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中山舰最后一任舰长萨师俊
作者:钟兆云
消息传出,萨家的亲友和海军人士都感叹有加:萨师俊和林碧珠一个为国捐躯,一个为情殒命,终于在茫茫的江海中相逢,真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呀!
萨师俊以身殉职,给萨氏家族铸成极深的影响,兄弟子侄们莫不同仇敌忾,精忠报国。抗战期间,萨家在国民党军中任职的还有不少人,如萨师俊的堂叔萨君豫,历任陆军部参战军官教导团教官、福建省水上警察厅厅长等职,为官清廉,志在报国。其义子后来也参加了“两航”起义,投身新中国航空事业。
最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萨师俊那位担任厦门大学校长的堂兄弟萨本栋(为祖国科学教育事业积劳成疾,于1949年病逝),堪称楷模的还有萨师俊的胞弟萨本炘。萨本炘和萨师俊都志事海防,福州海军学校毕业后,受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投身教育和科技救国。抗战期间,他奔赴四川乐山,担任武汉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为了建设新台湾,他受命赴台,担任台湾机械造船公司总工程师兼基隆造船厂厂长。1948年8月回大陆,任中山大学工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萨本炘历任武汉船舶机械公司总工程师、武昌船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三机部船舶设计院总工程师、国防部第七研究院技术顾问等职,授一级工程师职称,为浩大的荆江分洪工程,也为建造海军扫雷舰和常规潜艇作出过重要贡献,被评为中国十大造舰专家之一、一个“充满无限生命力和伟大理想的人”。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萨家一门,忠良和精英相继。如今,萨家子孙在海内外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和影响。
“丈夫不逆旅,何以济苍生?”“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悲歌式的旧闻是值得历史弥记的,延续它的新闻总让人再生感慨:
197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30周年时,台湾为了纪念抗战牺牲的将领,特地发行纪念邮票一套6枚,中山舰舰长萨师俊名列其中。
1997年1月28日上午,在金口大军山与江波为伍、沉眠了59载的一代名舰中山舰,被整体打捞出水,重见天日。修复完毕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外展出,介绍栏中有两个耀眼的名字——萨镇冰、萨师俊。展出的中山舰出水文物备受瞩目,其中,萨师俊舰长用过的一枚印章尤令人感叹唏嘘。
2003年10月24日,在中山舰蒙难65周年暨抗日战争胜利58周年之时,中山舰福州籍抗日将士之墓在福州三山陵园落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亲笔题写“中山舰福州籍抗日将士之碑”。纪念碑长17米,高6米,以花岗岩塑造遭重创的舰体,以4吨重的青铜塑造以萨师俊舰长为首的将士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人物组雕……
这让后人领悟到“纵死犹闻侠骨香”的真意。
(责任编辑 谢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