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马关订约记
作者:谢俊美
有史书说,李鸿章出使日本是慈禧太后“强令”的,其实不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此项任命完全出自李氏本人意愿。李素以老臣谋国自居,以为此等事“非我莫属”。他在2月16日给军机处、总理衙门的电文中说:“伊藤每欲鸿章往日本报聘,争此体面。倘将来和议成后,自揣精力能远涉风涛,亦可赴倭一行。”要求总理衙门“可与田贝闲谈时谕知”。伊藤在同伍廷芳会晤时,曾提到日后议和地点可在旅顺,也可在天津,或在烟台,后经由贝将李氏上述一番意思转告日方后,伊藤遂决定将议和地点改在长崎下关〔即马关〕。可见,此次出行,完全是李氏自己要去,并非他人“强令”。李氏错误地认为,伊藤要他去,是伊藤为自己争“面子”,殊不知伊藤看中他,是因为他能屈从日本要求,出让国家主权。
由于日本早先已通过田贝向中国转述割地、赔款作为议和条件,因此,围绕着这两个问题,清朝统治集团高层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2月27日,李鸿章到京请训。召对时,他对日方提出的“非有让地之权者不必派来”的要求,表示“不敢答应”。“奏言割地之说不敢担承,假如占地索银亦殊难办”,认为户部未必有此巨款,直接把矛头指向主战的光绪帝的师傅、户部尚书翁同龢。御前会议时,翁同龢说:只要能办到不割地,即使多赔一些银两,户部当尽力筹措。当时清政府尚不知道日本索款数目,所以,翁同龢才如是说。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一直主和,他们附和李鸿章:“但言不割地则不能开讲。”李鸿章为了逃避主和避战、战败求和及背负卖国的骂名,此时仍未放下架子,故意为难翁同龢,要翁氏同他一起“同往议和”。翁同龢表示:如我办过洋务、外交,此行决不推卸。李鸿章则表示:既然割地不可行,万一议和不成,因此而导致绝决回国,他将不负任何责任 ,逼迫光绪帝和主战派给予他割地求和的权利。28日,慈禧太后召见奕訢、李鸿章及全体军机大臣。召见中,李鸿章再次要求朝廷给予他割地之权,慈禧太后当即表示允准。
日本对台湾久存吞并之心。日军攻陷威海卫后,为了给日后强占台湾造成既成事实,又向澎湖列岛发动进政。进攻澎湖就是为了占台。台湾是东南门户,台湾失,则东南无宁岁。在李鸿章赴日前夕,翁同龢多次在公私场合,向李鸿章表示“台湾万无议及之理”,要他坚持“勿割让台湾”。
2月29日,清政府将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一事通过田贝电告日本。3月3日日本在接电后,对此表示“满意”,但 中国“国书”中 的“豫订和约”须改为“定立和约”。同时要求李鸿章必须在3月19日到达马关,再一次给清政府施威加压。
名为议和 实系勒逼
按照日方规定的到达日期,3月13日,李鸿章率带其子李经方以及张孝谦、于式枚、徐寿朋、罗逢禄、马建忠、伍廷芳等一批随员和美国前国务卿科士达、美国副领事毕德格等一行31人,另有仆役90人,乘坐英轮“礼裕”、“公义”号于19日到达日本长崎下关〔马关〕。次日,人员移舟登陆,住进日方提供的“公馆”。
中日马关议和从3月20日开始到4月17日条约签字画押,历时26天。其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集中会谈有五次。说是会谈,因为是战败求和,实际上全是日方勒逼。
议和地点设在马关春帆楼。3月20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举行首次和谈。和谈前,双方互阅全权证书。伊藤仍指责中国“国书”未盖用“御宝”,指为不合“公法”。不过在他看来,有李鸿章来就可以了,这些已无关紧要,遂“姑不深论”。
会谈一开始,李鸿章就令罗逢禄宣读中方拟好的英文停战节略。接着李又讲了一通中日同文同种,应从维护亚洲大局出发、永结和好之类的话,并以“你我交好已久,有话尽可彼此实告,不必客气”,仍旧摆出一副老练的架势。伊藤报之以冷笑,根本不给他面子,指责十多年过去了,中国“何至今一无变更!?”接着宣读日方拟订的四条停战条款:
一、日本认为停战“对中国有益”,因此,日军除占领战争中所侵占的地区外,中国还须将尚未交战、日兵未到之大沽、天津、山海关三处交给日本“为质”;
二、上述三处的中国军队须将一切军器、军需品移交日本军队;
三、天津与山海关之间的铁路由日本支配管理;
四、休战期间,由中国负担日本的军事费用。
大沽是天津的出海口,咽喉要道;天津是京师门户,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驻节之地;山海关是连接东北与内地的军事险要;而且三处均在直隶总督辖境内,日方提出如此苛刻条件,实际是逼清政府彻底投降,也是给直隶总督李鸿章以难堪。
21日,双方围绕停战条款进行第二次会谈。会谈一开始,
李云:“天津系通商口岸,日本亦将管理乎?”
