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0期
清泉石上静 岩松昕中明
作者:谭一青 郭 宏
员;先后担任高教部大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可燃矿物专业编审委员、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兼煤焦化学委员会主任、中苏科技合作煤焦化学专业中方代表团团长、国家长远规划煤焦化学专业三个五年规划负责人等,获得国家“为我国工程技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证书和津贴。他还发表了《我国炼焦工业十年》、《煤岩学在配煤中的应用》等许多学术论文。直到1990年,70岁的张昕仍然创新不止,研制成功汽车自身限量仪。这一创新成果被纳入英国剑桥大学编制的《一九九0年世界5000项新技术》一书。
风雨相随的伴侣
罗静松、张昕夫妇一生热爱祖国、忠于党,全身心地投入到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之中。然而,他们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一生坎坷不断。
早在延安时期的审干工作中,康生等人并未查出罗静松有任何政治疑点,但还是在她的档案中写入了“此人不可信”。罗静松因此而在清华毕业后申请去苏联继续深造时遭到拒绝。
50、60年代是他们事业的黄金时代。由于他们夫妇一个参与原子弹相关技术研究,一个参与了核潜方案与基地建设工程,都是国家机密科研项目。夫妇俩不仅因此而长期两地分居,离多聚少,而且即使见了面,双方也绝口不谈任何与工作有关的问题。
大跃进时,罗静松正在工地指导工作。她向设计总院提出,院里的设计方案有问题,并提议设计工作要重视质量,不能只顾数量。在当时“左”倾指导路线统治时期,罗静松被打成了右倾分子,受到了挂牌游斗的侮辱。
“文化大革命”中,张昕被打成反革命,拘禁五年之久。在此期间罗静松也受批斗。他们育有一子一女。“文革”中儿子被遣送农村劳动。女儿在出生时因脐带缠绕脖颈,大脑缺氧而致先天智障。罗静松带着残疾幼女,到农村参加劳动三年,编外听候发落。
这对灾难中的夫妇几乎音信全无,但他们仍然坚守着他们的信念与爱情。在“文革”中,罗静松所在单位领导曾多次要她与张昕离婚,罗静松以沉默抗争,始终没有应允。
当我们问张昕:“您觉得老罗是什么性格的人?”
张昕从一堆文件中捡出一张纸,上面有张昕已经写好的几句话:
开朗坦诚,心胸坦荡;
有胆有识,无所畏惧;
敢作敢为,坚贞不屈,大义凛然;
静松与我,患难与共,相携相随。
1996年春,值罗静松、张昕二老金婚之际,他们的友人书法家炳尧为他们题写了一幅字:
“清泉石上静,岩松昕中明”。
写得真好,就像他们的人生。他们一辈子既不以父辈余荫而自恃,也不以自身功绩而自傲。他们为党、为人民、为国家做出了这样大的贡献,却在这简陋的居室中度过他们相携相随的晚年。
在我们与张昕笔谈的时候,他的女儿一直在旁边温和地微笑着。最后,她告诉我们,因为她有残疾,早已从母亲原来的单位下了岗,现在只拿4百多元钱,家里的生活费用主要依靠父亲的退休金。张昕在做了喉癌手术以后,仍在接受各种治疗。我们原来还想与他的儿子谈谈,但儿子着急为父亲去医院取药去了。
在与张昕告别时,老人颤巍巍地打开了录音机,里面放出了由张昕填词的歌曲《我的回忆》,其中寄托着对妻子的怀念,还有一些年轻时代就有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情绪。我们从中感受到老人心中的挚爱和他顽强的生命力量。(责任编辑:瑶 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