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魏玛共和国时代的文学

  概述① 参阅H ·A.格拉塞编: 《德国文学,一部社会史》第8 卷,第157 页。

  1914年帝国主义列强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四年的时间,在1918年9月以德国无条件投降而告终。这次战争导致这个存在了近半个世纪的德意志帝国的彻底崩溃。在这一年的11月,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1919年1月,在德国文化名城魏玛举行了第一次国民议会,成立了以社会民主党为主体的联合政府,宣告了德意志共和国的成立,这就是史称为的魏玛共和国。

  这个共和国从1919年成立到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权,共存在了十四个年头。在这个短暂的时期中,它从来就没有平静过,几乎没有一年没有危机,政治的、社会的或经济的,就是在它相对稳定的1924—1929年也不是一个安定的时代,然而这一时期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却是一个繁荣时期,一种动摇中的繁荣。帝国的崩溃,共和国的建立,革命力量的发展,相对说来,有了更多的民主,更多的自由,各种社会矛盾的暴露和冲突,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促进思想的活跃,这也为德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各种思潮相继兴起,各种流派竞相登台。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魏玛共和国时代的特点就在于,许多矛盾的力量并存和相互较量,无论是在政治上、社会生活还是在文化上都是如此。从文学上看,这是一个百花筒的时代。

  魏玛共和国分为三个阶段,危机时期和从1924年至1929年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年秋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这个共和国随之也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急和政治危急之中,最终导致法西斯1933年攫取政权,魏玛共和国完结。文学的发展不可能与历史的发展完全同步。就魏玛共和国文学而言,大体上可以这样划分:在这个共和国初期,表现主义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随着稳定时期的到来,成为社会批判和人道主义文学艺术发展的时期,而 1930至1933年,在这个共和国最后几年的充满政治风暴的岁月,德国的无产阶级文学成了决定德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一样,也是发端于造型艺术(法国的塞尚、荷兰的梵高,在德国是集聚在“兰色骑士”和“桥”周围的艺术家),不久就被移植进文学领域。还在战前,一批年青人以反对派的姿态登上文坛,他们不像印象主义那样疏远现实,满足于美学上的愉悦,也不去追求象征主义的神秘,而是怀着一种“新的激情”,去呼唤“新人”和一种“狂热的生活”,呼唤行动和共感。他们瞩目现实,介入社会。动荡的社会使表现主义带有一种浓烈的政治色彩。那个时代的著名评论家赫·巴尔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从没有一个时代被这样的惊吓,被这样的死亡恐怖所震动。从没有一个世界如此坟墓般的寂静。人从没有变得这样渺小。他从没有这样的畏惧。和平从没有如此遥远,自由从没有如此的死亡。现在危急在呼喊:人在向自己的灵魂呼喊,整个时代成了唯一的呼救。艺术也在同声喊叫,直喊进阴沉①的黑暗,它在呼喊救命,它在朝灵魂呼喊。这就是表现主义。” 巴尔在这段话里阐释了表现主义和时代的关系。“表现主义主要是世界大战和革命高潮时期的文艺——启示录的幻景和兴奋的预言,噩梦和希望, ‘毁灭和胜利’的文艺”。②

  表现主义要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追求的是一种新的风格,是对理性主义的和实证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决定论的一种反拨,是朝向精神艺术方向发展① 特引自马尔梯尼: 《德国文学史》,第538 页。② 《德国近代文学史》,苏联科学院编,第156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决定性转折。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的创作,而不是一种经历或情绪的创作,不言而喻,它既是印象主义的对立物,也是自然主义的对立物。

  表现主义者多是一些幻想家,在这一点上他们与浪漫主义者一样,要用诗人的幻想去重新塑造世界,去对人进行更新。不同的是,他们不像浪漫主义者那样遁进中世纪,而是积极的入世的,要把自己的幻想变为现实去行动。这样介入政治介入社会,且多是表现为激进的,甚至怀有一种宗教狂热的。当然这仅是从表现主义的整体上而言,它也有拒绝革命,逃避现实,否定进步的另一翼。

  这里顺便要介绍一下,随着表现主义的衰落而出现的另一种文学思潮: “新实际主义”。这种思潮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上,也表现在日常生活、兴趣爱好上。针对表现主义作家的混乱的感觉和狂热的精神,新实际主义主张摒弃多愁善感的务实精神,坚持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提倡在应用价值中去发现时代的美。当时的一位新实际主义的理论家肯特就写道:“事实粉碎了一种虚假的感情作品,它的作用比诗人的全部想像都更为直接更为惊人”。新实际主义的代表作家主要有埃凯斯特纳 (1899—1974),他的作品有诗歌和长篇小说《法比安》(1931)等,赫·克斯腾(1900—),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约瑟夫寻找自由》(1928),《一个放纵的人》(1929等)。

