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中缅印战场上的孙立人将军(上)

作者:徐康明




  日军第三十三师团侦察到英缅军退守仁安羌的情报后,迅即派一个加强联队(团)迂回到英缅军后方,截断其退路。4月14日,英缅第一军军长斯利姆中将下令炸毁仁安羌油田的全部设施,在身后的熊熊大火中继续北撤。日军以一个大队(营)兵力抢占宾河北岸渡口,同时分兵切断马格威至仁安羌的公路,以主力从南向北压过来,将英缅军第一师和第七装甲旅一部共约七千人包围在仁安羌地区。
  4月14日下午2时,亚历山大紧急约见中国远征军驻英缅军司令部代表侯腾,“以该方面情况紧急,要求迅加援助”。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接到侯腾的报告后,于当天下午5时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派新三十八师副师长齐学启率师主力第一一二、一一三两个团,由曼德勒开赴西线的纳特曼克和乔克巴当,救援友军。中方派出的援军由英缅军第一军军长斯利姆中将指挥。孙立人师长率师部和第一一四团两个营留守曼德勒。
  在新三十八师援兵西进途中,被围的英缅军不断来电催促。4月16日,被围两昼夜的英缅军已经粮尽弹缺,水源断绝。救兵如救火!孙立人亲赴前方,率领第一一三团乘坐亚历山大紧急调来的80辆福特牌红头汽车,从乔克巴当星夜兼程,于4月17日黄昏到达仁安羌外围。斯利姆也一同前往,以便协调中、英两军的行动。
  第一一三团于4月17日夜发动进攻,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激战,到18日中午,肃清了占领宾河北岸的日军。由于敌情不明,加之宾河南岸的地势比北岸高,我军必须渡河仰攻。日军则处于居高临下、以逸待劳的有利态势。如果仓促进攻,攻势一旦受挫,日军即可摸清我军的虚实。这样一来,不但不能解救友军,我军也将陷于被动。孙立人果断下令暂停进攻,抓紧观察地形,侦察敌情,调整部署,准备于19日拂晓重新发动攻势。
  在包围圈里的英缅军第一师师长斯考特少将用无线电话向斯利姆告急说:“本师断水已经两日,困难万分,官兵无法维持,势将瓦解。”他哀求斯利姆催促中国军队立刻渡河解围,并表示:“如今天再不能解围,我的部队就要树白旗了!”斯利姆虽然对孙立人的周密部署表示钦佩,但是更急于解救自己的部队,他敦促孙立人立即下令发动攻击,万万不能等到明天。孙立人请斯利姆转告斯考特:“贵师既然已忍耐了两天,无论如何再坚持最后一天。中国军队一定负责在明天上午6点钟以前将贵师完全解救出围。”斯考特急切地询问“有无把握?”孙立人斩钉截铁地回答:“中国军队,连我在内,纵使战到最后一个人,也一定要把贵军解救出险!”
  4月19日凌晨4时,东方的鱼肚白还没有出现,孙立人指挥一一三团的健儿,悄悄地逼近日军阵地,突然发起猛攻。为了迷惑敌人,同时在日军阵地周围放火,吹冲锋号,并派多支小分队进行袭扰,使敌军无法判断我军的虚实。
  杨振汉营长率领一营担任主攻,在山炮、迫击炮和轻重机枪的火力掩护下,冒着枪林弹雨,迅速涉水过河,登上南岸,与敌军展开肉搏战,从左翼突破敌军阵地。强悍的日军不断组织反扑,阵地三次易手。孙立人及时调后续部队顶上去,不断扩大突破口。战斗向纵深发展。
  三营营长张琦率部向油田方向进攻,几次冲锋都被敌军严密的火力挡回来。张琦激励全营官兵:“第二○○师坚守同古12昼夜,打得鬼子人仰马翻。我们新三十八师也不是孬种,入缅第一仗一定要打出个样子来。弟兄们,跟我冲,胸膛中弹的是英雄,屁股中弹的是狗熊!”张琦亲率八连从左侧迂回,被日军机枪射中,身负重伤。他倒在地上还竭力高呼:“弟兄们,杀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三营官兵在营长的鼓舞下,一鼓作气冲到油田。遍地的油管、油罐、油桶在枪炮声中燃起熊熊大火,火势随着油流向四处蔓延。敌我双方在烈火硝烟中混战。我军官兵涉水过河时衣服被打湿,反而有利于火战。孙立人指挥部队抢占制高点和上风口,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导权。
  敌我双方激战到下午3时,我军夺取了501高地,击溃日军主力。到下午5时,全部收复了仁安羌油田区。在这一场恶战中,日军遗尸一千二百余具。我军一一三团上千战斗兵员亦伤亡过半。
  斯考特见到孙立人之后,仍然惊魂未定,不敢相信已经脱离险境。他问孙立人:“孙将军,您们真的把日本鬼子都打跑了吗?”孙立人反问他:“斯考特将军,难道您还有什么怀疑吗?”
  中国军队经过浴血奋战,解救出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地区的英缅军七千多人,战车三十多辆,军马一千多匹。同时被解救的还有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五百多人。我军还将夺回的英缅军辎重汽车一百多辆交还给英方。英缅军解围之后,于当天在中国军队掩护下渡过宾河,继续北撤。他们走过中国军队的阵地时,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与中国官兵热烈拥抱。
  仁安羌大捷轰动了中、美、英三大盟国,一扫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英、美军队接连失利造成的沉闷气氛。英国官方人士称仁安羌大捷是“暴风雨前暂时沉寂中的一道清流”,将英军在仁安羌脱险称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为了表彰孙立人将军及其所部在仁安羌的重大战功,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后来授予他“帝国司令”勋章,孙立人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外国将领。他还获得了中国的四等云麾勋章和美国的丰功勋章。新三十八师副师长齐学启,参谋长何钧衡各记大功一次。一一三团团长和各营营长也分别获得奖励。
  
