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大权旁落:“文革”中人民日报夺权纪实

作者:余焕椿




  尽管唐平铸因军报"一一三夺权"事败,从人民日报代总编辑的位置上摔了下来,被揪回了军报,但比唐平铸更有力的人物王力、关锋直接介入夺权行动,干得更疯狂,更肆无忌惮。
  
  以革命名义王力关锋再夺权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社论发表后,"文革"开始走向社会。"破四旧"、"大串连"、抄家、揪"牛鬼蛇神"、揪"黑帮"活动,在全国引起极大震动和混乱。从6月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实际停止了工作。8月底,全国政协也停止活动。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遭到迫害,各地都掀起了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踢开党委闹革命"高潮。半年时间,中国被搅得昏天黑地。
  就在这半年时间内,中央文革所有成员都在这乱势之下,为全国范围内全面夺权,出谋划策,做着各种准备工作。江青、张春桥、姚文元指挥上海夺权,制造所谓的"一月革命",为全国树立一个夺权样板。康生坐镇北京,做煽动各地响应上海夺权的思想发动工作。陈伯达、王力、关锋对人民日报实行第二次夺权,为即将到来的全国全面夺权做舆论准备。
  陈伯达在人民日报的"六·一夺权"并不顺利。他低估了吴冷西的影响,低估了人民日报编辑队伍的水平和能量。尽管"六·一"夺了权,但一些重要部门,像评论、理论等还在吴冷西时代的原班人马手中,他们并不完全听命于陈伯达和他的工作组,许多有识之士虽无力与其抗争,但都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消极抵制或不合作态度,使陈伯达和他的工作组遇到不小的阻力。他曾万般无奈地说:"人民日报这个组织,5月31日以后是改良的,不是革命的。人民日报不能改良,要革命。"
  6月以后,陈伯达已不常来报社,他正忙于策划全国范围的全面夺权,于是把联系、领导人民日报的工作,交给"文革小组"两名成员──王力和关锋。陈伯达说,"王力主要管人民日报,关锋主要管红旗杂志"。
  1月19日,王力到报社接见极力主张夺权的一派,大肆散布极左狂言,鼓动全面夺权。王力说,"上海革命造反派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两个字:'夺权'"。"这样一场文化大革命,人民日报不能无动于衷。""你们报社死气沉沉,没有革命气息,你们同北京文化大革命没什么联系,可以请北航红旗、清华井冈山、新北大、北师大井冈山、首都兵团、政法公社和革命造反派的工人进驻报社,参加报社的工作。""人民日报不要不让人进来,欢迎你们(指跟随王力进报社的北航等校学生)监督,这个报不单是他们的,也是你们的。你们外来的应有主人翁的态度,是否把你们办的《红卫兵报》的同志调一部分人来办报呢?""每个办报的同志,首先是文化大革命的战士,然后才有资格办报,不然就请靠边站,养老去,不配在党报工作。""都那么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完全是错误的","如果是保字派,就要打一点儿官腔"。
  王力还说,"1949年以来,有些人变成了资产阶级","这次要彻底打碎一切旧机器,创立新机器","要在一切部门,一切领域,凡是不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的权,都要统统把它夺过来"。
  20日凌晨,王力、关锋又来报社,重申支持夺权。王力说,他同陈伯达、康生、江青研究了几点意见:人民日报的权,凡掌握在资产阶级当权派手里、执行反动路线者手里和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手里者,统统要把它夺过来,掌握在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几个代表手里;赞成报社内一些人成立"监督小组",监督报纸工作;赞成社会上一些人进驻报社,成立"监督小组",监督报纸工作;在版面上不发表内部改革的"革命宣言"。
  接着,"遵义红旗战斗团监督小组"和"首都红卫兵监督小组"正式宣布成立。会上,关锋讲话特别强调要"火烧理论部","砸烂评论组","要把理论部的保守势力打垮"。王力甚至说,"理论部还能不能挽救出一两个人来"。
  王、关点理论部、评论组的名,是有针对性的。这两个部门在批《海瑞罢官》和"三家村"时,态度消极,对中央文革小组一些人的言行持怀疑态度,对他们"指示"从不以为然。在报社内部,他们坚决反对陈伯达、王力、关锋在人民日报煽动夺权,拉社外红卫兵进报社介入报社运动,砸烂机构,打击一大片等一系列极左做法,并经常以"井冈山"名义贴大字报,表明观点。因此,"井冈山"和理论部、评论组就成了他们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
  "遵义"积极响应王、关号召,趁机压垮"井冈山"。当夜,他们在报社涂满了"砸烂理论部"、"火烧理论部"、"砸烂评论组"、"摧垮顽固保守势力堡垒"等大标语,广播里不停地播放王力、关锋的讲话录音,公布"社内监督小组"、"社外监督小组"成立通告,宣布全面"夺权"。
