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1958年中国军事科学技术代表团访苏前后
作者:罗舜初
核潜艇研究建造工程上马
就在我们一心一意等待苏联答复为中国海军提供新技术的同时,中央批准了聂总关于研制建造核潜艇的报告。核潜艇是现在的叫法,当时我们叫做原子动力潜艇。
1957年9月,聂总率中国政府工业代表团赴苏联谈判。临行前,代表团的雷英夫同志征求我的意见,有没有值得提出的问题。据我侧面了解,苏联当时正在准备制造原子潜艇,我建议谈原子工业项目时,把潜艇核动力反应堆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为我们将来上核潜艇做些技术准备。
1958年上半年,中国的原子能反应堆开始运转,将原子能动力用于国防方面已经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6月18日,聂总召集刘杰、张连奎、万毅、安东和我几个人开会,讨论研制核潜艇问题。
此后不久,苏振华和我邀请张劲夫、钱学森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到海军来共同商讨研制核潜艇的问题。当时,“大跃进”已经开始了,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搞核潜艇都很热情,愿意全力投入。
6月27日,聂总将大家的意见汇总,正式给中央写了报告,建议本着自力更生的原则,自行设计和试制能够发射导弹的原子潜艇。报告还建议以我、刘杰、张连奎、王诤4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并确定我为组长,张连奎为副组长,筹划和组织领导这一工作。报告送上去以后,很快就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批准。
7月初,四人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建造核潜艇的具体分工和计划。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潜艇的艇体设计、机电、无线电、火箭武器等方面困难是有的,但有信心克服,基本上可以做到自力更生。最困难的是原子动力装置,除了自己积极研究外,还需争取必要的外援,如请苏联专家对我们的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帮助审查和做必要的修改。据刘杰讲,他曾与二机部的苏联专家谈过,专家表示,他个人愿意大力支持。另外,中国有些试验设备还不完备,有些试验还需要拿到苏联去利用他们的设备进行试验。总而言之,虽然是自力更生为主,但某些关键性问题还离不开苏联的帮助。
我当时的想法是,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很具体,也很实际。我们在搞十二年规划时,曾提出过建造原子潜艇的研究项目,并且把规划送到苏联请他们帮助审查。现在似有必要经过一定途径,告诉苏方我们规划中研究原子潜艇的计划提前了,以便争取他们能对我们给予必要的援助。会后,我把讨论的意见写成报告,以我和张连奎的名义上报聂总。其中提出,为了缩短对原子动力单独摸索的时间,争取早日完成任务,需要通过一定途径告知苏方,请他们对我们进行必要的技术援助。
因为二机部已经同苏联专家谈了提前造核潜艇的事,为了和造船方面能够协调一致,7月中旬,我和一机部九局邓存伦同志一同约见苏联造船专家伊夫契金和舍夫琴科,借着商谈造船工业如何“大跃进”的话题,向他们吹了吹风,说明了我们准备造核潜艇的想法,并希望他们就一机部需要做哪些工作,需要哪方面的人才,担负哪些任务提出建议。他们表示对此力所不能及,并说下个月到苏联时,苏联海军也不能解决,要和专门机构谈才行。他们对核潜艇问题在内部也不便多问,问多了是要违反纪律的。通过这次约谈,我感到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在苏联专门有一个机构在进行,不是海军,也不是工业部门,希望8月份到苏联访问时能和对口部门进行交流。
中国军事科学技术代表团访问苏联
