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10期
毛泽东看好纪登奎
作者:■ 贺明洲
毛泽东在许昌发现了纪登奎
先说说毛泽东的许昌情结。许昌小城位于河南中部,古为州治。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由洛阳迎往许昌,使这里成为汉朝的京城,被时人称为许都。曹操在这里建功立业,威镇四方,成了历史名人。说起曹操,就不能不提到许昌。毛泽东对曹操的武功文治很是佩服,自然而然就对许昌多了几分关注。早在1918年8月18日,青年毛泽东在赴北京途中,就曾与罗章龙等新民学会会员一起来到许昌,寻访魏武遗迹。毛泽东在古许都遗址徘徊良久,吟诵着曹操的诗文,心潮澎湃,不能自己。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路过许昌,听汇报,作批示,还亲自视察襄县、长葛县。还在1951年春,毛泽东乘专列由北京沿京广铁路南下视察,途经许昌时,就曾停车听取过许昌地区领导人的工作汇报。当时,纪登奎作为许昌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就有了见到毛泽东的机会。
据纪登奎回忆,他当时是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登上毛泽东的专列的。由于注意到纪登奎有些紧张,毛泽东一上来并没有谈工作,而是首先问了纪登奎是哪里人,接着又与纪登奎聊起了三国里的故事。直到看到纪登奎松弛下来,才开始听取纪登奎的工作汇报。
根据纪登奎回忆,他随后只是扼要地介绍了许昌地区的地理人口、历史文化、乡土风情、资源物产等情况,汇报了土改、治淮、抗美援朝、农业生产和互助合作等工作,着重汇报了许昌地区如何建立党的宣传网,以宣传工作为龙头,带动其他工作蓬勃开展,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经验。而就在纪登奎结束汇报的时候,毛泽东突然问道:你挨过整吗?
纪登奎回答说:挨过两回整。
毛泽东说:我挨过三次整,比你还多一次,挨点整有好处。人家整你,是整对了?还是整错了?
纪登奎说:整错了。他向毛泽东简略地说了自己在冀鲁豫两次挨整的经过。
毛泽东又问:那么,你整过人么?
纪登奎说:整过。
整错过没有?
纪登奎说:也整错过?
毛泽东突然严肃地问道:你杀过人吗?
纪登奎稍一怔,答道:杀过人。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杀了不少人。
毛泽东盯着纪登奎,问:杀错过人吗?
纪登奎答道:也有杀错的。并解释说,那是在情况紧急时发生的,我工作没有做好。
事后,有人认为这番话是毛泽东在考试纪登奎,看他能不能说实话,敢不敢说实话。总的说来,纪登奎的汇报使毛泽东记住了纪登奎,并对他有了较好的印象。
毛泽东一到武汉,就指示中共中央中南局派人到许昌调查了解、总结推广许昌地区宣传工作的经验。1951年4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南局宣传部宣传处长郭小川撰写的《中共许昌地委的宣传工作》。同日,《人民日报》还在第一版发表了《学习许昌地区经验,做好党的宣传工作》的社论。5月,纪登奎又应邀参加全国第一次宣传工作会议,向与会代表介绍许昌宣传工作的经验。毛泽东在会上称赞道:我党的宣传工作有了新的发展。不久,纪登奎被任命为中共许昌地委书记,该地区管辖17个县市,时年纪登奎仅28岁。
1953年春,毛泽东再次到河南视察,他对陪同的河南省委书记潘复生说,要听听纪登奎的汇报。于是,纪登奎再次被带上毛泽东的专列。
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对纪登奎和在座的人,讲起了他第一次到许昌的情景。他说:1918年我乘火车去北京,铁路坏了,在许昌候车三天(包括在漯河、临颍停留的时间)。那时候还是军阀统治,人们头上还留着辫子。党成立后,到1949年,经过28年的长期斗争,革命成功了。现在都归我们管了,事情好办了。
毛泽东要纪登奎说话。纪登奎向毛泽东汇报许昌地区的全面工作,毛泽东听了一会儿,提出要听听许昌地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情况。纪登奎就向毛泽东报告全地区成立了多少个互助组,多少个合作社,群众如何积极,领导怎样引导等等。毛泽东摆摆手,问纪登奎:你能不能告诉我一个合作社的具体情况?
