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1958年中国军事科学技术代表团访苏前后
作者:罗舜初
中国军事科学技术代表团是8月5日离开北京的,我因为还有许多工作要安排,直到8月19日才启程。在飞机上,只有我一个中国人,我不会俄语,无法和邻座的苏联人交流,正好思考问题。总的想法是,就目前这个样子,很难想象,此行能否顺利。
到了莫斯科,情况果然不尽人意。不知道什么原因,苏联方面根本就没让普拉东诺夫露面。据先期到达的我们海军司令部办公室外事科科长房方同志讲,中国代表团一到莫斯科,苏方就首先设限,声明有关原子潜艇和导弹武器等尖端技术,不在交谈范围之内。
在后来的一系列活动中,也是处处不顺。对方谈的最多的是他们认为非要害的内容,如水声等。而两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已经作了许多修改的中国海军科研规划,苏方却只字不提,只答应商谈苏方1956年帮助制定的那个早已过时的规划方案。至于苏方安排我们参观的项目,则都是一些老旧或者他们认为没有继续生产价值的东西,新的和尖端的装备和技术根本不给我们看。导弹快艇是我们早就要求引进的,苏方不但不安排我们参观,在技术交谈中也是一带而过,不作详细介绍。有些柴油机和燃汽轮机,我们从顾问口中得知,苏联海军已经在使用,接待人员却说尚在研制中,不能把不成熟或未定型的东西交给中国同志。至于一些一般性的资料,他们也是只给你看一部分,保留一部分。
在交谈中,我们按照出国前制定的方案,以介绍自己的科研课题和提问商榷的方式,希望能引发对方多提一些技术方面的具体建议。但对方自有一定之规,不管我们怎么提问,他们总是手不离稿,口不离纲,只谈发展方向,不提具体意见,具体的技术内容死活不涉及。这哪里像当时对外宣传的坚如磐石、兄弟般友好的社会主义阵营!结束了在莫斯科的工作后,中国代表团到列宁格勒参观访问。苏方对活动日程和参观项目做了精心设计。我们在主人的安排下参观了十月革命攻打过的冬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以及列宁在俄国和芬兰边境撰写《国家与革命》的森林小木屋等苏联革命历史遗址。波罗的海舰队的新型舰艇近在咫尺,却不安排我们这些海军同行参观,领我们登上的却是涅瓦河上的旅游船。航行到造船厂河段时,他们还把舷窗上的帘子放下来,似乎害怕我们看到什么。在船模试验水池进行专业参观时,连做试验的舰艇模型都被罩了起来,显然是要对我们保密。在一所由寺庙改建而成的海军舰船研究所参观时,我半开玩笑地对苏方陪同人员说,我们这次简直是来上历史课的,你们除了对我们进行苏联历史教育,就是给我们看快进博物馆的东西。
当然,也有个别单位例外。在莫斯科的电池研究所,所长就很热情好客,他尽其所有,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从陪同人员的表情不难看出,这位所长违反了对方的有关要求,我很为他日后的处境担心。另外,正在国内休假的苏联造船专家哥洛运,也对我们给予了许多帮助,为我们如何开展工作出了很多主意。但是从总体上讲,这次访问很不成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至少对于由我兼任组长的代表团海军组来说是这样的。
中国政府专家代表团访苏和“二四”协定
9月7日,我们结束访问回国。就在第二天,赫鲁晓夫给周总理来电,对他6月28日的信件给予答复,同意“在舰艇新技术方面,给予广泛的帮助”,并邀请中国政府派代表团赴苏商谈。
这真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苏联方面为什么变的这样快?我想,这可能和当时的国际局势有关。为了支援阿拉伯人民反对美国武装入侵中东的斗争,毛主席决定从8月23日起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开始炮击金门,摆出收复台湾的架势。这一招果然厉害,美国立即将第七舰队主要兵力东调,极大地缓解了中东的紧张局势。面对台湾海峡紧张局势,赫鲁晓夫弄不清毛主席的真实意图,9月5日晚上,提出要派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到中国了解情况。毛主席、周总理向葛罗米柯交了底。葛罗米柯9月7日离开北京回国。9月8日赫鲁晓夫就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信,宣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侵略也就是对苏联的侵略,苏联一定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卫领土的完整;同一天复电周总理邀请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到苏联商讨中国海军建设事宜。
经过中央军委研究,决定派出中国政府专家代表团前往苏联商谈海军新技术援助问题。代表团团长由海军政委苏振华担任,副团长由一机部副部长张连奎、二机部副部长刘杰和海军副司令员方强担任。我的任务是在代表团出发前,协助苏振华等为这次出访做各项准备工作。代表团出发后,我代表海军给军委首长当参谋,对代表团报回的情况提出处理意见供军委领导参考,并代军委起草复电。
