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大权旁落:“文革”中人民日报夺权纪实
作者:余焕椿
这块版立刻引起广泛关注。法新社当天发了一条电讯,说龙岩文章是为老干部说话的,是批评红卫兵的。同时上海方面也打电话向鲁瑛查问,文章作者是谁,谁组织的,谁审定的,送给谁看过。还说"上海工人反映强烈"。11月4日,上海《文汇情况》312期登了一篇上海工人座谈这个版的报道,说文章是"否定文化大革命",是"批群众",一大堆罪名。《文汇情况》一连发了三期,最后一期说,这篇反无政府主义文章,全国有九个省市报纸转载,八个报纸虽未转载,但也跟着发了反无政府主义文章。
姚文元叫新华社把法新社的电讯稿送给人民日报,随后又将《文汇情况》转到人民日报,要看大样小组和理论部讨论,说"同意不同意都可以"。当时理论部党支部书记是胡绩伟,管业务的是王若水,他们都看穿了张、姚玩的把戏,无非又是"引蛇出洞"。胡绩伟对王若水说:"怎么讨论啊,同意吧,它是错的;不同意吧,它又是工人意见,怎么好反驳?"
他们把"球"踢到看大样小组,让他们先讨论。看大样小组先后讨论了四次,也没有结论。姚文元没有办法,只好让大家学习中央文件。这下好,不学则已,一学反而更理直气壮了。1972年26号、31号、38号、42号文件,多次提到反无政府主义。而且,姚文元自己主持的《红旗》杂志1972年第11期中,也有反无政府主义的内容,说"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无政府主义,是妄图从'左'的方面来否定党的正确路线",张、姚为什么视而不见,装聋作哑,而偏偏要抓《人民日报》?说穿了就是周总理分管人民日报后,他们的权力受到了制约,已不能同以前那样为所欲为,所以想法儿排斥周总理。
更令他们害怕的是,《人民日报》这块版中一篇文章矛头所向,实际上指的是他们。煽动无政府主义的是他们,搞极左的是他们,假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他们。他们无法狡辩,只好把群众抬出来,说文章批到了群众头上。
批林到底批什么?《文汇报》说要批右,11月6日,一篇评论说,"要反对刘少奇一类骗子所推行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几天后,又有一篇文章说,刘少奇一类骗子一贯是右的,只是在有的时候有的问题上,搞一点形"左"实右的东西。这是当时张春桥到上海后,透露出来的"新提法",是冲着人民日报要批"左"来的。
再说一封信。为了澄清批林宣传方针,王若水上书毛主席。1972年7月20日,毛泽东在商业部的一份报告上批示:"报纸上的文章太长,谁看?要改一下。"周恩来看到后说,"林彪就是搞这一套,批林整风要从整顿文风开始"。
8月1日,周恩来对外交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有关人员说,"你们对极左思潮没有批透,'左'的不批透,右的还会来"。后来又针对一些单位的情况说,"极左思潮不批透,你们就没有勇气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周恩来强调批林批极左。
张春桥、姚文元不同意批"左",他们主张批右。8月8日,张、姚找报社几位负责人谈话,针对周恩来批极左的意见,要人民日报注意,"批极左思潮不要过头"。《人民日报》那块批无政府主义的版出来之后,张、姚更大动干戈,演出"文革"初批《海瑞罢官》那套做法,利用他们控制的《文汇报》批《人民日报》。
批林到底批什么?是批"左"还是批右?正是在批林方针出现混乱的情况下,王若水才下决心写信给毛主席,说明他赞成周总理批"左"的方针,不同意张、姚主张的批右。王若水认为这是宣传上的大问题,应当搞清楚。但他没有料到,毛泽东虽让周恩来再度主管人民日报,但在重大的宣传方针上,又不支持周恩来,反而支持张、姚。报社许多人都以为毛泽东在林彪垮台后,一定会吸取教训,赞成批"左",所以都支持王若水写信,把问题挑明,谁知事情会弄成后来这个样子!
