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10期


毛泽东看好纪登奎

作者:■ 贺明洲




  为解决豫皖边界水利纠纷告“御状”
  
  1963年3月,纪登奎在步入不惑之年的时候,被提升为河南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省委秘书长。就在洛阳地委机关为他举行的欢送会即将开始时,地委接到省委紧急通知:“纪登奎火速来郑州。”原来是毛泽东在郑州要见见他。纪登奎来不及与地委机关同志话别,即赶赴郑州,向毛泽东报告洛阳农村战胜灾荒克服困难的基本情况。6月,毛泽东又在郑州听取了刘建勋、纪登奎等人关于河南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情况的汇报。
  这年8月,豫东商丘地区遭受特大洪涝水灾,省委决定派纪登奎兼商丘地委第一书记,以加强对救灾工作的领导。商丘水患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到豫皖边界不能向下游排泄。而导致水不能下排的原因则是安徽与河南毗邻的地方为免受上游洪水威胁,在省界修筑了阻水工程、拦河大坝。河南要排水,安徽要堵水,边界发生水利纠纷在所难免,而且情况复杂,涉及群众生命财产,矛盾尖锐。长期以来,边界水利纠纷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1963年10月,毛泽东来河南,住进郑州北郊的省委第三招待所。纪登奎得知后,求见毛泽东,汇报了他到商丘搞救灾的情况和豫皖边界的水利纠纷问题。
  毛泽东听了汇报,当即把安徽省第一书记李葆华召了来。李葆华第二天便勿勿赶来郑州,先到河南省委,见了刘建勋、纪登奎,三人很快研究出了解决两省水利纠纷的原则意见,安徽同意拆除边界阻水工程,河南应当恢复河道自然流向。
  下午,刘建勋、纪登奎陪李葆华到省委三所见毛泽东,报告两省水利纠纷问题已经解决。毛泽东听了汇报表示满意,还很有兴致地给他们讲了春秋时代齐桓公“葵丘会盟”的故事。当时齐桓公就曾经联络各地诸侯到葵丘(在今天的兰考县境内)开会缔结盟约,其中就有一条讲的是各诸侯国不能在边界筑堤阻水,要疏通河道,联合治水。
  就这样,豫皖边界的水利纠纷,在毛泽东的过问下,经过两省有关领导的共同努力,终于得到妥善解决,受到了中央的表扬,并为其他省区解决边界水利纠纷问题树立了榜样。
  1964年12月,中央办公厅通知河南省委:毛泽东要纪登奎进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修改中央关于社教运动的《二十三条》。这一经历无疑使纪登奎更加紧跟毛泽东。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积极支持群众造反与此不无关系。
  