在通常情况下,地委领导掌握的大多是全地区的综合情况和若干重要统计数字,很难掌握某个合作社的具体情况。然而凑巧的是纪登奎刚从鲁山县的一个合作社搞调查蹲点回来,对该合作社的具体情况了如指掌。当毛泽东提出这个问题时,纪登奎就把该合作社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全面、详细的汇报,并且圆满地回答了毛泽东的每一个提问。这次谈话进一步加深了毛泽东对纪登奎的好印象。专列行至驻马店车站停了下来,毛泽东亲自把潘复生、纪登奎送到车门口,嘱咐随行的公安部长罗瑞卿:给他们买车票,让他们回去吧。
毛泽东希望纪登奎搞搞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恢复时期,从1953年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时期,中共和各级党组织先后从各条战线抽调大批优秀干部加强工业战线。毛泽东这时显然又想到了纪登奎。1954年春,河南省委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调纪登奎到筹建中的洛阳矿山机器厂当厂长,该厂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和河南省委双重领导。纪登奎到洛阳上任不久,毛泽东又来河南视察,特别把他叫到郑州谈话,告诉他搞搞工业有好处,还关切地询问建设工厂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纪登奎向毛泽东报告说:没有办工厂的经验,又缺乏文化和技术知识。
毛泽东鼓励道:世上无难事,没有经验可以在实践中积累,缺乏技术、管理知识可以自修。毛泽东问纪登奎,是否记得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讲的关于党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论述?
纪登奎回答还记得,当即一字不差地背诵了列宁的那段论述。毛泽东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又问:还记得我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的那段话吗?纪登奎又完整地背诵了毛的报告中关于要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习经济工作的那段话。
毛泽东大悦。他指示纪登奎在一段时间内要集中学习一些文化知识,特别注意学习经济工作。毛泽东说,仅有学习的愿望和要求还不够,必须持之以恒。什么事情就怕认真,学习也一样。决心下了,坚持不懈,必有成效。毛泽东讲到最后又引用了斯大林的一句话:“在布尔什维克的面前,要攻克一个文化的堡垒。”以此来激励纪登奎。毛泽东对随行人员说,建议中央宣传部发一个通知,要全党干部都补习文化。不久,中央宣传部发出了关于干部学习文化的通知。
在毛泽东的教导、鼓舞下,纪登奎经过三年多的业余学习,学完了五门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两本企业管理教科书,达到了中专技校毕业生的学识水平,操作车床可以达到三级工的熟练程度。
1958年11月,洛阳矿山机器厂比原定建设工期提前一年建成投产。这时,毛泽东在郑州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第一次郑州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召见了纪登奎,问他学习得怎么样啦?
纪登奎答道:根据主席的指示,高中的文化,也就是中等学校的课程基本上学完了。
毛泽东仔细询问了洛阳矿山厂的建设、生产和管理情况,还严肃提出:苏联专家离开后,你们自己能不能管好这些工厂?
纪登奎答道:请主席放心,根据我们厂的情况,可以搞好。
在谈话结束时,毛泽东提出这几年农村变化很大,纪登奎应该回农村看看了。
不久,纪登奎被调离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中共洛阳地委第一书记。
毛泽东介绍纪登奎的经验
1959年2月,毛泽东在郑州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第二次郑州会议。2月27日,毛泽东在郑州召见纪登奎等河南的四位地委第一书记,座谈人民公社问题。纪登奎等人向毛泽东反映了农民对一平二调的不满,以及群众用各种办法消极抵制共产风的情况。毛泽东在座谈中提出,要改变穷队富队和穷村富村拉平的政策,公社的权也不要搞那么大,积累太多,也容易造成紧张局势。3月5日和3月10日,毛泽东又与纪登奎等人进行座谈,了解干部、群众真实愿望。第二次郑州会议对人民公社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初步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中的“左”倾错误。
3月15日,毛泽东就人民公社是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还是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问题致信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提出,如果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一定要征得基层干部的真正同意,如果他们觉得勉强,则宁可采用生产队,要按照群众意见办事。3月16日,河南省委召开电话会议,传达毛泽东的这封信。纪登奎当晚即在偃师县公社书记会议上进行传达。3月17日,纪登奎又把这封信传达到生产队长一级干部,组织县、社、大队、生产队长四级干部进行学习讨论。当晚,洛阳地委在纪登奎主持下召开所属县委书记们开会,研究公社体制问题,大家一致认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符合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发展生产。会后,地委连夜向省委报送了在这次会议上形成的《关于讨论人民公社体制问题的情况简报》。3月18日,纪登奎又口授了一份简报,即洛阳地委第8号简报,由秘书整理后当日报送省委。8号简报称,洛阳地区各县17日传达了主席的信,生产队长们可来劲了,都主张以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本核算单位。省委迅速转发了洛阳地委的两份简报,并上“报中央、主席”。3月24日,毛泽东看了洛阳地委的简报,对来自纪登奎那里的经验十分重视,他当即把洛阳的简报批发全国各地,并在简报上批示道:“介绍河南的经验。此件很好,印发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转发各地委、县委参考。”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中,河南受“左”倾蛮干之害很大,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信阳事件”,河南领导人受到中央批评。1961年3月,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到广州参加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人民公社60条初稿,会上揭露了许多问题,其中河南是问题比较突出的省份之一。吴芝圃心情沉重,开会时坐在后边,低头不语。毛泽东见状,远远地高声与吴芝圃打招呼:芝圃同志,犯了错误,还要抬起头来,坐到前边来嘛!要看到光明啊,你那里不是还有个纪登奎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