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漫话苏轼与饮食文化

作者:刘文刚



僧人煮的豆粥,他也津津有味,仿佛到了极乐世界。他作颂说:“道人亲煮豆粥,大众齐念《般若》。老夫试挑一口,已觉西家作马。”(《食豆粥颂》,《苏轼文集》卷二十)一位道士为贪杯而常欺骗主人和他人,苏轼作判状,也非常有趣。判状云:“道士某:面欺主人,旁及邻生。仰左元方之盏,已自厚颜;倾西王母之杯,宜从薄罚。可罚一大青酰。”(《判悻酒状》,《苏轼文集》卷六十四)看这样的判状,实在令人喷饭。
  
  四
  
  最能表现苏轼饮食文化的,是苏轼的创作。
  苏轼喜欢饮食后进行创作,作书,作画,作文。苏轼醉后作画作书,都非常佳妙。黄庭坚《枯木赋》云:“恢诡谲怪,滑稽于秋兔之颖。尤以酒而能神,故其觞次滴沥;醉余频吟,取诸造物之炉锤,尽用文章之斧斤。”《题石竹》又云:“东坡老人翰墨公,醉时吐出心中墨。”可见苏轼喜欢醉中作画。苏轼《郭正祥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森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苏轼酒后作书,更觉奔放,带醉态。他自己说:“吾酒后乘兴作数十字,觉酒气拂拂,从十指上出去也。”(《东坡志林》卷八)而苏轼饮食之后做的文章,或以饮食为题材的文章,更是饮食文化特出的代表。
  苏轼的很多著名作品,都作于饮食之后,不少还直接写到饮食。文《赤壁赋》云:“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苏轼文集》卷一)一篇赋三次写到饮食。《后赤壁赋》也有不少关于饮食的文字。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题目即涉及饮食,开头又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见《全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尾又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见《全宋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苏轼诗集》卷九)题目即说到饮食。《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苏轼诗集》卷九)写到乡村饮食。这些作品生动说明,饮食使苏轼的创作精力充沛,灵感神来,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创造出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那些高品位的文化性很浓的饮食活动,苏轼的很多佳作都无法产生。
  从内容上说,苏轼饮食题材的作品(或含饮食内容的作品),拓宽了文学的表现题材,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更贴近生活。他的饮食题材的作品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苏轼贬谪过汤阴市,正值灾荒,和二子一起吃豌豆大麦粥,教育三儿子要知道生活的艰难,无负百姓。《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诗云:“朔野方赤地,河埂但黄尘。秋霖暗豆荚,夏旱癯麦人……争劝加餐饭,实无负吏民。”(《苏轼诗集》卷三十七)
  苏轼的饮食题材的作品也表现了他自己的生活、人生理念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种种看法。《菜羹赋并叙》表现他晚年的贫困生活和达观态度。赋云:“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削臣、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盖易具而可常享。一窃比予于谁欤?葛天氏之遗民。”(《苏轼文集》卷一)《浊醪有妙理赋》虽是赋酒,实际上是表现他的做人的思想,处世的理念:“酒勿嫌浊,人当取醇”,就是生活不要太讲究,而做人要高标准,严要求。“得时行道,我则师齐相之饮醇;远害全身,我则学徐公之中圣。”做人的原则,就是得时行道,背时则远害全身。“故我内全其天,外寓于酒”(《苏轼文集》卷一),就是心合大道,顺应自然。
  从艺术上说,苏轼饮食题材的作品构思巧妙,手法新颖,别具一格,很有创造性。特别是一些作品用寓言形式、史传笔法,更有趣味。《黄甘陆吉传》用黄甘(“黄柑”的谐音)和陆吉(“绿桔”的谐音)嫉妒争功,说明“女无好丑,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江瑶柱传》则用江瑶柱(一种海鲜,在宋代特别珍贵)本来味美,而一旦离开它生括的地方,则渐变腥,说明士应慎出处。他将土出处不慎比作美味江瑶柱变腐臭,新颖而贴切。这是饮食用于文学创作而开出的奇葩。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