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流经岁月中的经典

作者:金 磊 李 沉




  新方案的出台引起了许多专家的争论和看法。为了能够统一认识,周恩来总理亲自召开会议,听取各方意见,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周总理的谈话深入浅出,令与会者心服口服。
  时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沈勃回忆道:那时的设计任务非常紧张,促使参加工程设计的人员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之中。设计人员加班加点昼夜奋战非常正常,困了就在画图桌旁休息一会儿后继续干,可仍不能满足施工和备料的要求。为了密切配合工程建设,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将全体设计人员搬到工地进行现场设计。当时我们这些人还不懂得系统工程学,也没有电子计算机,工作千头万绪,感到十分劳累紧张。设计人员下工地,出现什么问题可以当场解决,却使设计人员应接不暇,整天忙得团团转,白天根本没有时间画图。负责这一工程的总建筑师张镈同志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身边总是围着一大堆人,一句话还没答完,另一个人又插进来要求回答另一问题。张镈说:“到工地后,三天没说一句完整的话。”后根据施工实际需求,改为由负责人带领设计组配合各施工单位,这样既密切了和施工部门的联系,了解情况比以前深入了,同时也加快了出图速度,对各项工作又按轻重缓急做了适当安排,较为有序。
  全国设计大师张开济曾撰文回忆道:为了争取时间,国庆工程几乎是边设计、边施工的,迎宾馆工程也不例外,而且更甚之。当时我们设计组的图房里总是灯火通明,通宵达旦,其间不但有设计人员,还有施工单位的人,他们是来等图纸的。往往一幢楼的基础图纸完成时已在午夜,他们就马上拿到工地去,连夜放线、刨槽,真可谓分秒必争,急如星火。
  (2) 规模大。人民大会堂包括万人大礼堂、宴会厅、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三个主要部分,因其规模大、用途广、标准高,故各种设备材料的安装使用也是非常巨大的。整个大会堂建设,需挖掘土方43万立方米以上,浇铸钢筋混凝土12.7万多立方米,钢结构使用型钢3600多吨,大理石、花岗石、水磨石、剁斧石17万多平方米,琉璃瓦2.3万多平方米……据时任人民大会堂电气专业设计负责人王时煦先生回忆:仅就大会堂电气设备的使用安装而言,大会堂共有14种电气系统,电源采用10KV多路供电,使用变压器10多台,以满足照明、动力、通风、空调、信号、防雷、电影、广播、电视、电话、舞台设备及其他各种用电的需求。电器开关柜数百台,各种灯光近7万个,使用电缆45公里,电线752公里。这么多设备,要在短短十多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安装,这在国际上也称得上是奇迹。
  欧阳骖先生生前在与我们交谈时曾回忆道:“北京工人体育场当时是亚洲最大的体育场,要求要有8万席位的竞赛场、4700人同时使用的游泳池、1500名运动员使用的招待所,及与场地相适应的附属用房、训练场及其他用地,我们也是第一次设计如此大规模的体育设施。此前没有图纸和资料可以借鉴。面对困难,我们没有被吓倒,而是勇敢地向困难发出挑战。遇到困难时大家共同探讨研究,我家人还请朋友帮助从国外买来最新的资料书籍,使我能够了解到当时国外在体育建筑方面的进展。为了能保证按时完成任务,我和许多同志都是没白天、没黑夜地干,我记得最长时间是三天三夜没睡觉。凭着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凭着大家那种拼命的精神,硬是将任务按时完成。”
  (3) 难度高。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张镈先生回忆道: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中,万人大礼堂的各项专业设计都是难点,除了注意建筑造型外,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全体在场人员既能听得清,又能看得见。根据这一原则,设计师为了尽量缩小观众与主席台的视线距离与视线高差,采取了两层挑台三层坐席的处理方法。但这样做增加了大礼堂顶篷处理的难度。如按一般礼堂那样从礼堂后部向台口处倾斜而下,势必会使人感到压抑、沉闷;若做成平顶,则底层的人处在一个大空间内,会产生呆板空旷的感觉。周总理对设计师们启发道: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很远。“落霞与孤鹜齐飞”这句诗对水连天、天连水环境的描写应该是—种启示,为什么不从水天一色和满天星斗方面出发去作抽象的处理?
