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9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美术
作者:吴继金
毛泽东对全国各地都在大量建造毛泽东塑像的现象感到不悦。他在看到《文化大革命信 访简报》第280期上刊登的《全国各地群众正在积极塑造毛主席巨像》材料后,写了如下批 语:"林彪、恩来及文革小组各同志:此类事劳民伤财,无益有害,如不制止,势必会刮起 一阵浮夸风。请在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讨论一次,发出指示,加以制止。毛泽东,一九六七 年七月五日。"
直到现在,群众中还广为流传着毛泽东批林彪的话:说我讲的话一句顶一万句。不设国 家主席我讲了六次,一次就算一句,也有六万句,可他们就是不听,连一句也不顶……搞那 么多塑像,大理石的、花岗岩的、不锈钢的。你们在家睡觉,让我在外面站岗,风吹日晒雨 淋,好不残忍呀!
遵照毛主席的批示精神,中共中央随即于1967年7月13日发出指示:"现将我们伟大领 袖毛主席的指示转发你们,希望你们认真执行。应当向群众进行耐心的解释:广大革命群众 强烈要求建造毛主席塑像,确实是出于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但是,建造毛主席的 塑像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每一座塑像都应当保证政治上、艺术上的高质量,传之千秋万 代。这只能由中央统一规划,在适当时机、适当地点建造,才可能做好。现在某些群众组织 那种匆匆忙忙的做法,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会造成政治上的损失。"
同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再次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七·一三"指示 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建造毛泽东塑像之风。由群众组织自行建造毛泽东塑像的现 象已经被制止,但各地由官方出面,特别是在各地革命委员会成立和欢庆"九大"时,还是 建造了不少巨型毛泽东塑像。
"文革"中,虽然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很少刊登漫画,但社会上的漫画创作一直没有间断 。大字报式的"造反漫画"满天飞,充斥于各种"造反小报"上,并张贴于街头。《群丑图 》(又名"百丑图")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政治漫画中的重磅炸弹,是其中的代表作 。据王年一所著《大动乱的年代》一书注释:"'百丑图'是丑化刘少奇、邓小平、陶铸、 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漫画。"《群丑图》首先刊 登于1967年2月22日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联络站主办的《东方红》,上面注明"斗 争彭、陆、罗、杨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筹备处宣"。在"二月逆流"中,谭震林在会上大发 雷霆:"蒯大富是什么东西?就是个反革命!搞了个百丑图(《群丑图》)。这些家伙,就 是要把老干部统统打倒。"
毛泽东对这幅丑化共产党的漫画《群丑图》进行了怒斥。一天,毛泽东把北京卫戌司令 傅崇碧叫到自己的休息室里,傅崇碧当面将一幅画得人头密集、相貌丑陋的漫画交给毛泽东 。
毛泽东展开一看,皱起眉头说:"这上面画的都是谁呀?"傅崇碧犹豫了一下,伏下身 子用手指着画面说:"这是刘少奇、邓小平同志坐在一顶轿子上,下面抬轿子的都是老一辈 革命家,这是陶铸,这是彭真,这是杨尚昆、陆定一,谭震林同志双手沾满了鲜血,罗瑞卿 同志口里叼着一把刀子,这个是……"毛泽东愤怒地打断了傅崇碧的话,说:"哪一个是我 呀?"
傅崇碧笑着摇摇头:"这,上面没有您。"毛泽东侧过身去对秘书说:"你马上打电话 给陈伯达,告诉他,这'百丑图'是骂我们的,不能搞,不能让这种丑化我们的东西满天飞 !"毛泽东接着说:"我们一共才有163名中共委员,这上面说画了100多名,我这个中央主 席总该和大多数站在一起吧。这张画是谁搞的?"傅崇碧说:"蒯大富。"毛泽东愤怒地说 :"这个人我听说过,是个学生司令,狂妄得很,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你告诉他,这是丑 化共产党,是反革命。他可以送给蒋介石,送给美帝、苏修去讨功么。"说罢,将图纸揉搓 成一团狠狠地扔进水池中。
1974年,"四人帮"策划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批黑画"闹剧中,江青在美术界的亲信王 曼恬组织了一班秀才,炮制出一系列批判"黑画"的文章,还将一大叠"黑画"的照片带来 请毛泽东过目,一俟获得"恩准",准备立即在"两报一刊"上掀起批判的高潮。毛泽东不 慌不忙地翻看着这些照片,脸上时而流露笑容,时而显出欣赏之意,甚至称赞画得不错。站 在一旁的王曼恬忍不住,提醒说:"主席,这都是些黑画呀!""黑?这不算黑?那还有泼 墨呢。"毛泽东漫不经心地说。王曼恬一听更急了:"您再看看这幅猫头鹰,是一眼睁一眼 闭的呀!安的是什么心么……"毛泽东接过她的话头说:"是呀,这种鸟就是这样的,总是 一只眼休息一只眼工作。劳逸结合哟!"王曼恬仍不甘心,又凑近前去:"主席,您看还有 这幅李苦禅画的残荷……"毛泽东眼睛忽然一亮,恍然说:"苦禅?噢,我记起来了。建国 初期,他生活很困难喽,还给我写过一封好长的信哩!"说道,他又侧过脸来问道:"那么 现在他的工作安排得好吗?生活得怎么样啊?"王曼恬本想让毛泽东对李苦禅等画家的画说 几句否定的话,以便回去组织对这些画家更严厉的批判,不料毛泽东非但不批判,反倒关心 李苦禅的工作和生活来了。王曼恬自讨没趣,碰了一鼻子灰,只得乖乖地告辞退下。那个刚 搭起来的秀才班子,也只好收摊散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