1958年春夏之际,中央军委决定派出中国军事科学技术代表团前往苏联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谈判、参观和访问,代表团团长由副总参谋长张爱萍担任,副团长由总参装备部部长万毅、空军副司令员常乾坤和我担任。这是我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访问苏联。对于这次访问,从上到下的期望值都很高,因为就在1957年10月15日,聂总代表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签订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的原子工业的协定》,简称“国防新技术协定”。根据协定,苏联政府将在建立综合性的原子工业、生产与研究原子武器、火箭武器、作战飞机、雷达无线电设备以及试验火箭武器、原子武器的靶场等方面对中国政府进行技术援助。
协定签订后,大家都很兴奋,从上到下普遍认为,只有苏联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可能把原子弹、导弹这些最新技术无代价地给我们。就连我这个过去曾经多次抱怨苏联向我们推销陈货,技术上有保留,只给我们二流技术和装备的人,也觉得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和以往是有些不一样,苏联同志真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就共产主义者队伍说来,四海之内皆兄弟。”
就在协定签订后不到3个月,苏联派出以盖德柯夫少将为组长的规划小组到中国帮助我们为火箭、导弹武器试验场勘查选址。其中海军组有八九个人,我和孙继先同志和苏联专家组前往上海、葫芦岛等地进行了实地勘察,并和陈士榘、孙继先在专家组制定的靶场配置图上签了字。一切似乎都在按照国防新技术协定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气氛下,中央军委下达军事科技代表团组团任务后,大家的心情都很轻松,觉得此行一定会满载而归,甚至有人觉得此行就是去签合同了。
当时不仅我们心里高兴,苏联顾问们也很乐观,积极帮助我们进行出访前的准备工作。普拉东诺夫就曾对我说,你们这次出访,在参观科学研究机构时,以及同苏联同志接触时,你尽管问,直到问个明白为止。6月中旬他回国休假,我到北京火车站去送他,临上车前他告诉我,刚接到莫斯科的指示,已经确定由他帮助海军方面的科学谈判工作,他在莫斯科等我们。
中央批准研究建造核潜艇后,离中国军事科学技术代表团出发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一边组织筹建核潜艇研究建造的班子,一边为出访做准备,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一天,周总理要我找一个精通潜艇通信的同志,他要了解有关水下长波通信的情况。我带着海司通信部陆建勋同志到西花厅向总理汇报。陆建勋那时还不到30岁,总理一见面就说这样年轻啊!得知陆建勋毕业于清华大学、在校所学的专业和入伍后的工作经历后,总理笑着说,也算个年轻专家了。关于长波台的建设问题,总理问得非常仔细,除了超长波的定义,超长波电台和广播电台有什么区别外,一些学过无线电专业的人都不一定想到的问题,总理都想到、问到了。如为什么超长波能穿透海水而超短波就不能?为什么超短波能穿透电离层而超长波又不能?对于陆建勋的解答总理非常满意,他很客气地对陆建勋说,我听懂了,谢谢你!当时,总理还向我询问了前几年苏联帮助海军建长波台后使用的情况。最后,总理要我准备一份从1956年以来,特别是这半年海军了解苏联新武器过程的材料。后来我才知道,为苏联提议在中国建长波台和搞联合舰队的事,毛主席在赫鲁晓夫来访时和他吵起来了。赫鲁晓夫在中国访问期间,关于周总理给他的那封希望苏联为中国海军提供新技术的信,只字未提。
得知这个情况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即将进行的这次访问,有些预定方案看来要调整了。既然毛主席已经对苏联人说了,撤回我们请苏联帮助搞核潜艇的要求,那我们到苏联后再主动谈这个事就不合时宜了。
于是,我把我的一些想法同萧劲光和苏振华谈了,大家取得一致意见后,我给张爱萍写了封信,其中谈到,这次出国主要是与苏方交换科学研究方面的问题,海军和其他军兵种的情况有所不同,除了代表团规定的应注意的问题外,我考虑,关于导弹快艇和导弹潜艇的事我们根本不提,如果他们主动介绍研究这些项目时技术上应注意的问题,我们只是竖起耳朵听,不主动伸手向他们要资料。假如他们愿意提供一些研究参考资料,我们不拒绝,并表示感谢,如果对方想了解我们工作进行的情况,则告诉他们,我们会克服一切困难,把工作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