  设计师们经过多次研究,最终确定了“水天一色”的处理手法,即:将大礼堂顶部设计成球面的穹隆形状,纵横密排着近500个灯孔,灯光齐明时就像满天星斗,蔚为壮观。顶篷的中心垂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条金光闪闪的光芒线和40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在它的外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天地浑然一体”的奇观。同时,设计师也赋予其深刻的政治含意:五星灯代表党,满天星斗代表人民群众,镏金葵花表示欣欣向荣,配以金光闪闪的金线,三圈水波纹暗槽灯象征中国革命历史阶段一浪高过一浪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处理,使观众有置身于宇宙空间的感觉。
  此外,人民大会堂中的“等电位笼式避雷网”的创造,可以说是中国电气工程师的一大功绩。王时煦先生从小鸟在高压线上不会被电死的现象受到启发,从而萌发出按彻底等电位的原理,设计笼式避雷网的构想。实际建设中,将大会堂结构中梁、板、柱以至基础内的所有钢筋全部焊成一体,构成一个金属网笼,形成彻底的等电位连接,从而达到防雷的目的。人民大会堂是首次成功采用此方法进行防雷设计的建筑,比国外专家所提倡的理论做法早了19年。
  民族文化宫的设计早在1951年时就由中央民委提出,1956年才开始设计。当时西藏的达赖喇嘛尚在,民委曾提出为班禅和达赖两人设计有一定规模的官邸,除应设经堂外,还要为一、二、三品大臣设置陪住之处,需要接见、餐饮厅室。他们二人是平起平坐,故此要求所有的接待规格完全一样。张镈先生在设计民族文化宫时,就很费心思在民族文化宫主塔两侧建筑的上部设计了符合要求的官邸。
  全国农业展览馆的设计者严星华大师1996年时回忆道:当时在接到设计任务之前,全国农业展览馆已经有了97份设计方案,但这些方案都存在一个显著的缺点,就是在设计原则上同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展览馆——北京展览馆毫无二致,表现形式与方法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从根本上说就是没有表现出其专业特点来。严星华的方案突破了苏联展览馆固有的模式,采用了专业分类法,除设置一个综合馆为主馆外,还设计了气象馆、特产馆、水产馆等专业展览馆。这些不同的展馆有着各自不同的造型和特点,建筑形式丰富多彩;建筑师将其合理地安置、摆放、组合成一组建筑群,既有个性又有统一,整体布局的风格可以说是中西合璧的建筑思想在实践中应用的典范。在展览馆的正立面,严星华设计了一座综合馆。综合馆上部为三重檐八角形亭阁,四角配以绿色琉璃瓦为顶的方亭,主立面用10根立柱组成宽敞高大的柱廊,外墙饰以黄色面砖、花岗石平台,整个造型显得气魄雄伟、朴实大方,呈现出古典建筑的特色,成为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在中心广场上,建筑师设计了一个直径达60米并带有8个小水池的巨大喷泉,给广场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而在中心喷泉的两侧,各有一座高10米、底座为5.4m×5.9m的花岗石群雕,两组雕塑气势雄浑,彼此相对,再配以群雕后面喷水池中喷出的水柱,形成一幅庆祝丰收、万众欢庆的壮丽图景,表现出新中国在农业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及人们当年那欢快的心情。
  陈登鳌先生生前在接受采访时,谈的更多的是北京火车站的创作思想。北京站是我国第一座大规模、高技术、设施齐全的特大型铁路车站,设计由南京工学院杨廷宝先生和陈登鳌先生共同创作。后因杨廷宝先生忙于教学,无法长期在京工作,有关部门决定由陈登鳌先生出任这项工程的总负责人。自从接受了这个任务,陈登鳌就将自己的行李搬到了施工现场,与参加施工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同吃同住,现场办公。当时该工程的建设同样采取边设计、边施工、边改进的方式进行作业,这无疑给设计者增添了许多麻烦和困难。陈登鳌带领大家克服了许多困难,解决了一个个棘手的难题,使这项宏大的工程按照设计要求按时圆满完工。在车站平面布局的设计中,设计者结合城市规划、流线组织和功能分区等要求,采用了以中央大厅为中心、左右分设两个内庭院的对称布局形式,并按照客流量大、流动频繁的特点,采取主体交叉的流线组织形式,使各方旅客不会出现互相干扰的情况。而将传统的琉璃瓦顶钟、塔楼、两边琉璃女儿墙、中间琉璃马头墙与中央大厅上35m×35m的预应力大扁壳相连接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处理,充分体现了民族传统的现代建筑风格。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