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中缅印战场上的孙立人将军(上)

作者:徐康明




  5月9日,杜聿明在英多召集新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第九十六师师长余韶、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开会研究突围部署。杜聿明要求新三十八师与第五军一起,向北翻越野人山前往云南。孙立人主张按照史迪威的命令,就近向西退往印度较为妥当。两人各执己见,不欢而散。
  当时新三十八师主力在卡萨对八莫、密支那方向的日军布防,担任后卫的一一二团仍在温佐。全师兵力分散,前后相距约一百公里,而且后卫已经同敌人的追兵交火,师主力右翼也发现敌情。缅甸的雨季即将到来,北撤回国路途遥远,不但要翻越山高林密、荒无人烟的野人山,而且要冲破日军的重重封锁线。面对严峻的局势,孙立人权衡利弊,毅然决定带领新三十八师奔赴印度。决心既下,他迅即指挥主力回师温佐,击退追兵。新三十八师的回马枪打得日军措手不及。全师前后夹击,一举歼敌八百余人,日军自此不敢穷追新三十八师。
  新三十八师摆脱追兵后,由温佐折向西北,进入缅印边境的山林地区。为了避免官兵在茫茫林海中失散,孙立人下令用绑腿和背包带前后牵拉。这一办法虽然解决了走散的问题,却无法在遮天蔽日的密林中辨别方向。他又派士兵爬到最高的大树上,根据太阳的升落测定方向。新三十八师艰难地在原始森林里缓慢地摸索前进。后来找到几个当地人为向导,才带领部队走出密林。
  5月18日下午,新三十八师到达钦敦江东岸的榜宾,发现江中有日军舰艇巡逻,岸上有便衣队侦察。当时前临大江,后有追兵,形势十分危急。全师官兵都捏了一把汗,将脱险的希望寄托在师长身上。孙立人冷静观察,沉着部署,下令各部就地取材,抓紧编扎竹排木筏,同时派兵虚张声势,摆出准备在此决一死战的姿态威慑敌人。当天深夜,全师分多路从白天选好的地段迅速渡过钦敦江。孙立人亲自指挥殿后部队,最后一个过江。日军追兵在我军后卫过江15分钟后赶到江边,只能放枪为我军送行。第二天上午,日军主力到达榜宾,遭到新三十八师后卫部队的阻击。战至21日下午,歼敌二百余人,救出被俘的英缅军官兵三十余人。
  新三十八师主力部队渡过钦敦江后,彻底摆脱了敌人的追兵,于5月27日到达印度东北边境的普拉村。该地距战略重镇英帕尔约三十公里。5月30日,在卡萨战斗中与师部失去联络的一一三团也乘隙渡过钦敦江,并于6月8日到达英帕尔。他们带来了齐学启副师长失踪的消息。
  齐学启于5月9日奉令带领参谋和警卫人员到卡萨前线了解一一三团的战况,接着又赶往第五军军部向杜聿明汇报情况,并护送在野战医院治疗的本师伤员归队。5月19日,齐副师长一行在钦敦江东岸霍马林以南十余公里处遭到日军骑兵突袭,身负重伤,不幸被俘,被日军送到仰光关押。日军威胁利诱,软硬兼施,企图迫使齐学启投降。齐学启顽强不屈,被囚三年,矢志不移。侵缅日军溃败前夕,指使派来劝降的汪伪汉奸于1945年3月7日杀害了齐学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追晋齐学启为陆军中将,以表彰他舍生取义的壮烈事迹。
  新三十八师自1942年4月5日由云南赴缅作战,至6月8日撤退到印度英帕尔。在短短两个月里,卫戍曼德勒安定地方,驰援仁安羌救出友军,并多次掩护英缅军和中国远征军主力部队撤退,出色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最后全师秩序井然地转移到印度。全师到达英帕尔时还有官兵七千多人,所属三个团均保持着完整的建制。在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入缅参战的三个军、九个师和各直属部队中,新三十八师是缅甸防御战失利后,经过艰难的撤退还保持完整建制的惟一一支部队。
  新三十八师在缅甸脱离险境,全师官兵进入印度后都松了一口气,准备好好休整一番。在印度的英国军政官员却充满了殖民主义老爷的傲慢与偏见。他们认为面对的是一群走投无路、毫无军纪的溃兵。英印东方警备军团团长艾尔文中将下令,只准新三十八师在英帕尔城外的指定地点驻扎,不得擅自行动,并企图以“非法入境”为由予以缴械。几天前刚从缅甸逃出来的斯利姆正在英帕尔休养,急忙劝阻艾尔文,并向他介绍了新三十八师在仁安羌救出自己部队的情况,强调该师的战斗力很强,英印军决不可轻率行动,以免引起严重后果。孙立人闻讯后严正表示:“倘无理对待我军,余将率部队以武力反抗!”他命令部队就地构筑工事,维护修理枪械,整顿军容风纪,随时加强戒备。同时派出联络官与对方交涉。艾尔文不敢造次,急电新德里请示英印军总司令韦维尔上将。适值亚历山大也到了新德里,向韦维尔表示同意斯利姆的看法。
  几天后,艾尔文以拜访孙立人将军为名,前来新三十八师驻地探听虚实。孙立人洞悉其来意,命令部队列队欢迎。艾尔文看到,中国军队军装虽然破旧,但官兵个个精神抖擞,枪炮擦得锃明瓦亮,军容严整,凛然不可侵犯。艾尔文回到英帕尔后,第二天就派军需官送来大米、白面、蔬菜、香烟、罐头等慰问品。