  戈·贝恩

  在表现主义运动中涌现出了一批有才华的诗人,著名的有被称之为现代德国文学中的第一位女诗人拉斯克——许勒尔 (1876—1945),愤世嫉俗不幸早逝的格·海姆(1887—1912)以及恩·斯塔特勒(1883—1914),雅·凡·霍蒂斯、阿·里希腾斯坦等均是名噪一时,而戈特弗里德·贝恩则是表现主义中最著名也最有影响的诗人、作家。

  戈·贝恩 (1886—1956)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早年在马尔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神学和语言学,后进医学院,毕业后在柏林行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军医。战前就与表现主义作家来往,参加表现主义团体的活动,并发表诗作。在他早期用表现主义手法写出的作品,如《陈尸所》(1912)、《儿子们》 (1913)、《肉》(1917)、《瓦砾》(1919)等,描写了知识分子的孤独和恐惧心理,表达了对世界的憎恶和一种绝望的悲观的情绪。出于对现实社会的厌嫌,他把梦境和麻醉药当做遁逃所,他曾写了一些吸麻醉药的抒情,如《可卡因》,组诗《麻醉》(1925)。在表述这种人格的分裂和自我麻醉的心态时,他写道:“不管是节奏,不管是麻醉药丸,不管是现代的自生的训练,这都是人类的最古老的需求,以此去克服处于外界和内心,上①帝和非上帝,我和现实之间变得无法忍受的紧张。”贝恩在诗歌创作上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美,他把对新的形式的感情看做是最高的信仰,对语言怀有一种虔诚的爱,运用形式的完美,语言的力量,来表现急剧变化中的现代化社会中个人的感受。

  1932年贝恩被选入普鲁士艺术科学院,纳粹上台时,他表示支持,1933、1934年发表了几次广播讲话《新国家和知识分子》和《艺术和政权》,对法西斯政权大唱赞歌,认为第三帝国是一次真正的革新。但不久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采取了消极的避世态度。由于对纳粹统治的倒行逆施流露出不满和憎恶,1938年被开除出帝国写作组织。二次大战期间他以行医谋生。二次大① 转引自库·罗特曼:《简明德国文学史》,第233—234 页。战后,他由于一度追随法西斯而为世人诟病,直到四十年代末才重新开始创作。除了诗歌他还写了自传体的作品《双重生活》,阐述了自己的生活观和艺术观,探讨了思想与行动,艺术与权力之间的矛盾,而正是这些矛盾,使人的生活都成为一种双重生活。在这部作品里,他也为自己政治上的失足进行了辩解。

  贝恩的影响在五十年代超过了表现主义时期,他的诗集《蒸馏》(1953)、 《尾声》(1955)等拥有大量读者。他在诗歌中运用的蒙太奇技巧,奇特的语言和比喻,存在主义的思想,对战后的一代青年作家和读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表现主义戏剧

  表现主义在戏剧上比在诗歌上取得的成就更大,出现了一批蜚声当时德国剧坛的剧作家。谈起表现主义的戏剧,首先我们想到作为这一流派的先行者弗·魏德金德 (1864—1918)。他虽然是在自然主义运动中步上文坛的,但他的戏剧却为表现主义开了先河。他的最著名的作品是《春醒》(1891)和《卢卢》(上部为《地祗》 1895,下部为《潘多拉的盒子》1902)。《春醒》处理的是几个中学生在青春期过程中的悲剧,批抨了一个僵化和虚伪社会的双重道德,这部作品由于展现了青少年的性冲动和性心理,首演成功后遭到禁演,二十年后才解禁。《卢卢》是一部以妓女为主题的作品,上部写美丽的卢卢玩弄男人,下部写男人们玩弄卢卢的故事,最后以悲剧收场。作者以一个不道德的题材,一方面对资产阶级的道德进行了批判,同时提出了一个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要求。

