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杜宇新考
作者:冯广宏
志》所述:“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杜宇蜀国不但包括“南中”故地,更延伸到嘉陵江流域、青衣江流域和岷、沱江流域,空前壮大。
《水经注·江水》叙述三峡时,记有“江水又东径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这本是蜀王开明的神话,大概因杜宇用他为相,故而将功劳记在杜宇头上。杜宇族可能没有到过三峡。
五、杜宇族的徽记
杜宇本是蜀语鸟名,用以作为部族名号和徽记,同时也被后人当作王朝的称号。《禽经》明确指出:现在所称的杜鹃鸟,“江介曰子规,蜀右曰杜宇。”《博物志》又称:“杜鹃生子,寄之他巢,百鸟为饲之。”杜鹃又称郭公、布谷鸟,是一种树栖攀禽,有着野蛮的习性:雌鸟产卵不在自己的窝中,而产在多种雀形目鸟类(如画眉、黄莺)的巢里,由巢主好心好意地来帮忙孵卵、育雏。那雏鸟出壳以后,居然不念恩情,把巢主产的卵推出去。如果小鸟已经孵化出来,也被它毫不客气地挤走,好独占巢主的哺育。有一种鹰头杜鹃,体长可到40厘米,样子像鹰。杜宇族采用这种徽记,大概很欣赏杜鹃那种豪强的性格,与其他鸟类全然不同。
子规又作子巂。《说文》“蜀王望帝,婬其相妻。惭,亡去为子巂鸟。故蜀人闻子巂鸣,皆起云:望帝!”这个鹊巢鸠占的故事,也许是根据杜鹃鸟习性派生出来的。巂字在这里读作gui,与“规”同音;还可以读作juan,与“鹃”同音。《华阳国志·蜀志》说:“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常璩在这里回避了一段神话。《禽经》说“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巂字又可读xi,那是西南古族名,越巂地名即由此而来。这些音转关系,意味着杜宇族名本应作“巂”,与“宇”音近,然后才转化为“鹃”音。
史称杜宇王朝末代望帝时期,遭遇特大洪水,造成平原蜀国长期严重涝渍,民不聊生。幸亏荆人鳖灵来到蜀国,治平了水患,使蜀人恢复了安居乐业的生活。鳖灵赢得了广大蜀民的爱戴,望帝不得不把王位禅让给他,去建立开明王朝;自己退隐西山,回到祖宗发迹的江源基地去。在神话中,他变成一只杜鹃鸟,每当春耕季节,便不断地叫唤“快快布谷!”直到声嘶力竭,口中流血也不休止。蜀人怀念他教民务农的旧恩,听见鸟叫,都说“望帝来了”,接着一齐跪拜。这些民俗表现,说明当初蒲卑建国,肯定为蜀民带来众多福祉,因此王权能够巩固,成为东周的编外诸侯。
注释:
[1][3][6]蒙文通:《古族甄微·巴蜀史的问题》,巴蜀书社,1993年,210~211页。
[2]顾颉刚:《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蜀王本纪与华阳国志所记蜀国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78~79页。
[4]黄尚明:《蜀文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6~56页。
[5]徐中舒:《论巴蜀文化·论蜀王本纪成书年代及其作者》,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141~142页。
[7]曲英杰:《长江古城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8]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0页。
(题图为郫县望丛祠)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