  毛泽东一声“老朋友”,纪登奎跻身中南海
  
  “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不久,河南省委即明确表示支持青年学生和机关干部起来造反,毛泽东对河南省委的做法给予夸奖。1966年10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对形势的看法,两头小,中间大,敢字当头的只有河南,怕字当头的是多数。
  1967年1月,河南省委及河南的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被冲垮,河南省军区及解放军驻豫部队奉命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运动,执行“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简称三支两军)的任务,省军区压制了群众组织河南二七公社,而纪登奎却是支持二七公社这一派的。1967年2月12日,毛泽东在北京发话:河南闹的很厉害,要他们双方派代表到北京来谈话,包括军队认为是反革命的那一派,也要派代表来谈话。谈一谈就清楚了。实际上,被认为是反革命的,恰恰是革命的,弄颠倒了。
  毛泽东的这番话为河南问题定下了基调。1967年5月至7月,河南省委、省军区领导人和两派群众组织代表赴北京汇报河南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汇报中,省军区领导人向中央、中央文革小组反映纪登奎的“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言行,一位中央领导人当即表态说:对于纪登奎,毛主席与你们的看法不同,恰恰相反。赴京汇报的结果是:河南省军区在支“左”中犯了方向路线错误,刘建勋、纪登奎等人成为革命领导干部,受军区压制的二七公社成了革命造反派。刘建勋任省革委筹备小组组长,纪登奎任副组长。
  1967年9月22日,毛泽东在从南方返回北京的途中,经过郑州时稍作停留,刘建勋、王新、纪登奎应召登上毛泽东的专列。
  毛泽东一见纪登奎,就高兴地握着他的手说:纪登奎,老朋友啦!
  刘建勋接着说:登奎同志在河南文化大革命中可受锻炼了,他在运动中被关了四个多月,挨批斗,“坐喷气式飞机”可多啦。
  毛泽东看着纪登奎说:啊,真是多灾多难。你说,这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纪登奎马上说:大有好处,能够锻炼人。
  毛泽东问:你挨了多少次斗?坐“喷气式飞机”是什么样子?
  纪登奎报告道:挨斗不少,有几百次。坐“喷气式飞机”就跟割麦子差不多,还可以锻炼身体呢!
  毛泽东听了,大笑起来。他从椅子上站起身,学着坐“喷气式飞机”的样子,弯腰,低头,把两只胳膊朝身后高高抬起,大家见状都笑了起来。毛泽东坐回椅子上以后,纪登奎说:我们这些人在河南文化大革命中都是建勋同志带出来的。
  毛泽东表扬说:刘建勋给干部打了招呼,很多干部没有倒 。
  后来,毛泽东多次在不同场合讲纪登奎如何挨斗、坐“喷气式飞机”,夸奖他能正确对待群众运动。毛泽东一句“老朋友”,使纪登奎大红大紫,纪登奎在河南每到一地,都能听到“向纪登奎同志学习”、“向纪登奎同志致敬”的欢呼声。1968年1月,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刘建勋任主任,纪登奎任第二副主任,成为河南政坛上的第三号人物。
  1969年4月,纪登奎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九大会议。4月12日,吴法宪奉命来到河南代表团驻地,通知纪登奎:“毛主席提名,要你在后天的大会上代表革命领导干部发言,主要讲一下正确对待群众的问题。时间不超过10分钟。”4月14日,中共九大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毛泽东主持会议,首先通过了政治报告和新党章,然后是大会发言。先后9人在大会上发言,他们是周恩来、陈伯达、康生、黄永胜、王洪文、陈永贵、孙玉国、尉凤英、纪登奎。
  当轮到纪登奎发言时,毛泽东扭头往身后的主席团成员坐席上寻找,并问身旁的周恩来:纪登奎同志在哪里呢?
  周恩来指着前面的代表席,答道:纪登奎同志在下面。
  这时,纪登奎从代表席上站起身,走向主席台发言席,当他走到毛泽东面前的时候,毛泽东微笑道:请你讲话。
  然后,毛泽东向大会全体代表说:他叫纪登奎,是我的老朋友,山西人,长期在河南工作,受了一点灾难就是了。多灾多难呵!听到毛泽东的公开介绍,人民大会堂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纪登奎十分激动,更是热情赞颂:“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太好了。对我教育太深了。”“群众对我整一下,大有好处。”他在10分钟的发言中,居然有37处提到毛泽东,他还向毛泽东和九大全体代表保证:“以林副主席为光辉榜样,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永远忠于毛主席,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永远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跟着毛主席干一辈子革命。”他在发言的最后一连高呼了许多革命口号,其中的一个口号是“紧跟毛主席就是胜利”,这似乎最充分地表达了纪登奎当时的思想和感情。
  毛泽东在九大会议上向全体代表介绍“老朋友”,更使纪登奎在全国家喻户晓。纪登奎在这次大会上当选为九届中央委员,在九届一中全会上,经毛泽东提议,纪登奎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69年5月2日下午,毛泽东亲临京西宾馆接见刘建勋、王新、纪登奎、耿起昌等河南领导人。在谈话结束时,毛泽东说:纪登奎要到北京工作,不当长工,当个短工吧。回头我要总理打电话给你。由总理通知你时就去吧。
  纪登奎谦虚道:我水平不行。
  毛泽东鼓励说:试试看嘛!
  1969年6月1日,毛泽东由北京南巡,途经郑州,在专列上召见了刘建勋、纪登奎,听了河南贯彻九大精神的汇报。毛泽东再次说道:纪登奎要调到北京,最近就要去。
  纪登奎仍然谦虚说:我能力不行,水平低,到中央工作不行。
  毛泽东说:两头跑。一半北京,一半地方。北京的事情难办。在北京做机关工作,不可过长,不可过短,就去打个短工吧!
  就这样,纪登奎在毛泽东的提携下,平步青云,由河南省革委会副主任一下子升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以后又升为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北京军区第一政委等要职,表明了毛泽东对纪登奎的器重与信任。
  最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曾一度把纪登奎列为接班人的培养对象。在1970年9月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后,林彪的接班人地位已发生动摇。毛泽东在与林彪的一次谈话中,明确提出:要培养接班人,我们都是60岁以上的人了,要培养60岁以下,30岁以上的人。像李德生、纪登奎等人。但是,后来有人向毛泽东报告纪登奎在河南有问题,毛泽东的态度又开始有所变化。1971年8月,毛泽东南巡,在武昌东湖宾馆与河南领导人谈话时,特别问道:有人对我说,纪登奎在河南犯了什么错误。这个人怎么样啊?
  有个河南领导人回答说:纪登奎同志在河南表现很好。要说犯错误的话,就是有一段时间在河南支持造反派搞“反复旧”,跟山东的王效禹一样,有“反复旧”那种思想倾向。
  据称,毛泽东听后,当场说道:纪登奎这个人接班,今后还要再看一段。
  尽管如此,毛泽东对纪登奎仍然是信任与重用的,而纪登奎对于毛泽东也的确是忠心耿耿的。他们这种“老朋友”关系一直保持到毛泽东逝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