  恩·巴尔拉赫(1870—1938)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既是剧作家,也是版画家和雕刻家。从1912年起,他几乎每两年都有一部剧作。《死日》(1912)是他的第一个剧本,故事是:儿子力图摆脱开家庭,母亲竭力不让儿子离开。一匹神马作为儿子的愿望得到实现的象征出现,但母亲在夜里杀死了它。当新的一天到来时,这是一个死亡的日子。作者藉助表现主义的通常主题: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在儿子这个形象上表现了人的本性的分裂,精神和肉体,依附大地的愿望和向往天际的追求之间的矛盾。儿子 (人)在大地(母亲)和神 (父亲)之间摇摆,母亲的利己心理要把儿子桎梏在小天地,依附于自己,而他身上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却不断使他醒悟,去追求一种真实的生活。 《穷表兄》(1918)处理的是类似的主题,表现了现实生活的俗不可耐和摆脱这种生活的不可克制的要求。《弃儿》(1922)被看做是最富有表现主义特征的作品,它写了一个丑陋、残疾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英俊、容光焕发的人的故事。在神秘剧《洪水》(1924)中他探索恶的起因问题。此外他还写有 《兰色的博尔》(1926)、《美好的时代》(1930)等。

  巴尔拉赫在法西斯统治时期受到迫害,他的雕塑作品被扔出美术陈列馆,他的戏剧作品被扣上“文化布尔什维克”的帽子被禁止。生活极为贫困,但他仍一直偷偷写他的长篇小说《被窃的月亮》(没有完成,1948年出版)。

  卡尔·斯台恩海姆(1878—1942)出身银行家家庭,熟悉上层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这十分有益于他的创作。他主要的成就是戏剧,写有一组系列喜剧 《资产阶级英雄生活中的场景》(1908—1923),对威廉帝国末期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他视自己是所处时代的一个医生,立意要成为时代的莫里哀,展示时代的种种痼疾,裸呈各种阶层人物的病态。他的系列剧中的每一部都是一幅讽刺画,其中著名的有《裤子》、《钱箱》、《市民施佩尔》、 《势利小人》,在这些作品里作者对资产者的贪婪,对官僚的昏愦,对小市民的虚荣无不加以嘲讽和鞭挞。除了戏剧,斯台恩海姆写有短篇小说,利用短小精悍的形式和犀利的语言,对资产阶级社会极尽喜笑怒骂之事,他还写有中篇《二十世纪开始时期纪事》(1918—1928)和长篇《欧罗巴》(1919),但均不及短篇。

  格奥尔格·凯泽 (1878—1945)是表现主义戏剧家最杰出的一个,他的创作被看做是二十世纪德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本人成了欧洲激进一代青年人思想上的导师,他的剧作在欧洲各国首都的舞台上风靡一时。

  凯泽生于马格德堡一个商人之家,没有进过大学,自学成才。他自1905年发表讽刺喜剧《克莱斯特校长》直到晚年流亡瑞士写的《士兵田中》(1940)共创作六十多部戏剧。他早期创作的多系性爱剧,或如有的批评家称为的情欲剧,如 《犹太寡妇》(1911)、《戴绿头巾的国王》(1913)等,这些作品明显地表明了尼采的否定任何道德标准的思想和魏德金德视情欲为一种主宰力量的双重影响。1914年凯泽用叙事诗形式创作了《加莱的市民》,这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作品,服务于表现主义的人的更新的原则。故事取材英法百年战争。英王爱德华三世长期围困加莱城,下了最后通牒:或是加莱城和它的全部居民毁灭,或是由六名最有声望的市民手捧城市的钥匙,身穿粗布衣服,头带绳索来接受战胜者的惩罚。为了拯救城市,老人埃斯塔什·德·皮埃尔建议接受通牒,并第一个报名。随后又有六个人报名。多了一个,决定抽签,可结果七个都抽中,原来皮埃尔做了七个同样的签。他又建议,明晨在钟声响时同来广场,只有最后到广场的人方可活命。翌日,六人都到广场,唯独不见皮埃尔,人们议论纷纷,这时人们抬着皮埃尔的尸体来了,原来他夜里服毒自杀。他以自己的死,使六个准备献身的人更高尚地、更心地纯洁地去履行自己的道德准则,为他们树立一个榜样。正当这六个人准备前去就义时,英王由于喜得一子而赦免了加莱城。皮埃尔的失明的父亲在儿子的灵柩前庄重地说道:“我看见一位新人,他已在今天夜里诞生了。”

