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8年第2期


胡绳在周恩来身边的一段经历

作者:锦 洲

抗日的总目标下团结非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工作者,而且要看到他们在学术上也有许多长处是可以学习的。几十年后,胡绳在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时,曾多次强调在学术界要注意马克思主义对非马克思主义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要求马克思主义者注意从非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工作者那里吸取有用的东西,重视一切有益的学术遗产。这大概与重庆时的经历不无关系吧。
  抗日战争期间,有许多像胡绳那样的知识青年,怀抱满腔的爱国之情涌进了党的队伍。他们投身革命,却缺乏革命的经验,对于党的历史知之不多,特别对于党内思想路线分歧斗争的情况更是不甚了了。因此,周恩来稍有空闲,经常与身边的同志们谈起党的历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年轻人,帮助大家自觉地运用历史经验来加深认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方针和政策。1943年春,可能是为了准备返回延安参加整风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周恩来特意向干部作了一次介绍党的历史的报告。报告会在红岩举行,那里没有什么大礼堂,只能几十人挤在一个带走廊的房间里听讲。在此之前,胡绳只是读过华岗的1925—1927年大革命史,这回首次听到经过慎重思考的党史报告,而且是出自一位经常处于历史焦点的人物之口,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由于知识准备不足,胡绳那时还不能完全理解周恩来所讲的许多内容,但有两点他至今仍记忆犹新:一是周恩来经常把自己摆在历史中来讲,对自己做了不少自我批评;二是着重强调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用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具体事实证明毛泽东在党内意见分歧时总是站在正确的一方。这些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周恩来同志确实是通过丰富的复杂的斗争而认识到了一个能够带领党胜利前进的领袖。
  抗日战争结束后一年即1946年初,胡绳前往上海,仍在周恩来直接领导的上海工委做学术文化界方面的工作,直到1947年3月奉派再次去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长时间里,周恩来没有直接领导宣传学术方面的工作,但胡绳仍多次在总理领导下参与撰写政府工作报告。不过,胡绳至今仍然觉得,在他青年时期(1940年他22岁,刚刚入党三年)有幸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工作几年,实在是为他的一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那段时间里受到的教育是够他一生享用的。
  [作者注:本文是根据胡绳同志提供的资料整理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