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8年第1期
小平领导我们抓开放
作者:谷 牧
年10月小平在一个党内高级干部会议上曾风趣地说,他在1984年办了两桩大事,一桩是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另一桩就是开放14个沿海城市。
“再加上闽南‘三角洲’”
到了1984年年底,根据沿海14个城市开放的进展,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研究进一步扩展沿海开放地区。即把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市、县,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比照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以扩大出口贸易为导向,发展工农业生产,繁荣经济。参与酝酿决策的领导同志认为,这两个地区有较好的工业加工技术基础,乡镇企业发达。,农业商品率高,实行开放后,加上扩展外贸、利用外资的牵动,将会促进改革,加快经济发展,先行富庶起来,成为沿海开放城市依托的坚强腹地。这样做十分有利可行。从这两个三角洲取得经验后,可在适当时机扩大到北方的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在研究此事的过程中,1985年1月4日,应小平同志之召,我前往汇报。我先后向他讲了14个沿海城市开放8个多月来的主要进展情况,小平同志听了之后说,看起来大有希望。接着又谈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开放问题。他说,这很好嘛!沿海连成一片了。这时,我把在国务院讨论时我的一项建议,向小平同志作了汇报,即把条件与上述两个三角洲大致差不多的福建南部的厦门、漳州、泉州一带的沿海市、县也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我说,这既有利于福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加强对台工作。小平同志说:好嘛!再加上闽南“三角洲”!在这次汇报中,小平同志还对培训人才、老企业技术改造、发展对台贸易、宁波要加强海外“宁波帮”工作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1月25日至31日,受中央和国务院的委托,我在北京召开珠江、长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经过讨论,形成了《会议纪要》,2月18日中央、国务院作为中央文件批发全国。在对外开放进程中,继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之后,又产生了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个新的开放层次,有59个市、县纳入了这一序列。我国的对外开放在沿海从南到北次第铺开,初步形成从东到西有重点、多层次、梯度推进的格局。这是继举办经济特区之后第二次推出的重大举措。十几年来的成功实践,对这样做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已经作了确凿的证明。
“特区经济要从内向转到外向”
在小平同志1984年视察特区和沿海实行开放的推动下,全党对办特区的共识显著提高,经济特区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但是,前进中总会有新问题产生。主要是特区基建规模铺得过大,非生产项目多,产品出口增长慢,外汇支出大于收入;特别是有的特区热衷于成为商贸、金融中心,对以工业为主、出口为主的方针贯彻不力。本来小平同志1984年初谈话中,已经要求特区成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和“开放的基地”。特区的发展方向,已经指明了。可是人们的认识,总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小平同志的要求,有的领导干部并没有真正领会,执行不力。
信息传到小平同志那里,他针对那些有关特区发展方针的模糊认识,强调指出:“我们经济特区的经济从内向转到外向,现在还是刚刚起步,所以能出口的好的产品还不多。只要深圳没有做到这一步,它的关就还没有过,还不能证明它的发展是健康的。不过,听说这方面有了一点进步”。为了提醒人们谦逊扎实地做好工作,小平同志还说:“现在,我要肯定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第二句话是,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在特区发展的关键时刻,小平同志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再次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力量。
到1990年底,与1985年相比,各经济特区的工业产值翻了一番,外贸出口翻了两番半,并且做到出口创汇大于进口用汇。在此基础上,进入九十年代继续大步前进。现在,特区不但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提高科技水平的排头兵,而且成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一马当先,创造了许多经验(尤其是深圳特区),在全国日益明显地发挥着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
我国第二大岛海南岛的开发,为小平同志所深切关心。1984年2月他就说过,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海南岛从1983年实行以开放促开发的方针以后,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起色。但是,它是个行政区,属于广东省,下面有个黎族、苗族自治州,州下面又有县,行政层次繁多,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同时开放的力度也不够,需要加大。1986年底前后,国务院的领导同志们多次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交换意见。1987年4月,香港有几位华商巨子提出建议:将海南岛辟为特别行政区,采取自由港的办法管理,由港商投资开发。国务院认为,这基本上是“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模式,缺乏可行性,责成我进一步研究提出新方案。5月,我专程前往广东,与有关同志共同商讨。大家也认为,香港几位人士所提办法,一是国内难以接受,二是海南经济技术底子薄,基础设施不健全,也不具备办自由港的条件。大家还是比较赞成国务院几位领导同志酝酿过的意见,即将海南岛及所辖南海诸岛从广东划出,单独建省,省直接领导县;撤销自治州,设立若干个民族自治县;将整个海南岛办成经济特区;赋予更加开放的政策、更多的经济自主管理权。我根据这个思路,写成报告,送请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审阅指示。小平同志表示完全赞同。他高兴地说,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6月12日,他对来访的一位外国贵宾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
事情很快就这样敲定下来。遵照国务院的指示,我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海南建省筹备组,共同研究即将建立的海南经济特区怎样在对外经济政策上更加放开一些,并由国务院特区办公室联系、协调、综合、起草有关文件,报请中央、国务院审批。1988年4月13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海南建省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议案。随后,国务院先后发出两个政策性文件,一个主要是对外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公开见报;另一个是有关海南的建设方针任务、处理上下左右权责事务的有关规定,其中特别要求海南经济特区致力于建立主要是市场调节的新体制框架,逐步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内部下达执行。从此,海南岛揭开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篇章。十年过去,现已旧貌换新容了。
沿海地区扩大开放“事关大局”
与筹备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差不多同时,1987年下半年,中央、国务院还研究,要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