  《从清晨到午夜》发表于1916年,但第一稿写于1912年。这部作品并没有从正面写新人的诞生,而是以惊人的艺术力量和巧妙的构思,描写了私有制社会中金钱的罪恶,它摧毁了人的精神,腐蚀了人的本性,使人堕落。这也正从反面表现了新人的诞生的必要和必需。在随后的几年,凯泽相继完成了三部曲《珊瑚》(1917)、《瓦斯Ⅰ》(1918)、《瓦斯Ⅱ》(1920),以及宗教神秘剧三部曲:《地狱——道路——尘世》(1919)。在这些作品里,它们从不同角度探索新人的主题,表达了作者的绝望情绪。资本主义社会只能使人堕落,不容新人存在。《瓦斯Ⅱ》中的结局:作为新人的形象的主人公打破盛有红色毒气的瓦斯Ⅱ的烧瓶,消灭了一切生命,一堆堆钢铁、玻璃和人的尸体堆满了舞台。这是凯泽的,也是表现主义左翼作家的,是整个魏玛共和国激进知识分子的新人理想破灭的象征。

  自《瓦斯Ⅱ》之后,凯泽转向消闲作品的创作,发表了《低级趣味小报》 (1 924)、《出奔威尼斯》(1923)等。这种转向在当时一些激进表现主义作家当中是较为普遍的,这表明他们理想的幻灭和对魏玛民主制度的失望。

  希特勒上台后,他受到迫害,秘密逃往瑞士,过清苦的生活,动辄都有被驱逐的危险。然而,正是这种生活上的不幸却成了他创作上之大幸。他坚持写作,在此期间的戏剧和诗歌鲜明地表达了他的反法西斯主义的立场。代表性作品有《士兵田中》(1940)以及诗集《劳动·诗集》等。

  恩斯特·托勒(1893—1939)出身一个富裕家庭,曾在法国的一所大学学习,大战爆发后,他回国进入军队当了志愿兵。仅仅十三个月的前线生活,使他从一个“爱国者”变成一个战争的激烈反对者。从前线回到学校,成立了一个激进的学生组织《德国青年文化政治同盟》,要消灭贫穷,解决各国间的纷争。他成了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党员,1918年参加慕尼黑工人罢工,被捕入狱。就是在狱中,他完成了剧作 《转变·一个人的搏斗》(1919)。这个作品带有自传的性质,它描述了一个“爱国者”在战争中的转变,目睹战争的罪恶,主人公成为新人,在结尾中号召受蒙骗的人起来革命。

  1919年托勒成为巴伐利亚共和国的领导人之一,统率一支刚建立的红军。失败后被判徒刑,在狱中度过了五个年头。在狱中他先后创作了他的代表性剧作;《群众和人》(1921)、《机器破坏者》(1922)、《跛子》(1924)和诗集《燕之书》(1924)。在这几部作品中,托勒对自己在革命活动中的困扰的问题,诸如革命和暴力,个人和群众,自由和专制以及对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探索。它们是思想剧,具有一种政论性,和表现主义戏剧的抽象性。托勒的表现主义戏剧的力量在于直接地表现感情、思想和观点,然而这也正是他的弱点,缺少生活气息和艺术上的苍白。

  出狱之后,托勒又相继创作了《瞧,我们活着!》(1927)、讽刺剧《解放了的沃坦》(1929)、《熄灭炉火》(1930)、《双目失明的女神》(1932)等。《瞧,我们活着》是从伦理的角度探索革命和暴力的问题,有着浓重的悲剧主义色彩,《解放了的沃坦》是对法西斯主义的揭露。

  希特勒上台后,托勒流亡美国,在完成了 《不要和平》(1937)和《哈尔牧师》(1939)之后,出于悲观和绝望而自杀。

  除了上述作家之外,还有弗·冯·翁鲁(1885—1970)、瓦·哈森克莱维尔 (1890—1940)、R·格林等人也都写了一些表现主义的剧作。

  阿·德布林

  比起诗歌和戏剧,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更难于体现表现主义的风格,虽说如此,一些作家做了有益的探索,用表现主义的方法去创作了一些作品,如卡·埃德斯米特(1890—1966)在短篇小说上取得的成就,克拉邦特(1890—1928)、莱·弗朗克(1882—1961)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收获,此外还有一些作家,然而贡献最大的首推阿尔弗雷德·德布林(1878—1957)。

  德布林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出身犹太家庭,大学时攻读医学,毕业后一直在柏林工人居住区行医。在这期间他开始写作,并参与表现主义杂志《风暴》的编辑工作。1918到1920年他参加了独立社会民主党,后又加入社会民主党,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撰写了不少政论,批判社会民主党的右翼和法西斯主义。希特勒上台后,他先是逃亡法国,后逃亡美国。战后返回德国从事文化工作,编辑杂志,参与创办美因兹科学院。1951年移居法国,晚年疾病缠身,死于弗赖堡。

