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0期


清泉石上静 岩松昕中明

作者:谭一青 郭 宏




  8月的一天,夏雨绵绵,我们在张昕女儿的引领下,穿过黝黑的楼道,走进张昕老人的家。这是一套普通小三居住房,住着张昕和他的女儿、女婿,还有一个保姆。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这里,几间屋子里,除了床和旧桌椅之外,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人们很难将这里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李维汉联系在一起,然而,这里就是李维汉亲生女儿罗静松和女婿张昕的家。
  罗静松已于今年5月病逝,我们想了解她的情况,写一篇报道。
  这是一次十分特殊的访谈。坐在轮椅上的张昕今年83岁,因喉癌手术已经不能说话,又因老年中风,左半身偏瘫,只剩一只能够活动的右手。他用写字的方式与我们聊了起来。
  
  革命者的后代
  
  罗静松出生于1918年4月,是李维汉的长女。其时,李维汉已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在第一师范附小教书。这一年4月,他参加了毛泽东等人创立的“新民学会”。1919年9月,李维汉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初回国,由毛泽东、蔡和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革命生涯。
  罗静松的母亲曹文玉也是1925年入党的革命者。罗静松在母亲去世后所写的一篇怀念文章中写道:“妈妈的童年是苦难的。11岁丧父后,先后在织布厂、织线厂当学徒,老板只给饭吃,不给工资。13岁做童养媳,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16岁时生母因生活无着,投水自尽,这事给妈妈的心灵以极其沉痛的打击,使她对人生、对社会几乎绝望。童年的苦难经历,为她以后积极投身革命,对党忠贞不贰,对劳动人民亲如鱼水,对敌斗争百折不回,准备了朴素坚实的阶级基础。”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长沙党组织遭到破坏,大批革命者被捕杀。李维汉也受到敌人的追捕。不得已,李维汉、曹文玉夫妇把三个女儿托付给长沙的亲戚,分别经武汉秘密到达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武汉时,李维汉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了八七会议。到上海后,曾兼任江苏省委书记。曹文玉则在党中央机关负责掩护工作。
  1932年,罗静松14岁,由同乡人带往上海与父母团聚。李维汉为纪念自己在湘区党的斗争经历,将自己的化名“罗迈”与笔名“劲松”合二为一,为女儿取名“罗静松”,其中也蕴含着父亲对女儿成长的期望。
  1933年4月,李维汉奉命到中央苏区工作。临行之际,他与罗静松等孩子进行了一次不寻常的谈话。李维汉说:“搞革命是危险的,万一被敌人抓住,宁可牺牲也不能暴露秘密,如果叛变,我们就不再是父女关系,只能刀枪相见。”又说:“子女不能事事依赖父母,遇到生死离别时,才不会丧失信心,陷入绝境”。父亲的这些话给予静松的教育是隽永的,在她的心中珍藏了一生。