据王若水回忆,他给毛泽东的信发出两天,"就听到一个不利的消息:12月6日,张春桥、姚文元有一次谈话。姚文元说:'主席说,林彪历史上一贯是右的。''林彪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右的。'张春桥说:'大乱是不是无政府主义?文化大革命初期,大乱是主席号召红卫兵造反。……停止党的组织生活,这是主席定的,不是无政府主义。文化革命刚刚过来,怎么能忘掉?没有大乱,哪有大治?生产搞不好,主要是阶级斗争,班子不团结,不是群众的无政府主义。''只讲极左怎么行?最后投靠苏修是极右。'"这些话表明,毛泽东是不同意批极左的。王若水仍不敢相信,但他已心中有数,而且预感到他写给主席的信会有麻烦。
果然不出所料,毛泽东把信批给周恩来,这就给周出了一个大难题,他不得不违心地改变他的主张,转向批右。这样,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有了机会,能够在人民日报掀起一场运动,既能排挤周恩来对人民日报的领导,又能打垮批"左"力量,帮鲁瑛巩固地位。
1972年12月19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一个小型会议,出席这个会议的有汪东兴、张春桥、江青、姚文元;人民日报有鲁瑛、吴冷西、王若水和崔金耀。会议由周总理主持。周对着王若水说,"主席收到你的信后,批给我们办"。"你所提的问题,就是'左'和右的问题。"
周恩来接着说:"我8月1日讲极左思潮要批透,那是指外交政策,还有工作上的一些问题,不是讲林彪的整个路线。林彪叛党叛国,那是极右了。中央报刊上曾经指出过极左思潮,红旗杂志11期也提过,但我们没把林彪定性为'左'。至于表现形式,也有形'左'实右。说林彪是'左'原则上是错误的。这是中央务虚不够,不能完全责备报社同志。""人民日报批判无政府主义这篇文章,我看了一遍,是王若水的信来了以后才看的,觉得文章是错误的,因为理论上没有说清楚,联系实际也不恰当。把林彪说成无政府主义代表也不对,林彪也有他自已的政府嘛!一个时候,群众中有极左思潮,无政府主义是个别的。有些地方说批林就是批极左思潮,这就批错了,批到群众头上了。不能把群众中的一些自由主义说成是无政府主义和极左思潮。现在批林是批林彪的反革命,揭露他,这是批判的主要矛头。"
接下来是江、张、姚讲,气氛就大不一样了。他们虽然在批林方针上占了上风,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决非明确了宣传方针就罢休,而是要借这有利之机彻底夺取人民日报领导权。
江青说:"我对人民日报的事情不大清楚。我有一个感觉,这封信不管动机如何,客观上是对中央起着挑拨作用,我看了以后很不高兴。拿着总理在某一个场合某一个问题上讲的话来加以利用。林彪的路线,右到叛国了。""你这封信,好像春桥、文元同志跟总理闹别扭,我认为过份了。怎么可以把两个政治局委员和一个常委对立起来呢?""我今天还收到一封信,是理论部部分同志写的。我还突然收到几个口袋,都是对鲁瑛进行人身攻击。"
姚文元插话:"有些信那样写,把一个人的缺点收罗在一起,简直少有,只有黄色小报才那样写。"
江青接着说,"若水同志你要在中央面前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这个版就是要在全国转移斗争大方向,不是批林。""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人民日报一潭死水,搞活一些。我看王若水同志起个好作用,你敢不敢引火烧身?"她提出,"要从这篇文章入手,从这个版入手,从理论部入手"。张、姚一起响应,叫嚷"要把邪气压下去!"
张春桥说,"人民日报不是王若水一个人的问题,人民日报还有人。这究竟是什么,需要研究"。然后,他又自己回答说,"我总觉得人民日报内部有一股力量、一股邪气,容不得外面的人"。"他们报社不但利用总理和我们之间,而且还利用中央、国务院各部看稿提的意见不一致,如先念同志如何看的。这种挑拨你们要注意。"
姚文元说,"在阶级斗争这个时刻,你站到哪里去了?""理论部我提了好几次,叫他们讨论,为什么不讨论?"
周恩来早就看出张、江、姚别有用心,努力想把一块版一封信的问题定个性质,提出解决的办法,以免节外生枝。他对王若水说,"要彻底认识这个问题。你的错误严重些说是立场问题。如果你确实感觉错了,那就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改,改了就好"。并且说:"人民日报基本上是执行主席路线的,是跟毛主席走的,红旗是树着的。"
但张、江、姚步步紧逼,他们自有打算。张春桥说:"就在批林问题上分清是非。通过这一场,领导班子可能出来。"
1972年12月19日的这次谈话导致批林方针从"左"到右的转折,同时也导致《人民日报》这块舆论阵地彻底陷落。从此,周恩来就无法过问人民日报的事了。《人民日报》在张、江、姚的控制下,连续两年开展了一场批判以胡绩伟、王若水为代表的"一股力量,一股邪气"的运动,其规模与声势,都是报社历史上空前的。
张、姚是如何策划"批邪"运动呢?