伊云:“可暂归日本管理。”
李云:“三处皆系险要之地,若停战期满,议和不成,则日军先已据此,岂非反客为主?”
伊云:“停战期满,和议已成,当即退出。”
李鸿章指责日方所提停战条款,“未免陵逼太甚”,但伊藤执定“若遽尔停战,实于日本兵力有碍”,故“必须有险要为质,方不吃亏”。
李云:“我为直隶总督,三处皆系直隶所辖,如此与我脸面有关。试问伊藤大人,设身处地,将何以为情?”“山海关系北京门户,若日兵往攻,必京师震动,我国难堪,本大臣亦难以为情……日本如真欲和好,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日本勒逼欺侮到了这个地步,李鸿章还大讲其“脸面”,“难以为情”,真是可气可叹。其实,日本“作质三处”都是日本大本营第三期与清军在华北平原决战中确定的战略目标,日本想通过和谈,不战而得。于是伊藤毫不客气地说:“两国相争,各为其主,国事与交情,两不相涉”,从而拒绝了李鸿章的乞求。
停战一节,终因日方“要挟甚多”,中方难以接受,而无法达成协议。旋因28日李鸿章遇剌,日本惟恐列强干涉,议和中辍,对日方不利,才单方面宣布停火20日。事实上直到《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方也未同意与中方签订停战协定。
24日,中日举行第三次会谈。在这次会谈中,伊藤毫不掩饰地宣示日本要吞并台湾的计划。
伊云:“我国之兵现往攻台湾,不知台湾之民如何!?”
李云:“贵大臣提及台湾,想遂有占踞之心,不愿停战者因此,……台湾不守,则又何如?”并以英国反对日本占据为由,表示反对。
伊云:“有损于华者未必有损于英也。贵国如将台湾送于别国,别国必将笑纳也。”
就在这次会谈结束,李鸿章在返回住处的途中,遭遇日人小山丰太郎的枪击,身负重伤。其中一粒子弹击中李氏左颧,深入左目下,一时血流衣衫。事情发生后,日本朝野震恐,伊藤、陆奥闻讯,立即前来探视。他们担心万一李鸿章因枪伤死去,列强干涉,进行中的中日议和势必中止,这将给日本对中国的勒索大为不利,“忧惧之情,见于辞色”。第二天,天皇也派遣御医前来“视疾”。为了不让和议中辍,日方通过田贝,提名由李经方负责谈判,清政府求和心切,表示同意,遂加派李经方为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的枪伤虽重,但因子弹未及脑部,尚无大碍,经过数天静养,精神好转,于是又恢复了与伊藤的和谈。
李鸿章到日本的第二天,就要求日方出示议和条款,但日方一直不肯拿出来。直到3月31日,在中方的一再催促下,伊藤博文才向李鸿章出示了日方拟订的议和条款。议和条款共10项,主要内容为朝鲜自主、割地、赔偿兵费、最惠国待遇、增加通商口岸、通商权利等方面。此后双方就上述内容进行“辩驳”,说是“辩驳”,还不如说是李鸿章向日方“乞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