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中山舰最后一任舰长萨师俊
作者:钟兆云
日机像发狂的黄蜂,紧叮住中山舰不放。中山舰人员伤亡惨重,舰上的指挥系统损毁亦极重,舰体颠簸不已,无法控制。就在这时,舰上后高射炮因炮闩、炮弹受水,火花卡塞,发射失灵。千钧一发之际,枪炮长魏振基指挥官兵勉力装填炮弹,强行向敌机射击,迫使敌机不敢低空扫射和轰炸。
萨师俊见舵工吴仙水也倒在操纵杆旁,乃用步枪当右腿,歪斜着身子,一步、一步、一步……艰难地向驾驶台走去,身后留下了一道鲜红鲜红的血印。吕叔奋见事机危急,舰体有倾覆之虞,一面命人迅速补位,一边急令航海官魏行健放下一号和三号舢舨,先送萨师俊和伤员离舰。
当魏行健和见习官将萨师俊扶起时,萨师俊却令他将受伤官兵救上舢舨先走。几位受伤官兵登上救生舢舨后,魏行健又要将萨师俊扶上舢舨,神志仍十分清醒的萨师俊怒目以对:此舰乃国父广州蒙难座舰,是委员长奠定北伐的基础,我身为舰长,弃舰就是偷生。这是我成仁取义的时候了,你们切不可陷长官于不义。
尚在船上的几位受伤官兵见状,也不愿离去,表示誓与中山舰共存亡。萨师俊却劝勉他们尽速离去,说:没有死难,不足见大汉民族之忠义;没有生还者,亦何以杀倭寇争胜利?你们应该为国家报仇,为中山舰报仇,为我报仇,不必一起同死。
受伤官兵不愿舍下敬爱的舰长,再三请其离舰。副舰长吕叔奋眼含热泪,跪在地上请求萨师俊上岸。萨师俊断然表示:诸人尽可离舰就医,惟我身任舰长,职责所在,应与舰共存亡,万难离此一步!
见舰长执意不肯离舰,一向听命的部属们,这次破天荒地没有遵令,强行将无法行动的萨师俊抬上小舢舨。萨师俊上舢舨后仍大声呼喊:我不去,我要与中山舰及诸同志共存亡……
国际公约规定:当敌方舰艇战沉,人员落水时必须捞救,不得射杀。但日机不顾国际公约,竟然灭绝人性地穷追不舍,向满载伤员的舢舨扫射。满身血污的萨师俊,坐在三号舢舨上犹大呼杀敌不止,他军官服上的金袖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敌机见舢舨上有高级官员,瞄准显著目标扫射投弹,萨师俊身上又中数弹。两只舢舨随即被日机击毁,10多位乘员沉没在被鲜血染红的江水中。事后日军大肆宣传国民政府海军总司令于此役阵亡。
在舰上指挥的副舰长吕叔奋看到萨舰长和两舢舨官兵殉国的惨状,泪流满面,强忍悲痛,指挥燃着熊熊火光的中山舰边战边努力靠岸。终因舰身机件被毁,失去动力,不能转舵和迅速移动,只向江边靠拢了一段,便停止不前,在波涛中旋转,接着完全失控,向下游漂流。随着江水越涌越多,舰体不断倾斜。向左倾至40多度,舰上的火球渐渐缩小,浓烟亦渐趋散去,而舰首仍顽强地昂向水面,犹似英雄昂首挺胸慷慨就义,跟朝夕相处的官兵作最后诀别,“中山”两个鎏金大字,在阳光照耀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4时30分,随着轰然一声巨响,水柱冲天,一代名舰终因负伤过重,沉没于金口龙床矶长江水底。愤怒的大江汹涌着,夕阳的血色与英雄们的鲜血融为一体,在翻腾的浪花间,像朵朵鲜红鲜红的山茶花。
关于中山舰被炸实况,1938年11月日军《汉口攻略作战第十五航空队战斗概报》如是“记录”:
海军轰炸机六架(龟大尉)攻击中山型炮舰。14:45出发,17:00归来。冒着猛烈的机枪射击,果断地进行了轰炸。在金口镇附近击沉了中山型舰。左舰尾弦直接命中炸弹一发,舰桥靠右直接命中一发(引起火灾)。用机枪击灭了企图乘坐救生艇二艘逃离的数十名水兵。由于击中左后部,开始进水,舰身旋转,又被击中舰桥右边,发生火灾。敌机枪射手虽然遭受至近弹爆炸引起的水柱的冲击,仍然勇猛反击。
在中山舰即将沉没时,吕叔奋下令弃舰,和魏振基、张嵩龄、陈鸣铮等18人跳入江中。在危机四伏中,一次次躲过敌机的扫射,或泅水或抱着漂浮物挣扎游上岸,或靠着附近渔船的捞救生还,成为中山舰的幸存者。
日机弹尽遁回,吕叔奋和幸存的官兵们,在渔民和当地红十字会的协助下,一起打捞沉江烈士。第二天清晨,12具遗体摆放江边,萨师俊等13位官兵的遗体终未寻获。军民们齐集龙床矶岸边,用棺木装殓殉国官兵的遗体,在金口镇凤凰山南麓的一个小山包下掩埋安葬。
被萨师俊借口支走的勤务兵邱奕殿,在岸上目睹了萨师俊指挥中山舰与6架敌机激战的壮烈场面。看到爱舰沉没了,萨舰长牺牲了,而且连遗体也没找着,他跪地嚎啕大哭:萨舰长让我远离死地,自己却勇赴国难!
