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王炳南与新中国外交

作者:骆亦粟




  正是由于他在波兰社会各界具有影响、享有声誉,20年后他作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访波时,波兰政府授予他国家勋章,弥补了1964年他作为大使离任时波方因当时政治气候想做而不便做的憾事。
  
  历经劫难,更见忠心
  
  1964年炳公自波兰回国后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时年56岁。这时他既有国内工作的经验,又有国外工作的锻炼,各方面更加成熟,原可以为党和国家做更多的事情、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他还没来得及进一步施展才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开始他受到大字报“炮轰”,不久被隔离检查,失去了自由。根据“揭发”,他被扣上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只要其中一两项成立,他就会身败名裂,甚至“死有余辜”。面对如此大的压力,他理智冷静、从容坦然。当专案调查人员对他进行调查和在批斗会上质问他假党员问题时,他总是严肃地说“我是真地入了党的”。字字千钧,凡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的内涵和分量,能够体会他百感交集的心情。1969年底,炳公被下放到“五七干校”,继续接受审查。
  经周恩来关注催询,1975年炳公终于被分配了工作。这意味着“解放”了。不过不是回到他不是没有感情的外交部,而是改作民间外交,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当时对外友协是外交部附属司局级单位,炳公实际是被降级使用,但他未予计较。这时,他已年过花甲,“文化大革命”使他丧失了九年宝贵时间。他没有埋怨任何人,对整过他的人也没有任何报复念头。像过去对待任何革命任务一样,他怀着极大的热情和特有的激情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炳公朝气未衰,锐气未减,到任后即抓紧对外展开工作,对内调整改革,在任12年使友协各方面工作在过去基础上有了明显发展和改进。各国应邀来访友好团体上百个,组织了许多友协代表团和其他群众团体代表团出国访问,他本人也亲率代表团出访了40多个国家。对来访客人,对影响较大或要求见他的,他都出面接待。经常是上下午会见客人,中午晚上参加宴请或其他活动,像过去一样很少空闲。出国访问,集中精力于会见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宣传中国,增进人民间友谊,无意游山玩水,逍遥自在。
  炳公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对国际上的老朋友特别重视。1984年率团访问波兰,与波前国务委员会主席奥哈布、前总理西伦凯维茨等20年前的老友重逢,抚今追昔,共话沧桑,其情甚挚。对于波兰访华的各种代表团他都乐于会见。对于长住在中国的经过考验的国际友人,如斯特朗、史沫特莱、爱泼斯坦、艾黎、西园寺公一等,他不时前往看望。每年他们生日,炳公总要前往祝贺;对他们日常生活,周密安排,从无疏漏。这些友人对他的情谊也深,交谈亲如一家。炳公同金日成也保持着长年的友谊,每年新年都互致贺电。1979年炳公率团访美,会见了20多年前中美大使级会谈的三位谈判对手约翰逊、比姆、卡伯特。过去两国敌对时,双方代表各事其主,现今两国建交,约翰逊等三位已经退休。老人相见,相谈甚欢,岁月蹉跎并未影响他们成为相知甚深的朋友。
  此时的炳公,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尤其注意生活上不搞特殊化。每天上班,都是从家中步行去机关,不用公车;中午与干部群众一起在友协内部食堂用餐,不吃小灶,利用机会接触群众;出国归来,经常首先去各办公室看望干部;发现职工生活中的困难,总是尽力帮助解决。这些做法得到好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作报道。
  由于经历了更多风雨,政治上更加成熟,他对国家兴衰更加关注,多次给中央写信或写报告,陈述对国事及时弊之意见,其中包括反对干部特殊化、加强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等问题。文件末尾均签名王炳南,表示对信件和报告负责。1984年他率友协代表团出访苏联、波兰、东德、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回国后,炳公于7月12日给总书记胡耀邦写了一封信,信中汇报了在这些国家亲眼看到的情况,着重提了两点建议:(1)考虑承认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2)加强对东欧国家的工作。他详细论述了提出意见的根据。当时中苏关系尚未松动和改善,党内认为苏联社会制度不属于社会主义的还大有人在。据悉,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次高层会议上,炳公曾就中美关系提出意见,认为不宜与美国建立战略关系,对针对苏联的“一条线”战略提出异议。此时,可以看出炳公渡过“文化大革命”逆境之后眼界更开阔、思考问题更深远了。
  
  炳南同志于1988年12月22日与世长辞。他一生朴实无华、淡泊名利,从不突出个人、居功自傲。生前写过一份遗嘱,其中写道:“我从1925年初参加党团工作时,没有想到今生能看到革命的胜利,没有想到还能活到今天。这一切伟大的成果我都看到了,尤其难得的是我曾在毛主席、周总理和叶帅身边工作过,我感到无比的幸福!”他最后写道:“回首平生无憾事,只恨许多有益的工作还没有做完。只要同志们想起我时说一声‘是个好同志’也就满足了。”“只恨许多有益的工作还没有做完”,这既是他一生为党、为国家、为人民辛劳的写照,也是他一生丹心报国、全心为民、一心为公高贵品质的写照。
  (责任编辑 汪文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