经过充分准备,中国代表团定于10月7日乘坐苏联民航班机赴莫斯科。后来,因为还有些事要和苏振华商量,周总理要代表团晚走几天。苏振华便退掉了7日的机票。结果,这次航班在苏联鄂木茨克附近上空突遇高空气旋,不幸失事,机上人员全部罹难。所幸代表团推迟了出发日期,不然,真要“出师未捷身先死”,全军覆没了。不幸的是,搭乘这次航班的中国文化、体育代表团全体同志不幸遇难,其中包括郑振铎和蔡树藩同志。
中国代表团到达苏联后,苏方在第二次会谈时答复:除原子动力潜艇、导弹驱逐舰外,其他项目,如舰用导弹、舰艇制造技术研究等可基本上满足中方的要求。
中国代表团这次受到的礼遇比起8月份军事科技代表团访问时要高多了。在苏方的安排下,代表团先后参观了塞瓦斯托波尔、费奥道西亚、喀琅施塔德、海参崴等苏联海军各舰队的基地,并到苏联造船工业基地列宁格勒、高尔基城等地参观了苏联制造潜艇、快艇和配套设备的工厂,还参观了以氧化氢为助燃剂的试验潜艇和正在建造的“列宁”号原子破冰船。另外,还参加了一艘“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下水典礼。由于苏联方面一再强调“制造核动力潜艇问题,目前没有准备好提供技术援助”,在这种情况下,刘杰经请示国内批准,不得不带领二机部的同志提前回国了。后来经过一番交涉,苏方总算接下了中方提交的中国核动力潜艇初步设计设想,答应提供咨询,但是,直到1959年4月上旬才给予答复。
由于中方在谈判中坚持只购买刚刚装备苏联海军不久的装备,而且要购买全套设计、计算资料,苏联方面对此另有考虑,结果谈判拖延了近3个月,进展缓慢。直到1959年1月下旬,才算搞出了一个协议草案。1959年2月4日,苏振华和苏联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席阿尔希波夫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共同签订了《关于在中国海军舰艇制造方面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援助的协定》,简称“二四协定”。依据协定,苏联将向中国出售常规动力导弹潜艇、中型鱼雷潜艇、导弹快艇、水翼鱼雷快艇、潜地弹道导弹、舰对舰飞航式导弹以及51项设备的技术图纸资料和部分船用设备和导弹样品,并向中国转让上述制造特许权。
这个协定实在是来之不易,我们都希望通过这个协定,能使中国舰艇生产由常规技术跃进到导弹武器水平,从而缩小中国海军装备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然而,仅仅一年多以后,1960年8月,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停止提供原来承诺的设备和资料,中国海军的装备发展受到巨大的损害。此时,我也因为受到彭德怀一案的株连,被免去海军副司令员的职务。
通过这次访问前前后后所发生的事,我个人的体会是,对人家叫喊的国际主义不能太天真了,发展尖端技术还是要靠自己,能有外援当然好,但不能放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科技先行,一定要有这个志气。“文化大革命”中,领导国防科技事业的聂总被指责是大科研主义,我也受到牵连,遭受批判。不管怎么批,我总是觉得,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是没有自己的科研体系怎么能行呢?历史的教训太沉重了。(罗小明整理)
(责任编辑汪文庆)
欢迎订阅2006年《中共党史资料》
《中共党史资料》是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合办,融史料性、学术性为一体的辑刊丛书。除定期公布档案文献外,主要刊登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重大历史事件当事人的亲历、亲见、亲闻,以第一手资料披露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事件和决策的来龙去脉、介绍重要党史人物,深受学术界、党政机关干部及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鉴往资政的有益读物。
2006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4期,每期28万字,定价18元,全年总定价72元(免费邮寄)。为方便读者,全年可随时订阅、邮购。
订阅办法如下:
邮局汇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69号《中共党史资料》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15331 联系人:乔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