  1934年,16岁的罗静松参加了革命。党组织安排她在上海江苏省委组织部工作。这一年的9月,由于叛徒出卖,罗静松被捕。在国民党的南京军事法庭上,罗静松受到严刑逼供,让她说出父亲与其他共产党人的下落。罗静松坚贞不屈,始终不向敌人透露半点秘密。最后,敌人将她判刑五年,关进了南京模范监狱。
  “模范监狱”坐落在南京老虎桥。说是“模范”,其实是“磨犯”,是折磨犯人的监狱。罗静松作为政治犯被关进了第三号牢房。这里还关押着江苏省委妇女部长帅孟奇、中共长淮特委委员耿建华以及洪湖游击队的领导人钱瑛等30多名女政治犯。
  监狱里的伙食很坏,政治犯的伙食标准本来就很低,每月只有4块5角钱,但狱方还要克扣伙食费,只能吃到3块钱的标准。犯人们天天吃霉米饭、白开水煮菜叶。饭菜里老鼠屎、砂子、稗子、泥土、虫子、草杆,应有尽有。吃一顿饭,每个人可以挑出一酒盅杂物。更有甚者,监狱每月只让犯人洗两次澡,狱方有意整治政治犯,让她们在普通犯人洗过以后才洗。等政治犯去洗时,浴池里的水已经脏得成了泥汤。
  帅孟奇大姐和钱瑛等人开始带领狱中的难友们向敌人展开了坚决斗争。开始,政治犯就洗澡问题向狱方交涉,第三号牢房派出口才好的宋琏代表大家出面“讲理”,结果狱方不仅不考虑她们的合理要求,还将帅孟奇、宋琏等几个带头人拉出去打手板。她们的双手全都被打肿,连衣服也没法自己穿。于是,政治犯全体绝食三天,逼使监狱同意每月给她们一次干净澡水。后来,政治犯又先后进行了三次绝食斗争,要求狱方同意送患病的牛兰夫妇进医院,要求改善伙食条件。牛兰是外国人,时任共产国际赤色职工国际太平洋书记处主任,夫妇俩被顾顺章出卖而被捕。
  女政治犯最后一次绝食为争取亲属探监送食、送书刊。她们采取了绝食绝水的斗争。这是最严峻的考验,如果绝食不绝水,那是能拖较长时间的,而如果绝食又绝水,那用不了几天就会死亡。
  罗静松在狱中活泼坚强,被狱友们爱称为“假小子”。她跟着大姐姐们参加了全部的狱中斗争。她们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坚持到底,最终压服狱方,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三号牢房里的政治犯,经历、年龄、文化程度、刑期各不相同。帅孟奇等带领大家把监狱变成了“学校”,利用坐牢的机会,学习革命道理,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学习文化知识;开展文体活动,以此鼓励大家的斗志和乐观精神。
  学习活动展开以后,监狱里顿时活跃起来。每间牢房里都展开了互教互学,有学文化的,学历史、地理的;有学外语、学世界语的。钱瑛等懂英语的同志还利用教外语做掩护,从牛兰夫妇以及狱外弄来外文报纸,从上面寻找红军的消息。
  罗静松在狱中苦学文化,进而学习英语。她学习勤奋,多思多问,竟然学而有成。解放后,党送她入清华大学化工系读书,英语成为她的免修课程。至1937年9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形成,经周恩来在南京的谈判,南京模范监狱的女政治犯获释出狱。罗静松以“优秀成绩”从这所“革命者的学校”中“毕业”了。她没有辜负父亲对她的期望。
  