  2月5日,人民日报根据王力"人民日报、广播电台、新华社要成立三角人民公社"的"指示",于上海人民公社成立的同一天,成立了"人民日报公社"。但好景不长,2月12日,毛泽东把张春桥、姚文元召到北京谈话。毛泽东说:原想建立北京人民公社,后考虑到国家体制改变的复杂问题,还是叫革命委员会好。"上海人民公社"只存在20天,便改名"上海革命委员会","人民日报公社"也随之消声匿迹。
  毛泽东虽不赞成上海政权叫"上海人民公社",但对上海"一月革命"给予了很高评价。毛泽东说,"文汇"、"解放"两报夺权"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这是一场大革命","这是全国性的问题,我们要支持他们造反"。"上海革命力量起来,全国就有希望。它不能不影响整个华东,影响全国各省市"。毛泽东还通过由"中央文革"起草向上海各造反派团体发的贺电,对"一月革命"表示完全支持。贺电说:"你们提出的方针和采取的行动是完全正确的","你们这一系列的革命行动,为全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一切革命群众,树立了光辉榜样"。号召"全国党、政、军、民学习上海的经验,一致行动起来"。
  《人民日报》在王、关的直接控制下,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将上海"一月革命"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月16日,《人民日报》转载《红旗》评论员文章《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对上海夺权的所谓经验加以总结:"这些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发起进攻,把上海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并说,这是毛泽东"在新形势下所采取的又一个伟大的战略措施,这个措施将推动全国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从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手里夺权的经验,他们提供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组织形式和斗争方法"。
  1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自己的社论《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夺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权!》。社论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夺权斗争";"革命群众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是要自己掌握印把子!有了权,就有了一切;没有权,就没有一切。千重要,万重要,掌握大权最重要";"真正的革命左派,看的是夺权,想的是夺权,干的还是夺权!"社论号召,"自下而上地夺权","展开全国全面的夺权斗争"。
  从1967年1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成立起,到1968年9月西藏和新疆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成立止,《人民日报》接连发表29篇祝贺各地夺权"成功"的社论,题目虽不相同,什么《东北的曙光》(黑龙江)、《西南的春雷》(云南)、《天翻地覆慨而慷》(江苏)、《不到长城非好汉》(宁夏)……内容却千篇一律,基调就是"夺权",什么"全国夺权形势大好,就是好,就是好!","夺权!夺权!!夺权!!!","一切权力归无产阶级革命派"等等。
  除了发社论,《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还要登一篇致敬电,内容也是千篇一律,极尽歌功颂德,宣扬个人崇拜,表示忠心之能事。什么"向您,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报告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我们把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所盘踞的党、政、财、文大权,夺回来了,都夺回来了!"什么"凯歌高奏,红旗漫卷,在欢庆胜利的节日里,我们欢呼!我们跳跃!我们热血沸腾!千言万语涌心头,心潮逐浪热泪流,我们一千遍,一万遍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什么"千年垂史,在您的指导下,由我们来谱写--谱写成您的光辉思想颂歌;万里山河,在您的指导下,由我们来安排,--安排成您光辉思想的新天下!我们永远永远是忠于您的新一代!"……有的贺电为表达按毛主席指示办事的决心,甚至整段整段用语录编写而成。一篇社论,一篇贺电,互相配合,不仅造成夺权声势,也造就了一个全新的"假大空"八股风。
  这段夺权舆论,堪称报业史上的一大发明创造!
  