沉痛祭悼萨师俊和英烈们的亡灵后,吕叔奋率中山舰幸存人员,挥泪告别金口,满含悲愤奔赴抗日战场。邱奕殿则跋涉半个月,穿行在中日大战的硝烟炮火中,不顾一切地赶往福州,给萨家报丧。
在武汉会战中,中山舰孤军迎战敌机,不惜牺牲,表现出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民族精神。在历时1小时15分的惨烈战斗中,中山舰发射炮弹200余枚、高射机枪子弹1000余发,自舰长萨师俊以下阵亡官兵25人(其中20人为福州人)、轻重伤23人,是抗日战争中伤亡官兵最多的一艘军舰,萨师俊则成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阵亡的职衔最高的海军军官。
萨师俊与中山舰同时服役海军(巧合的是,他1913年毕业于海校,同年中山舰交付使用,后来他又成为中山舰第13任舰长),又以43岁英年与中山舰同时为国捐躯,“纵死犹闻侠骨香”。鉴于萨师俊的英勇事迹,国民政府特追授他为海军上校。有人撰文赞扬萨师俊:“观其平日大志之坚,及临阵死事之烈,诚可惊天地而泣鬼神。倘吾辈军人,皆能效君成仁取义之志,为民族复仇雪耻之谋,不特本军光荣历史,足耀于世界,而吾国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之大业,于焉赖之。”
妻子为情殒命,兄弟科技救国
萨师俊战死沙场后,萨家老少化悲痛为力量,同仇敌忾,人人做好拼死抗日的准备,孩子们牵手上街宣传抗日,女眷们则不惜当卖了自己的金银首饰,买来布和棉花,给前方将士做衣物鞋帽。广大爱国市民见之,纷纷见贤思齐,投军报国。
萨师俊的牺牲,让妻子林碧珠痛不欲生。林碧珠是萨师俊的第二任妻子。他们从相识相知到结上红丝带,走过了一段至为感人的岁月。
萨师俊的发妻蒋振坤,知书达礼,人极贤惠,不料在1922年突患急病,医治无效,以21岁芳龄英年早逝。萨师俊在发妻病故后,一门心思投在海军事业上,长达4 年都未曾考虑续弦之事。1926年的某天,萨师俊受海军同事之邀吃“花酒”,陪侍他的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小姐。她虽处身青楼,却一点不见妖冶,举止文静,言行高雅。萨师俊为其不凡的气质和谈吐所吸引。她就是林碧珠。
林碧珠的不幸身世和对萨师俊的一腔痴情,引起了不少海军军官的同情。他们平素都敬仰萨师俊,有意为两人说合,于是集资为林碧珠赎身。林碧珠获得自由身后,却面临着如何入萨家的问题。萨家在福州是名门望族,林碧珠出身卑微,又有青楼经历,萨家是不会让她进门当媳妇的。萨师俊的海军朋友有的是成人之美的君子之风,除发誓隐瞒林碧珠的青楼经历外,又想出好主意,请海军宿将陈兆锵收林碧珠为干女儿,以抬高她的身份。陈兆铿听罢这世上难闻的恋情,大动慈悲,不仅欣然答应,还让林碧珠在出嫁前在陈家住了近半年。如此瞒天过海,待萨师俊回福州时,已是水到渠成,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萨师俊和林碧珠感情甚笃,但他长年在海上为国事奔波,夫妻间聚少离多。林碧珠虽感遗憾,却毫无怨言地支持丈夫。卢沟桥事变后,她被丈夫的杀敌报国气概和全国人民的抗日高潮所激励,在福州上街参加抗日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