  1942年6月14日,11个反法西斯盟国在新德里举行联合阅兵典礼。中国政府命令入印刚刚一个星期的新三十八师派一个步兵排,护送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出席,并代表中国军队受阅。这支小分队在分列式比赛中名列第一,获得“步伐最整齐、精神最饱满、军容最壮盛”的评语。英印总督特别宴请中国参阅小分队,并破例批准加尔各答的六千多华侨集会游行,欢迎来自祖国的军队为国争光。自此以后,新三十八师不但蜚声印度,而且受到各盟国舆论的盛赞。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向孙立人颁发丰功勋章的授勋辞中说:“中国陆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中将于1942年缅甸战役,在艰辛环境中,建立辉煌战绩。仁安羌一役,孙将军以卓越之指挥,击灭强敌,解放英军第一师之围,免被歼灭。后复掩护盟军转进,于千苦万难中,从容殿后,转战经月。至印后,尤复军容整肃,不灭锐气,尤为难能可贵。其智勇兼备,将略超人之处,实足为盟军楷模。”
  1942年7月15日,新三十八师由英帕尔开往加尔各答西北二百多公里的蓝姆伽进行编练,全师的武器都更换为美械装备。随后,从缅北山区脱险入印的第五军新二十二师和军直属部队一部共二千多人,也于8月来到蓝姆伽接受编练。
  根据中美两国的协议,撤消了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成立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由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中将兼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原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史迪威调来大批美国军官,按美军的训练方式编练中国驻印军。中国利用“驼峰”航线的飞机,从国内空运兵力充实中国驻印军。到1942年12月,空运到蓝姆伽的三万二千多名官兵,一部分补充新二十二师和新三十八师,其余的兵力组建了总指挥部直属的炮兵团、工兵团、汽车兵团、辎重兵团、野战医院等。
  中国驻印军的军事训练以学习使用美制武器和热带丛林战术为主要科目。首先由美国教官进行六个星期的基本训练,然后在中国军官带领下按照美军的标准继续操练,美国教官在场督导。第一批参训部队计划于1943年2月完成训练任务。为了克服语言障碍,各部队都配备了翻译,其中有不少是自愿从军的西南联大等大学的学生。参加过缅甸防御战的老战士怀着报仇雪耻的决心,苦练杀敌本领。从国内补充的新兵大部分是知识青年,对美国教官的讲授领会很快。部队的技、战术水平迅速提高。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和补充,中国驻印军两个主力师的兵员均达到一万二千多人。每一个师的编成内有3个步兵团,师直属的7.5山炮兵和10.5榴弹炮兵各1个营,工兵、辎重兵、通信兵各1个营,还有摩托化搜索连、特务连、卫生队、野战医院等单位。每一个团有3个步兵营、8.1迫击炮和3.7战防炮各1个连、通信兵和骡马辎重兵各1个连,以及特务排、卫生排等,兵员约三千人。每一个营有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火箭炮排。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的直属部队有3个炮兵团,每团重炮36门;6个战车营;1个汽车兵团,载重汽车400辆;2个工兵团;2个化学兵团(后改为重迫击炮团,每团重迫击炮48门);1个骡马辎重兵团;1个特务营;1个通讯营;1个战车训练处。缅北反攻战役开始后,又配属给新三十八师1个战车营和1个重迫击炮连。中国驻印军的兵力和装备不但大大超过国内其他部队,而且同日军相比也毫不逊色,足以与其抗衡。
  1943年初,中国驻印军第一批部队的整编、训练和装备基本完成。接替罗卓英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郑洞国将军也率领军部人员到达蓝姆伽,正式成立新编第一军,准备反攻缅甸。出征前夕,英印军总司令韦维尔上将和比哈尔邦总督于1月2日来到蓝溪县城,代表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向孙立人将军颁发“帝国司令”勋章。中、美、英在印度的高级将领应邀出席隆重的授勋仪式。韦维尔上将致辞说:“奉英王陛下命令,本人今天代表陛下将C·B·E勋章授予孙立人将军阁下,以纪念阁下去年在缅甸手创的惊人功绩,和对阁下这种英勇行为的崇敬。”比哈尔邦总督代表英王设宴招待孙立人和各国来宾。(待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