  不能用表现主义来概括德布林的全部创作,但他的早期几部作品却是代表了表现主义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最高成就。1915年他发表了以中国清朝为背景的长篇《王龙的三跳》。王龙是一渔夫的儿子,以偷窃为生,他为穷人报仇杀死贪官,被迫上山为盗;在山上他原本主张道家的“无为”,可由于同白莲教为伍,又被拥为首领,在官军的进剿下,被迫反抗,失败后他又返回 “无为”的道家立场。这就是他的三次跳跃。德布林用老子《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做为这部作品的主旨:“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我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他藉助王龙这个人物,形象地表达这个思想。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1929)是给作者带来世界声誉的一部长篇。它讲述了主人公弗朗茨·比贝尔科普夫的故事:运输工人弗朗茨失手将情人打死,在狱中关了四年,出狱后想安份守己重做新人,但他一再被搅进各种事件中去。世界的丑恶,生活的龉龃,人性的卑劣,使他一再改旧图新而不可得,竟成了盗窃团伙中的骨干,最后由于杀人嫌疑罪被捕入狱。经过多次打击,弗朗茨精神崩溃神志不清,被关进精神病院。然而,他终于又站立起来,做了工厂的看门员,成为千千万万人中间的一个。

  在这部作品中,德布林大量采用了蒙太奇技巧,意识流的手法,来表达人物的心态。在语言的运用上刻意求工,把方言、俚语、黑话、报章术语、广告用语、官方布告等交织起来,制造出一种时代氛围和地方特色。这部长篇为揭示大都市下层社会人物的精神状态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这对德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流亡时期,德布林创作了长篇小说《不予宽恕》(1935),揭露殖民地罪恶的《亚马逊》三部曲(1935—1 948)和反映德国1918年革命的三部曲《1918年11月,一场德国革命》:《被出卖的人民》、《前线部队归来》和《卡尔和罗莎。一个天堂与地狱之间的故事》。它描写了战后德国政局的动荡,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十一月革命的爆发,魏玛共和国建立和卡尔·李 卜克内西与罗莎·卢森堡的遇害等历史事件。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哈姆雷特或漫漫长夜有尽头》 (1956)是对法西斯主义思想的一次清算,探讨个人对历史应负的责任。

  德布林始终是位思想激进的资产阶级作家,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及资产阶级社会的种种弊端持批判的态度;试图把东方的佛教、道教和西方的基督教救世说结合起来,创立一种新的世界观,并以此去改变世界。

  批判现实主义

  德国现实主义中社会批判倾向在上一个世纪末的一些作家身上已有所发展,特别表现在冯塔纳晚年的作品中。这一条现实主义的路线在二十年代里明显地加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随之的革命时期,战后的悲惨境况,相对稳定,通货膨胀年代,工人失业,党派斗争,这些时代的和社会的课题为现实主义增加了批判的内容。包括自然主义在内的各种流派:印象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新实际主义等,它们承受不了这么多这么沉重的任务,从本质上去反映去把握这个时代,尽管它们分别做出了各自的贡献,而只有批判现实主义才能承担这一历史的责任,一些自然主义作家、现代派作家转向批判现实主义,也证明这点。

  魏玛共和国这一特定的环境规定了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性质和特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面对的是一个政治不断动荡,经济危机频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他们必须确定自己对时代所应采取的立场并对此做出解释。这样理性小说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作品的政论性和哲理性成了重心,而情节的发展和事件的叙述成为次要的了。从许多作家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他们总是一再藉助人物形象进行抽象的论断和概括。“这样一来,往往会使情节具有哲学讽喻性质,而人物形象也作为一定政治及文化历史的思想和观念的体现,具有了第二艺术生命。情节的哲学内容往往通过与一定的历史事件,与神话和过去文学中的传统情节的相互比较,获得充分的表现……寓意性、讽喻性、双重性、象征性成为现实主义方法中风格构成上的重要因素。”①我们常说,德国小说中的哲理性强的原因也在于此。

  在二十年代有一大批作家活跃在文坛上,他们有的虽然与自然主义、表现主义、新实际主义等流派有着渊源,他们的一些作品都带有不同程度的那些流派的色彩,但从其发展的倾向,从整体上看,应归入批判现实主义之列的。他们大都生于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前后,这里列出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家的名字:亨利希·曼、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贝·凯勒曼、库·图霍尔斯基、汉·法拉达、卡·楚克迈耶尔、埃·马·雷马克、阿·茨威格、列·福伊希特万格、莱·弗朗克、阿·诺曼、瓦·冯·莫洛以及一些奥地利作家。对这些作家,不可能全都加以介绍,有些作家我们放在以后的章节,这里只选择少数几个稍加叙述。

