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6期
蒋介石为何向斯大林低头
作者:王永祥
于是,1945年8月5日上午八点半,宋子文只好率领新任外长王世杰,以及蒋经国、熊式辉等一行17人,由重庆白石驿机场起飞前往莫斯科,同行的还有苏联驻华大使彼得罗夫、大使馆一等秘书列多夫斯基等4人。
虽然中苏谈判只是在进行中,并且双方的会谈还时起波澜,但苏联方面的对日作战准备,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1945年6月26—27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和苏联军政首脑参加的专门会议。这次会议上,苏军后贝加尔方面军总指挥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汇报了苏联军队在远东战线的战斗准备情况。在讨论下一步行动方案时,梅柳茨科夫元帅建议,发动对日作战后,苏军应同时占领日本的北海道。赫鲁晓夫支持这个意见,但莫洛托夫外长、朱可夫元帅等却反对,认为这种冒险行动,会被盟国认为是“严重破坏雅尔塔协定”。主持会议的斯大林没有作会议总结,只是作了这样的结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已经基本准备就绪。
就在中苏谈判期间,日本政府也在与苏联政府进行紧张的秘密接触。日本政府的构想是,允诺奉送苏联一系列优惠权益,以拉拢苏联,避免苏联出兵对日作战。这件事,苏联方面的主要参与者是其驻日大使马立克。苏联政府的态度是尽量拖延时间。7月28日,在杜鲁门等参加的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向美、英通报了有关苏日接触的内容,并对日本的要求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对此,杜鲁门说:我不反对。
在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曾对杜鲁门等说,苏联需要找到参加对日作战的借口,如果同盟国方面邀请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话,那么,这将是一个不错的借口。这正是杜鲁门所希望的。他说过,他之所以亲自参加波茨坦会议,最为迫切的原因,是希望得到斯大林在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准备上的确认。显然,他的目的达到了。
这次会议后,由美、英、中三国联合发出了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宣言。经过上述协调和准备,8月8日,一个重要的时刻来到了!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给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发去一封绝密电报,其中说:你会收到一封要送交日本政府的我方加急电报,要保证尽快译出并及时送达。同一天,莫洛托夫正式通知日本驻苏大使佐藤:苏联已对日宣战。
8月9日,百万苏联红军在马林诺夫斯基元帅的指挥下,沿五千公里的战线,向侵华日军发起全面进攻。对于这样一场战争,斯大林其后(9月2日)在庆祝日本投降和远东战争结束而发表的讲话中说过: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国的失败,留给我们极其深刻的记忆,成为我国的一大污点。他说:污点终究会得到洗刷,我们的人民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四十年,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在上述背景下,已持续了近四十天的中苏谈判,在诸如外蒙古与内蒙古的疆界等问题上还是争执不休,蒋介石且有“决裂亦在所不惜”的指令。但宋子文、王世杰等认为,苏联已经发兵,如不尽快签约,将无从约束苏军在中国的行动,其危害难以估量,遂力请“授以全权,使得相机行事”。得到蒋介石首肯后,8月14日夜,《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正式签字。
对这个条约,事后,苏方领导人曾多次说过,那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斯大林在1949年7月11日晚会见秘密访苏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团长刘少奇时,讲过这样一段话:关于中苏条约,在与毛泽东的交换电报中已有过声明,说这个条约是不平等的,因那时与国民党打交道,不能不如此。美国在日驻兵很多,蒋介石又勾结美国,苏联在旅顺驻兵是抵制美蒋武装力量的自由行动,保护苏联,同时也保护中国革命的利益。当时苏共中央内部已有决定,即在对日和约订立、美国从日本撤兵后,苏联可以考虑即从旅顺撤兵。
信乎?不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