排挤周恩来。1973年4月初,姚文元让秘书打电话告诉鲁瑛:"以后送总理、东兴同志、江青同志、春桥同志的信,要先给文元同志看看再印发。"4月9日,鲁瑛写信给姚文元:"送上进一步贯彻中央领导同志指示(指12月19日讲话)的报告,请你先看看,是否妥当可行,请指示。如果可以这样做,再报告总理和春桥同志。"姚文元立即把这封信转给了张春桥。张春桥批道:"现在可以不印。要修改以后再看。王若水、胡绩伟的秩序似应以胡为主,王为次。这一点,现在似乎可以看清楚了。应由此考虑工作部署。"以后鲁瑛写信不再提姚文元"先看看",而是干脆将周总理排挤在外。
对王若水问题乱扣帽子,无限上纲。1973年12月6日,姚文元在钓鱼台对鲁瑛说:"王若水的信是右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反映的集中表现。现在看得更清楚了,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的进攻。王若水的检查我看过,在那个检查中,还提两个政治局委员和一个政治局常委如何如何,将来他会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不是对我和春桥同志,是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问题。你的毛病是有点软弱,当然也有斗争,删去批极左,当然在那样的气氛中也难以顶住。一方面在报上那样搞,发表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文章,一方面要夺权。在这样情况下要斗争,路线问题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要斗争,不能让步。"这番话,实际上是为1974年批"一股力量,一股邪气"定下的纲领和行动计划。
1974年初,"四人帮"倾巢而动,对王若水问题发动了一次"狂轰滥炸"。1月27日,江青在接见工农中央委员读书班学员和批林批孔试点记者的会议上,大肆攻击周总理和叶剑英元帅之后,莫名其妙地点了王若水的名,说:"王若水态度不好,批他!"3月,王洪文、张春桥利用接见解放军报负责人的机会,大谈人民日报问题。
张春桥说:"王若水是人民日报里的坏蛋,利用在报社工作的方便,搞了一个版批无政府主义,当然就是批广大革命群众。是上海工人发现的起来反对这个东西。最后这个官司一直打到主席那里。王若水直接给主席写信,说这是张姚观点。他们就是要抓我们两个,说我们不赞成批极左,因为我们是'极左派'。人民日报内部也不都是听中央的话,也有两条路线斗争。"王洪文说:"王若水拉着一帮人,是个专门搞阴谋的坏蛋。"
大整干部和群众,策划搞所谓"长短录俱乐部"。鲁瑛等人,有了"四人帮"这番狂言之后,一方面把王若水搞成敌我矛盾,下放劳动。一方面大揪所谓王若水的"一帮人",实际上是要搞掉反对鲁瑛的人,千方百计要搞出"大大小小的分裂中央(实即反"四人帮")的'长短录俱乐部'"来。整了理论部办公室的,还要整其他办公室的;整了煤渣胡同宿舍的,又整豫王坟宿舍的;甚至连两人步行上班,也要整出个"马路俱乐部"来。其整人的手段也极其卑劣,完全是恫吓、威逼、诱诈和哄骗,让张三揭李四,让王五批赵六;拉一部分人,压一部分人,挑动群众斗群众。他们还设立了42人的个人专案,搞了二千多张按人头和问题分类的卡片。吴冷西的名下就分了22类问题;胡绩伟名下分了19类问题;王若水名下分了14类问题。住在煤渣胡同宿舍的几位老同志家中,有什么人来往,都有人监视、报告,甚至上街还有人盯梢。
鲁瑛等人把搜罗到的材料,汇集成简报,向姚文元报告。在一份简报清样上,有这样一句话,"极少数人中流传着十一次路线斗争开始了的政治谣言"。姚文元在电话里对鲁瑛说:"已送给春桥、江青同志去看了。惊心动魄呀!我在考虑给更多的中央领导同志看。"姚文元在清样上那句话后面,加上"其矛头所指,与林彪反党集团《'五七一工程'纪要》一样",令鲁瑛改后再送他审阅。
经过这番"批邪"运动,王、张、江、姚牢牢地控制了《人民日报》,为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篡党夺权制造舆论扫清了道路。鲁瑛等人踌躇满志地说:"人民日报现在路线是非清楚了","领导班子是强的","人民日报从来没有这样紧跟中央,人民日报从来没有这样正确过!"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中央派迟浩田为首三人小组进驻报社,夺了鲁瑛的权,《人民日报》才重新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