  贝·凯勒曼(1879—1951)的创作生涯从他 1904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耶斯特尔和李》到他的最后一部长篇《死之舞》经历了二十世纪的上半叶。他的早期作品有着印象主义和新浪漫主义的色彩,如 《茵格波尔》 (1905)、《傻子》(1909)、《海》(1910)。进入二十年代,他把他的注意力转向现实问题,作品有了社会批判内容。1913年发表的幻想小说《隧道》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在欧洲和美洲开凿一条水下隧道的故事,表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发展的可能性与残酷的社会关系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部小说是作家本人创作生活的转折点,也是二十世纪最早把哲学问题引进文学中的长篇之一。1920年发表的长篇《十一月九日》是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作家用这部小说表明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德国十一月革命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态度,鞭挞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以极大的热情去表现群众和革命行动。

  法西斯上台,凯勒曼受到迫害,他的书被焚烧。他虽然没有离开德国,但他以自己的创作表明,他精神上的独立性和对这个野蛮政权的异议。在这段“内心流亡”期间,他完成了三部长篇:《友谊之歌》(1935)、《兰绶带》(1938)、《格奥尔格·文德兰特的转变》(1941)。

  战后他发表的《死之舞》是对纳粹主义罪恶的揭露,是对法西斯思想的清算,它描述了一个纳粹分子的发迹和毁灭。

  莱·弗朗克(1882—1961)早期是个表现主义者,年到1913年他发表的几个短篇都带有明显的表现主义风格。《强盗帮》(1914)是他的成名作品,他以故乡维尔茨堡为背景,描写一群年青人的遭际:他们对现实不满,有着叛逆的性格,向往自由,有上进心。然而社会和环境却逼使他们一个个遭到了毁灭。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作用进行了批判。这一主题在他1915年发表的中篇《原因》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一次大战时,弗朗克持反战观点,创作了一些短篇,它们是“在战争期间写的反战①作品,而不是在战后写的反战作品”。在魏玛共和国时期,他创作的作品有长篇《市民》(1924)、《奥克森富特男声四重唱》(1927)、《卡尔和安娜》 (1928)、《三百万中的三个》(1932)等。他自称《奥克森富特男声① 参见苏联科学院编:《德国近代文学史》上,第170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① 此系约翰内斯·贝歇尔的话,转引自苏联科学院编《德国近代文学史》,第285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四重唱》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批评界公认他这时期的佳作是短篇《在最后一节车厢里》和中篇《卡尔和安娜》。前者描写一节冲向深渊的车厢里的各种不同乘客的心态,后者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一个由于爱情魔力使看来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而且真的发生了的奇异故事。”

  希特勒上台后,弗朗克被迫流亡,这期间完成了长篇《梦的伴侣》(1935)和创作长篇《玛特希尔德》(1948年完成)。战后他主要作品有《德国故事》、 《米歇尔归来》和自传体长篇 《心在左边》等。

  汉斯·法拉达(1893—1947)是二十年代初登上文坛的,他的头两部长篇 《少年格德沙尔》(1920)、《安东与海尔达》(1923)是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写成的。1932年发表的《小人物,怎么办?》是他的重要作品。在此后的一些作品,他都把“小人物”做为题材,对他说来,小人物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代表者,赋予小人物的悲剧以一种社会性质。法西斯上台之后,法拉达没有离开德国,他深居简出,想超脱现实。然而,这无法不影响他的思想、他的创作。他发表一些摒弃现实问题、追求肤浅趣味性的东西。到了三十年代后期,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无法规避一个作家的责任。对法西斯的憎恶,使他鼓起了勇气,完成了他的重要的代表性作品 《狼群中的狼》(1937)、 《铁汉子古斯塔夫》(1938)。在这两部作品里,法拉达以德国二十年代为背景,揭露了军国主义、复仇主义和纳粹势力的崛起和罪恶。在希特勒统治最后年代,他被当做“文化布尔什维克”,受到监视,被投入精神病院。战后他参加了政治活动,担任了菲尔德贝格市长。写了多篇文章、评论,并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各人单独死去》(1947),这是作者创作上的最高成就,也是战后最早描写国内抵抗运动的作品之一。

