文,这些笔记杂文题材极为广泛,无所不涉,举凡读书心得、生活琐事、世情风习、风景名胜、朝政掌故、历史传说、名人轶事等无所不包。著名的有洪迈的《容斋随笔》、王明清的《挥麈录》、罗大经的《鹤林玉露》等。陆游曾将他入蜀途中的见闻写成《入蜀记》6卷,范成大则将出蜀东归途中的见闻写成《吴船录》2卷。这些笔记多属于学术论著,但其中也有不少是生动有趣的散文,如:
饶德操诗为近时僧中之冠。早有大志,既不遇,纵酒自晦,或数日不醒,醉时往往登屋危坐,浩歌恸哭,达旦乃下。又尝醉赴汴水,适遇客舟救之获免。(陆游《老学庵笔记》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