  延河畔的知音
  
  1938年夏天,罗静松随母亲来到延安。到延安以后,罗静松先入陕北公学马列学院学习,随后分配到自然科学院工作。在这里,她认识了后来的丈夫张昕。
  张昕是山西汾阳人,1920年出生,1936年参加革命,担任牺盟会山西方山县联络员。1937年参加山西成成中学师生抗日义勇军,同年开仓济贫,组建冀村游击队,后与游击第一路纵队程子华部合并组建第五支队,转战晋西北一带。1938年,张昕到延安,入抗大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大学习期间,张昕因成绩优异,曾获得模范突击队员的光荣称号。不久,张昕调入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地质矿冶专业。1943年,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张昕被派往石屹圾煤矿挖煤炼土焦。在工作中刻苦钻研化工炼煤技术,成为当时延安自己培养的炼焦专家。
  访谈时,我们问张昕:“您和老罗是如何认识,又关系密切的?”
  张昕在纸上写道:“一起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她当时在学生会工作,我在大学化工系学习。因为对学技术有共同看法而相处。她在自学初高中课程,有问题向我请教。”
  一会儿,他又写道:“当时在延安,我们交换意见,知道日本一定很快要失败,中国胜利后一定要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干什么?建设社会主义靠技术,所以我当时学技术,她也在学。”
  当他拿出延安时期拍的照片给我们看时,张昕又在纸上写道:“我年轻时,人家叫我美男子。”
  这时,我们看到这位长年受到病痛折磨的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难得的微笑。显然他回想着当年他们在延水河畔恋爱时的幸福情景。
  罗静松与张昕两位年青人由于共同的志向与信念,走到了一起。他们于1946年春季结婚。罗静松的父亲李维汉请他们俩吃了饭,对他们说了一些祝福、鼓励的话,并在席间亲切地询问张昕在延安是否有朋友。
  1945年9月,罗静松与张昕先后赴晋察冀边区工作。在晋察冀边区,罗静松历任工业专科学校科长、军工一七厂实验室技术员、化工所研究生等职。张昕则在晋察冀边区发挥他炼焦专家的特长,大展身手。1946年,在宣化县负责建成我国惟一一座美国Knowles弱粘结煤卧式焦炉;1947年,在晋冀鲁豫边区枣臻,负责建成横塞曼德国焦炉一座。
  1947年,朱德总司令视察晋察冀边区军工一厂后批示:必须保证军工产品质量。当时,硝化棉、硝化甘油、爆胶等军工产品质量仅能用肉眼观察产品燃烧后的残迹来判断质量。针对这一状况,罗静松与张昕一起,着手解决军工产品的质量检验技术。他们从研究分析方法、设计仪器到制作,直至通过标定,试制成功了炸药含氮量测定仪,提高了当时军工产品的生产质量。
  随后,他们再度联手攻关。先后研究成功用硝化甘油废料,制成肥皂、油墨用炭黑原料、砂锭润滑油代用品等;晋察冀边区银行纯金样品限量的测定方法;火箭炮美国发射药稳定剂的探测。
  这对战争年代相爱相携的革命青年,在当时经济条件、技术设备极为落后的抗日根据地创造了一个个科学技术的奇迹,用自己的青春与智慧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建设新中国的功臣
  
  罗静松、张昕夫妇在华北前线迎来了全中国的解放。罗静松虽然已过而立之年,仍然希望能够进一步深造学习,为新中国的建设做更大的贡献。1949年5月,31岁的罗静松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深造。在清华,她获免修分析化学与英语两门课程。虽然年纪比其他在校的同学大得多,但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如饥似渴地学习,圆满地完成了学业,于1953年6月毕业,被分配到重工业部钢铁局设计公司工作。
  50年代,她投身于石景山钢铁厂的恢复改造和建设工作,随后又参加了湖南铁合金厂等工程的建设工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而被评为一级先进工作者。1958年,她带领一批人去宝钢,为我国钢铁工业的恢复整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60年代,罗静松担任重工业部黑色冶金设计总院第一冶炼处处长,积极投入了我国国防工业的建设,先后主持了0307工程、601工程、60工程、655工程等的设计与建设。她身先士卒亲自带领一批年轻人深入现场,在大西南的山沟里艰苦奋斗了好几年,圆满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为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工程做出了贡献。由于她对国防工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国防科委授予她“献身于国防科技事业”的荣誉奖章和证书。
  “文化大革命”以后,她担任了北京钢铁设计总院电力室主任。这个电力室由电力、电讯、自动化三个专业组成。她又先后积极投入到本溪钢铁厂、午阳钢铁厂的建设工作中。在工作中,罗静松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凡是重点工程、重要项目,她都要亲自过问,一项一项地落实,保证了午阳轧钢和本溪高炉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顺利投产,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64岁的罗静松才从自己深爱的工作岗位上退休。
  张昕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也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之中。他于1952年在石钢建成日铁式焦炉一座,并进行废焦炉铁箱实验,研制成功200公斤小焦炉。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参加了研制改进我军火炮技术的攻关项目,并用焦油产品制成消灭美军细菌弹毒菌的杀菌剂,供朝鲜前线使用。
  50年代至60年代,张昕主要从事炼焦专业的研究。他组织专家研究成功了一系列的先进设备,将许多先进技术引入煤焦工业。1963年,将国际煤分类标准通过标定介绍到国内,促使国家改变了焦煤旧的分类标准,使焦煤出口有了保证。
  在中央核工院研究设计院工作期间,张昕被聂荣臻元帅特聘为国家科委重化工专家组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