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流经岁月中的经典
作者:金 磊 李 沉
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国庆十大工程”
北京是一座以其悠久历史闻名于世的古城,面对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要建设“国庆十大工程”的巨作,从工程一开始,就得到了领袖及有关领导的支持和关心,这种关心更多地体现在对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上。
1959年9月9日凌晨2点半钟,毛泽东主席在万里等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人民大会堂工地视察。他走到大礼堂的二层挑台上问道:这个挑台还安全吗?又到宴会厅看了一下,还走上宴会厅的主席台站了一会儿。然后他到北京厅坐下,询问了大会堂建设的有关情况,万里等同志逐一作了回答。毛主席对工程建设给予很高评价,他说:很好,施工进度快,大会堂的建设确实成绩伟大。还说:这些同志不为名、不为利,这样努力工作,应该给他们立个纪念碑,但人数太多喽,碑上写不下这么多名字,我们应该提倡这种不为名、不为利的共产主义精神。此时,万里同志提出:这座建筑至今还未命名,周总理曾讲过,到时需要请毛主席命名。毛主席问:你们现在怎么叫它呢?万里同志答:我们一般叫“大会堂”或“人大会堂”。毛主席和大家议论了一会儿后,说:那就叫人民大会堂吧!因为这座建筑是属于人民的。
陈登鳌回忆道:1959年9月15日凌晨,毛主席来到即将竣工的北京站工地,到了现场后,他老人家将车站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主要部分仔细地看了一遍。在上下楼梯时,他谢绝了旁边要搀扶他的人,执意要自己走楼梯。在听取工程方案介绍时,他要陈登鳌坐到他的身边来,而此时心情激动的陈登鳌不知该怎样向毛主席说话了,毛主席微笑着向他说:别着急,慢慢来。陈登鳌向毛主席汇报了北京站工程设计的主要情况和设想,之后又说道:这样大的工程,在我们国家还是第一次建设,我们没有经验,使用后不知是否会出现一些什么问题。毛主席听后说道:我们现在做的事情都是第一次,十月革命胜利是第一次,我国革命胜利也是第一次,在这以前只有一些小经验……你们设计这个车站以前也只有一些小经验吧!北京站建设得很好嘛……以后再做也就行了。
周总理曾经先后两次来到北京火车站工地现场,听取陈登鳌等人的工作汇报,审查工程设计图纸,对工程建设给予指导。在设计方案时,他不仅问车站的规模多大,大厅有多大,同时也指出,不可搞得过大,要注意节约。在工地,他嘱咐在现场工作的设计及施工人员,要细心,不要出差错,要搞好建筑质量,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在原来的设计中,东西两侧的尽头没有塔楼,当了解到车站有200多米宽时,他说,这样长的建筑,东西两侧似乎要有两个高起来的塔楼好一些。后经建筑师们研究,认为加上两个塔楼确实要比以前好看,于是马上修改方案重新进行设计,将周总理的建议变为现实。
周总理对人民大会堂建设更为关心。从最初的设计方案,到几次讨论研究,到方案的最后确定,再到后来建设过程中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处理,他不仅总抓全局,而且往往亲自出谋划策。在人民大会堂设计过程中,周恩来总理曾多次予以指示。在审查第六稿方案中指示“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要一实一虚”,在审定人民大会堂方案时选定用5米高的台基(另一个方案是9米高的台基)。在讨论人民大会堂建筑形式时,周总理指示“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用,中国人民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我们能吸取世界一切好的东西”。还特别指示“国庆工程也必须贯彻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尤其是安全问题必须做好”。张镈主持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实践了这一建筑方针:人民大会堂的外墙饰面原设计使用花岗石,但为了保证工期,也是为了降低工程造价,后改为预制剁斧假石,使用这种材料现场加工方便,安装容易,耐久性强,在色标、质感上有些微差,砌完后色泽有一定变化,很像真石面材,未影响人民大会堂的庄严、气派。更因其有一定厚度,为将来改为真石面材创造条件。直到1999年为迎接国庆50周年人民大会堂进行翻修改造时,才用真石材料取代了原来的剁斧假石作为装饰之用。
周总理曾三次观看人民大会堂会场模型,多次指示要组织专业、专家小组对大会堂的设计进行审查。张开济曾撰文回忆道:有一次,周总理在认真细致地看了博物馆的立面图之后,感到廊柱的比例显得太瘦长了,因此要求把柱径放大一些。总理的眼光是很尖锐的,因为从立面图上看的确存在这个问题。可博物馆的方柱子与对面人民大会堂的圆柱子在视觉效果上是有所不同的,圆柱子从立面或透视来看都是同一宽度,而方柱子在立面图上只能看到一个面,而透视上却可以同时看到两个面,因此方柱子在立面图上看来比例正好的话,实际看起来就显得粗了。这是我自己从过去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教训。后来我当面向总理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耐心地听了我的解释之后,认为我言之有理,所以欣然同意不加粗柱径了。总理这种非常认真细致,同时又很通情达理、虚怀若谷的态度更加深了我对他老人家的敬重。
“国庆十大工程”留给今天的启示
1959年9月25日,人民日报以《大跃进的产儿》为题发表社论,盛赞这些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创举”。面对大规模的北京奥运建设,面对全国城市化建设的高潮,我们该从中汲取些什么呢?我们认为有如下启示:
启示一:无论对这些建筑持有什么观点,也不论这些建筑还有什么欠缺和遗憾,人们都会认为“国庆十大工程”的建设首先是个奇迹: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智力都无与伦比,尽管其建筑技术之复杂、施工之艰巨以及所遇到难题无以复加,但仍然从始至终贯彻着“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从这个方面看,尽管它仅仅集中在北京一个城市,但已经是一件可以称道的事了。
启示二:“国庆十大工程”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由于它的政治意义,设计和施工都是精心进行,利用了被视为禁忌的“三边”工作法(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和人海战术,终于如期完成,这本身虽是一个壮举,但它给今天的警示是,该如何科学、民主地决策大型工程?如何更加周密地按科学和经济规律进行建设?
启示三:因是集体创作且精英云集,从而也注定了这些建筑作品所表现出的先进性。由于是集中了全国建筑工程设计专家和学术精英,“国庆十大工程”设计作品的科技含量及艺术风格在当时是国内最高水准。
启示四: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众所瞩目的建筑艺术形式上,出现了创作多样化的局面,创作思路基本是自由的,如它并不忌讳已经被批判过的大屋顶模式,也不拒绝西洋古典或前苏联模式。这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各大中城市新建项目招投标设计值得借鉴的思路。
启示五:值得推崇的是,许多建筑暗合国际潮流,以新结构为切入点进行中国建筑文化的探索,这是在当时条件下极具进步意义的可贵探索。薄壳结构、预制装配结构以及其他悬索结构的应用,加上在应用这些结构时对民族形式的思考,构成了继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自然延续现代建筑理念之后,又一个探索中国新建筑的高潮,是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历史上的新亮点。为此,我们应该记住这个非常时期中国建筑师在建筑艺术及创新设计方面的努力与奋斗,并给予积极的历史评价。
弹指间,近五十载风雨,北京“国庆十大工程”在国内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它们中的多数作品正成为“中华第一街——长安街”上的经典作品及亮点,成为人们心中中国、北京的现代主义的标志性建筑。数不清的曾经参与国庆十大工程建设的人们,或已逝去、或已到耄耋之年,我们由衷地向他们表达敬意,因为他们是一个建筑时代的创造者,中国建筑经典的辉煌与精神因他们而流芳百世,长驻人间。
(责任编辑 陈小丽)