  撤退时军威严整练精兵准备反攻
  
  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在缅甸战场西线接连击败英缅军并跟踪北上,却在仁安羌一役中遭到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痛击,伤亡惨重,锐气大挫。孙立人决定集中全师兵力乘胜反攻,击破这一路敌军,稳定西线,确保中路我军主力右翼安全。他命令在纳特曼克待命的一一二团和留守曼德勒的一一四团两个营迅速赶到仁安羌地区,计划于4月21日拂晓迂回正面日军右翼,切断其归路,压迫到伊洛瓦底江东岸一举歼灭。
  在仁安羌脱险的英缅军犹如惊弓之鸟,急急忙忙向印度撤退。亚历山大对中方隐瞒英方的真实意图,一再要求中国军队提供掩护。他在4月18日就命令斯利姆立即开辟一条跨过钦敦江向西北撤退的路线,并要求对中国军队严格保密,“千万不能让他们抓住把柄,指责英国军队逃往印度”。英方还谎称在乔克巴当西南发现敌情。4月21日零时,斯利姆要求孙立人将新三十八师带到乔克巴当附近掩护英缅军。亚历山大还说服负责指挥中国远征军的史迪威将军和新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将部署在中路的第五军主力第二○○师和新二十二师也调派到西路的乔克巴当一带。
  4月25日,日军再次占领仁安羌。新三十八师将士浴血奋战的战果付诸东流。4月28日,新三十八师又奉令渡过伊洛瓦底江,占领实皆,掩护英缅军和第五军主力撤退。同日,东路日军攻占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总后方基地腊戍,切断了滇缅公路。斯利姆得知这一消息,下令待英缅军后卫全部过桥后,立即炸毁伊洛瓦底江上最大的桥梁——位于曼德勒以南的阿瓦桥。当夜23时,阿瓦桥在一声巨响中坠落。监督炸桥的斯利姆哀叹:“这既是一幅可悲的情景,也是一个信号,我们丢掉了缅甸。”
  东路日军的快速部队于5月上旬越过滇缅边境,接连攻占畹町、遮放、芒市、龙陵、腾冲等城镇,一直推进到怒江西岸,大有强渡怒江,直取昆明之势。中路日军也抢在中国远征军前面,攻占缅北交通要冲八莫、南坎,堵塞了中国军队撤回云南的所有通道。日军第十五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集中优势兵力,企图对滞留在曼德勒——密支那铁路沿线的中国远征军主力新二十二师、九十六师和新三十八师进行分割包围,最后一举歼灭。
  5月2日,新三十八师奉杜聿明的命令,沿曼——密铁路转移到温佐附近,掩护第五军主力北撤。孙立人对日军以双重钳形攻势围歼中、英军队的意图洞若观火。他认为,这时中、英两军还保存相当实力,只要两军同心协力,就能够粉碎敌军的攻势。他驱车赶上亚历山大,恳切陈词,建议将英缅军的一部分大炮和坦克配属给新三十八师,本师决以全力斩断沿钦敦江北上的日军左钳,守住卡萨,使日军不敢穷追,确保中、英两军各部安全撤出缅甸。亚历山大以“英军已奉命撤往印度,大炮和坦克均已后撤,而且一无汽油,二无给养,不堪再战”为由,拒绝了这一建议。孙立人再三强调,此举事关缅甸所有盟军的安危,要求亚历山大慎重考虑,但亚历山大始终不为所动。后来英缅军为了轻装逃命,竟然将全部大炮、坦克和辎重汽车丢弃在钦敦江东岸,成为日军的战利品。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