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略说长江三大古文化区等

作者:谢芳琳等



时代的《十批判书》中见到,当时学术界认为“夏代还是子虚”。如果说谁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夏人在岷山地域的话,罗先生当之无愧。
  
  三、“夏”是一尊大禹像
  《说文》释夏,指出“夏”是人形,并且是位特殊的人,叫做“中国之人”。那么,“夏”是一位怎样特殊的人呢?广汉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的出土,才破解了这个千古之谜。
  三星堆的“大立人像”,学者们对其进行了许多猜测。如说它是王者像、巫者像、领袖人物像等等,各有其道理。其中有学者认为它是“立尸”,却受到质疑。其实,“立尸”说是可取的。因为岷山古族把“立人像”就叫做“尸”。《山海经》被蒙文通先生称为“蜀人书”(《古地甄微》)。经文中有许多“尸”,如“奢比尸”、“夏耕之尸”、“女丑之尸”、“贰负之尸”、“肝榆之尸”等,指的就是“全身像”。1936年版《辞海》尸字条云:“后世始用画像而废尸。”可见“尸”在古言“像”。岷山古族建王,在早是用“头像”,被称为“(鼎页)”(即“顶,见《说文》)。传说“禹铸九鼎”,当指“颥”,我们将另文讨论。称王者用(鼎页)来“类祭”,故《尧典》言“肆类于上帝”。这种“(鼎页)”,就是三星堆两坑出土的青铜人头像。莫看他们“其貌不扬”,在当时都是称王者的人头像。当“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史记·夏本纪》),即《大荒西经》所言“下地是生噎”时,岷山古族把“颗”改为了“尸”。也就是说,岷山之南的高阳氏开始了一人称王的时代,即史称禹的“家天下”。此时的“类祭”改用“尸”,并且倾其力铸了一具“大尸”,也就是造了一尊巨型全身像。它就是我们今天在三星堆见到的青铜大立人像。
  三星堆的大立人像,是禹的造像。像的基座上有“一目一虫(蚕)”图饰,就是鲧禹家族的图腾标志。有学者在其衣着的图案里,也发现了“目纹”和“虫纹”,认为它与“(罒勹)”(被识为蜀,似误,当识“巴”)有关系。我们在《释蜀》(《文史杂志》2005年第6期)里讨论过它,要两个“(罒勹)”图腾才能组合为“蜀”。大立人像就以两个“一目一蚕”为一组,表明它是“蜀像”。这尊像,《山海经》用了三种不同的称呼:
  其一,奢比尸(《海外东经》)。所谓“奢比”,古羌语言“蛇伯”,意为“鱼伯”,也就是“伯禹”。我们在《释蜀》里说到,“蜀”字在羌是“鱼”,在汉则是“蛇”,“蜀王”是“鱼王”,也是“禹王”。奢比尸是“伯禹”像,也就是禹之像。
  其二,夏耕之尸。《大荒西经》把夏耕之尸传说为无头尸,实谬。“夏”字是有头之尸,无头不成“夏”。疑“耕”是古“金”字音讹,耕古音读“金”,今方言中亦有以耕读金者。古以铜称金,夏耕之尸当言“夏之铜像”。
  其三,《海内经》把它叫做“延维”神像。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按:当作“手”),衣紫衣,冠旃冠,名日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描写有点亚神话,但还看得出它的面目。它很高大,左右有手很特别,穿的紫色衣,戴的毡质帽,并说它是人主伯天下之像。它的名字叫“延维”,郭璞注:“委蛇。委蛇读“委乙”,它就是“伟(委)禹(乙)”。古羌语“委蛇”,又左言为“豕韦”(《天官书》),即《西山首经》的“石脆”(音危),左言为“伟蛇”,古羌语意为“大鱼”,亦即汉言之“大禹”(伟禹)。古羌语“以虫为蛇,以蛇为鱼”(郭璞《海外南经》注)。《说文》言“禹,虫也。”可见“伟禹”、“伟蛇”都指“大禹”。古羌汉语言文字的融合与分化,给我们造成了层层迷雾,带来了许多麻烦。延维像,实指大禹“伯天下”的“人主”像,也就是“夏像”。
  “夏”字是大禹之像,是禹祭天用的金身造像,人们根据这尊像造出了“夏”字。《山海经》把立禹像的地方,谓之“大夏”,其义实为“大禹像”。
  作者单位:自贡市政协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