  "批邪运动""四人帮"夺权得手
  
  人民日报"六·一夺权"后,机构和人员一直处在混乱和不稳定之中。
  夺权前,人民日报实行编辑委员会领导制,编委会由正副总编辑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19人组成,正副总编辑为常委。1966年5月31日,陈伯达带领唐平铸、鲁瑛等8人组成的工作组进报社,将吴冷西等19名编委,打倒的打倒,靠边的靠边,由他们指挥一切。
  6月20日,陈伯达宣布唐平铸为代理总编辑。三个月后,人民日报成立党委会,变编委制为党委制,唐平铸任第一书记。1967年1月17日,唐平铸被军报揪回,人民日报党委陷入瘫痪,随即自行解散。3月18日,王力出面说唐平铸无问题,并指定他牵头,组成一个18人的临时工作委员会,负责报社全面工作。但这个"临工委"毫无威信,根本担当不起报社的运动和业务,令上面"头痛"。
  1968年10月,"中央文革小组"又组织首都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四百余人进驻报社,领导报社的"文化大革命"。1969年12月,"工宣队"全部撤出。1973年12月,"军宣队"除少数人员外也全都回了部队。
  1970年庐山会议后,陈伯达垮台,张春桥、姚文元趁虚而入。当时有人反映,目前报社的状况是"上面是无主义政府,下面是无政府主义"。1972年8月8日,张春桥、姚文元找人民日报鲁瑛、吴冷西、崔金耀(军宣队政委)等6人谈建立人民日报领导班子问题。张春桥说,"现在也不是完全无政府,军宣队,宣传组,再加上在座的几位"。"鲁瑛作为报社的领导,我说他弱得很。文化大革命初期调来北京,不是要他来当领导的。现在成了这个局面,目前只能如此"。这番话当然是讲给鲁瑛以外的人听的,目的是要大家支持鲁瑛的工作。张春桥说"你们各位要在影响所及之内,把工作推动起来"。
  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机毁人亡,毛泽东重又让周恩来管人民日报。周恩来深知鲁瑛的水平,鲁瑛主持人民日报的工作,文理不通、标点不对的社论稿子也往他那里送。周总理曾无可奈何地对鲁瑛说:"你们以后不要让我当小学教员好不好?"1972年7月12日,周总理召集外贸部、外经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单位外事干部开会。会上,就法国内阁改组的新闻位置放得过低,批评了人民日报。周恩来说:"你们究竟是谁专政?校对专政,还是排字工人专政?要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嘛!""你们自已组织个班子,看大样,行不行?你们搞一个集体领导行不行?要从政治上考虑问题,轮流值班,看大样的人要统观全局。"鲁瑛对总理的批评无动于衷,回报社既不传达,也不执行。
  7月14日,周总理再次召集涉外部门领导干部开会,批评当天《人民日报》处理新闻不当,问鲁瑛:"你们看大样的班子组织起来没有?"鲁瑛说:"这两天我病了,还没有组织起来。"周总理很生气,严厉批评说:"你病重了怎么办?你死了人民日报就不办了?"在周总理一再催促下,报社成立了由鲁瑛、陈浚、王揖、潘非、崔奇、王若水等人组成的临时"看大样小组"。
  1975年2月,人民日报建立起新的领导班子:12人组成的"党的核心小组"和19人组成的"宣传小组"。两个小组吸收了几名"解放"了的原正副总编辑,吴冷西、胡绩伟、安岗等,但只是做做样子,两个小组的组长还是鲁瑛一人担任。但这并不意味着鲁瑛地位的巩固,也不意味着人民日报的权完全被张、姚所掌握,因为周总理还管着人民日报。只是到了"批邪运动"之后,人民日报才完完全全地落入张、姚之手,成为"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工具。
  这场批邪运动是怎样发生的呢?还得从头说起。
  林彪集团的覆灭,毛泽东重新委托周恩来主管人民日报,报社同志十分高兴。但鲁瑛等人不高兴,张、姚更不高兴。他们不能容忍《人民日报》这个重要的舆论阵地再落到周恩来手里。于是,他们寻找机会,上排挤周恩来,下打击报社革命群众,稳住鲁瑛的地位。
  1972年机会来了。先是一块版引起的轩然大波,后是王若水的一封信导致一场"批邪运动"。这两件事都是为了宣传上的一个重大原则问题:批林是批"左"还是批右。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