  楚克迈耶尔 (1896—1977)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著名戏剧家,他在表现主义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成为新实际主义的代表,从三十年代初转向批判现实主义。早期的代表作有喜剧《快乐的葡萄园》(1925),这部作品缺乏社会深度,表达了生活的快乐。1927发表的《欣顿汉纳斯》是一部以反拿破仑战争为背景的悲剧,歌颂了一个杀富济贫的绿林好汉的爱国主义事迹。《科伯尼克上尉》 (1931)是楚克迈耶尔的代表作,在威廉二世统治时期,一个出狱的囚犯穿上一套上尉制服到处招摇撞骗,所到之处,通行无阻。而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得到一张身份证,去老老实实地做人。当事情闹大了,他去自首,并希望在他再次出狱时给他一张身份证。作者藉助这样一个啼笑皆非的喜剧,对威廉帝国的军国主义精神和小人物的心态做了入木三分的讽刺。托马斯·曼称这是自果戈理《钦差大臣》以来世界文学中最优秀的喜剧。

  纳粹上台后,他先是逃亡奥地利,随后流亡瑞士、美国,加入美国国籍,为好莱坞编写剧本。战后返回德国,1966年加入瑞士国籍,先后创作了一批剧本,其中 《魔鬼的将军》(1946)为战后德国剧坛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代表作之一。此外尚有《巴尔巴拉·布洛姆贝格》(1949)、《冷光》(1955)、 《捕鼠人》(1975)等。除了戏剧之外,楚克迈耶尔还创作有小说、诗歌,重要的有长篇《掌握生杀大权的人》,诗集《树》等。

  埃·马·雷马克(1898—1970)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去西线作战,五次负伤。战场上的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有可能在1929年写出了给他带来世界声誉的小说《西线无战事》。这部作品带有自传的色彩,它以白描的手法,冷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班八个士兵在前线战壕的经历和悲惨的结局。作者淋漓尽致地对战争的罪恶进行了揭露。另一方面又深沉的描写了士兵之间的友谊、人性之爱,这更激起了对战争的憎恨和对这群年青士兵的同情。继《西线无战事》,雷马克又写了续篇《归来》(1931),描写了肉体上活过了战争,但精神却已被战争戕害的士兵回到后方的种种感受。

  希特勒上台后,雷马克的书被焚。他一直流亡国外,1939年前往美国,后加入美国籍。此后他的创作的主题就由战争转为对法西斯罪恶统治的揭露。四十年代他发表了长篇《流亡曲》(1941)和《凯旋门》(1946),描写了流亡者在法西斯追捕下的险遇;五十年代出版了揭露纳粹集中营罪行的 《生命的火花》(1952)、描写法西斯战争给德国人民带来灾难的《生死存亡的年代》(1954)。《里斯本之夜》(1962)和 《天堂里的阴影》(1971年发表)是他晚年的两部长篇,它们仍以逃亡为主题,题材与《流亡曲》、 《凯旋门》雷同,虽然作品的视角不尽相同,但在艺术上都没有超过《凯旋门》所达到的水平。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在魏玛共和国一度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特别是在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期,它在德国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产阶级作家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并且日益壮大。在这支队伍中不仅有像汉斯·马尔希维察、维利·布莱德尔、路·图雷克、卡·格林贝格、埃·京克尔、汉·洛贝尔这样一些出身工人的作家、诗人,而且还有一些从资产阶级转到无产阶级的知名作家,他们把自己的创作同工人阶级的命运和斗争联系在一起,如约·罗·贝歇尔、埃里希·魏纳特、安娜·西格斯、路·雷恩、布莱希特、弗·沃尔夫、贝·拉斯克、卡·魏斯科普夫等。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苏联的建立和日益壮大,这对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1924年,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号召全世界的所有无产阶级作家和革命作家在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创建工人阶级文学的斗争中联合起来。1927年十一月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作家代表会议。代表德国参加会议的是贝·拉斯克、约·罗·贝歇尔、卡·魏斯科普夫等。 1928年春,在柏林举办了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首次公开讲演会,在这一年的十月,联盟正式成立,约·罗·贝歇尔是联盟的领导人。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一种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出现,它不仅把自己与资产阶级文学区分开来,也与左派自由主义作家划清了界线。

  1929年秋,联盟的机关刊物《左翼路线》开始发行。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有了自己的组织,也有了自己的阵地,更重要的是有了自己的明确的路线,这就是团结工人出身的作家和从资产阶级站到无产阶级立场上来的作家。联盟把他们与德国共产党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它竭力使文学事业成为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①

  随着联盟的成立,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第一批大型作品,这些作品为当时的德国文学带来了新的主题,新的形象和新的内容。它们描述了德国工人为争取本阶级的解放而进行的从自发到自觉的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优秀作家与本阶级的决裂和世界观转变的艰难历程。《燃烧的鲁尔》(1 928)是工人作家卡尔·格林贝格的一部大型作品,它反映战后革命危机时期鲁尔① 参见《行动·宣言·展望——关于在魏玛共和国争取文学创作自由的斗争报告和文献》,1966 年,柏林和魏玛。区工人的斗争;汉斯·马尔希维察的《埃森风暴)(1930)反映的是同样的题材。路·雷恩的 《战后》(1930)、路·图雷克的《一个无产者的自述》 (1930)、卡·魏科列普夫的长篇小说《斯拉夫之歌》、汉·洛贝尔的长篇 《一个受殴打的人》(1930)等均是这一时期的一些有影响的作品。这里我们要对埃里希·魏纳特和汉·马尔希维察这两位作家稍加叙述,至于另外一些重要的作家,如贝歇尔、安娜·西格斯等人留到下面几章予以介绍。

  埃·魏纳特 (1890—1953)出身于一个工程师家庭,父亲是一个社会民主党员。青年时期他曾在工厂做学徒,后在艺术学校学习绘画,担任绘画教师,并开始文学创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应征入伍,战场上的经历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他有强烈的影响,开始创作一些政治讽刺诗,并在酒吧间朗诵,与左派和共产党接触。他在左派杂志上发表诗歌;在工人集会上朗诵自己的作品,有二千多次,成为受群众欢迎的“工人诗人”,他是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成立的发起人之一,1929年加入共产党。

  魏纳特是一个政治诗人,他一生从未发表过一首抒发个人情绪或者耽于哲理的诗歌,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战斗性和现实性,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他的文集被称做是一部独特的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史。在魏玛共和国时期,他的诗歌揭露社会民主党的机会主义和工会的官僚政治,抨击资产阶级的贪婪和种种恶行,讽刺苟且偷安、因循守归的小平民。在法西斯势力蠢蠢欲动时,他把笔锋直指希特勒及其帮凶,提醒人民不要受骗。

  这位政治诗人一直受到魏玛反动政府的迫害,他曾因所谓的侮辱德国海军荣誉而受到审讯;发出了不许他登台朗诵诗歌的命令;而法西斯上台,他被迫流亡,西班牙内战时,他参加了国际纵队,他不仅是国际纵队的一位指挥官,而且还创作了不少诗歌和通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苏联,参加对德广播工作,1943年被选为“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主席。战后返回祖国,担任民主德国国民教育总局副局长,主管文学艺术和新闻出版工作。

  魏纳粹的诗歌继承了海涅、维尔特的政治讽刺诗传统,强烈的政治激情,火一样的讽刺,题材的尖锐性和现实性,语言的形象性,以及可朗诵性,使他的诗作成为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有力武器,他成为德国无产阶级文学中的著名诗人。

  魏纳特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诗作主要收集在《埃里希·魏纳特发言》 (1930),西班牙内战时期的作品收入《同志们》一书, 1933—1945年流亡期间的诗歌收入《向黑夜呼唤》(1947),此外,尚有文学日记《斯大林格勒回忆录》 (1951)等。

  汉斯·马尔希维察(1890—1965)是一个工人出身的作家,生于一个矿工家庭,十四岁时即下井拖煤。1910年因参加罢工被开除,一次大战时被征入伍,1919年参加独立社会民主党,1920年参加德国共产党。他从1924年起从事文学创作,1929年加入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纳粹上台后他被迫流亡,1936年参加西班牙国际纵队,后逃亡美国。战后返回德国,后任民主德国驻捷克大使等职。

  马尔希维察的成名作报告文学《埃森风暴》(1930)记述了1920年鲁尔地区工人起义的斗争;长篇小说《煤矿上的战役》(1931)、《轧钢厂》 (1932)也均是描写工人的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是三部曲:《库米阿克一家》(1934)、《库米阿克一家的归来》(1952)、《库米阿克一家及其孩子们》(1959),这是一部描写工人阶级的史诗性作品,形象地表现了一个从农民成长为一个走上革命道路的工人的过程,它写的是一个工人家庭的历史,而这一家庭代表的是整个德国工人阶级。此外,马尔希察还写有诗集、短篇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